|
|
|
鉴赏陶火冶《心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15:06 新世纪周刊
杨东晓 宋秋月 王丹的一组52方陶印《心经》在北京阳光国际2007年迎春拍卖会上,以27万元的价格开启中国拍卖史上当代陶印作品上拍成交的纪录 上古时期中国人烧陶有居家过日子之用。那些出自殷商时期的器物除了实用还有拙朴之美,在历朝历代各种风格的陶艺中,盆罐瓦当最为常见。 先秦时的中国人创造了篆刻这一高于生活本身的艺术形式,在汉赋繁荣的年代,篆刻又有了兴盛与发展的物质与文化基础。到了明清,篆刻在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沉寂后再一次复兴。 1994年有一位叫王丹的中国青年从日本学习回国后,到处找一个能够烧陶的地方,他在遍踏景德镇、宜兴、淄博等瓷都后,终于在锦州发现了一处用木材慢火、一窑出品800件的大窑。 印在陶上 烧陶的王丹没有重复上古人类的家用器物,他别出心裁地烧制“陶印”。而在他之前,印料取材多为金、玉、牙、角以及花乳石。但是王丹没有忘记,在中国,最初的印章章料应该是陶土,在殷商,“封泥”就是把印盖在泥上,既是信物又可视为饰物。在后世的发展中,陶土隐去石材成了主要材质。 习书多年功于金石的王丹有个想法:把自己多年的功力体现在陶土上。 王丹最初的创作是粗陶大印,取土、制坯、刻印、雕钮,上釉,整个流程全部自己一人操作。然后将作品放入缸窑中由窑工烧制。1998年,他在荣宝斋出版的印谱中,收录了这一时期作品。粗陶印浑然一体的天然古朴、粗犷率真,令人为之一振。 此后,亲手烧印又成了王丹最热切的愿望。在距离锦州市区15公里的地方,他发现了老虎沟这个村庄。在老虎沟他建了自己的“虎溪窑”,虎溪窑前王丹可谓专心致志,一切现代文明在窑火前退去,室内有流进来的清泉,而手机信号却不知道在哪里。他沉下心来体会土与火在陶印诞生过程中的相克相生。 陶印制印的过程,由于王丹材料选择的独特性,能够全方位地体现一块陶土作为创作与审美对象,在文字内容、字型选择、边款处理、印钮设计、整体造型以及色彩体现等方面的整体与谐和之美。因此陶印承载的中国文化基因更为丰厚。 王丹制印时对于印料的选择,总是别出心裁。上个世纪80年代,锦州重修明长城时,王丹把遗落的巨大城墙砖拉了几车回家,城墙砖饱经沧桑的气势和浑穆不是其他材质所能表现的。砖印独特的介质和无法仿效的印风使刻刀和斧锤、冲与削在城砖上找到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他在这期间创作的“于今铁笔更宜坚”在1987年西泠印社首届全国印展上获得优秀奖。 52方陶印组《心经》 北京阳光国际2007年迎春拍卖会上,王丹一组52方的陶印《心经》以27万元的价格开启了中国拍卖史上当代陶印作品上拍成交的纪录。 王丹制作中国第一部陶瓷印《心经》,是从2006年开始的,他用自己从景德镇、龙泉、宜兴、淄博、唐山、德州等地收集来的陶土以及虎溪当地陶土,花了半年时间制作出这组52方陶瓷印。《心经》在钮式制作上吸收了商、周青铜器、汉砖及瓦当的纹饰,既有秦汉印的传统钮式,也有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自创钮式。 《心经》的印面风格在整体统一的基础上,用刀随意、自然,线条、篆法追求陶瓷印的质感,有泥土的韵味。这些陶瓷印根据不同的材质,经虎溪窑以摄氏800度、1100度、1250度烧制而成。因其特殊的材质,利用不同釉彩的变化及釉色窑变的偶然效果令整套作品多姿多彩,有别于传统石印的单一色彩,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及审美价值。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