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董事会否决扩招提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10:16 南方新闻网 (来源:南方周末)

  扩招的“叛逆者”

  和20年前相比,汕头大学没有太大变化。至少在秦国柱的记忆中,他在1987年来此任教时所看到的学校整体架构与现在相差无几:高架庭院式的设计将大部分建筑通过长廊相连,以便学生能在台风来临时方便地在校园中穿行。教学楼的设计是八角形,以至于第一次来的人常常会迷路。

  “学生人数和教师数也并没有太多的增长。”秦国柱说。他现在是该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教授。

  汕头大学党委书记谢练高也有同感,他提供的数字表明,汕头大学去年在校人数仅为9130人,比上年增加293 人。“这几年增加的主要是研究生的人数。”他说。

  这似乎有点不合时宜。自从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这种对比更加明显。高校扩招8年来,全国高校总数从1998 年的1022所增至2004年的1731所,在校生规模则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至2006年末的2500万人。

  但是政府对于高校的投入并没有随后跟上,2005年,财政性教育支出资金占GDP的比重约为3.12%,2006 年则仅占2.86%,仍未达到“到20世纪末应达到GNP比重的4%”目标。

  其实在2003年,汕头大学也有过是否应该扩招的争论。当年是中国高校扩招第5年,高校贷款风潮已经出现预警。为了缓解高校贷款压力,各地政府出台贴息贷款政策——高校贷款的利息由政府补贴。广东省政府每年就要支付十几亿元的高校贷款贴息。

  广东省政府希望汕头大学能增加招生数,因为广东省教育的滞后一直与其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反差鲜明。

  在汕头大学内部,当时也有人认为,在大的政策背景下,应该利用银行贷款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而学校规模的扩大能带来更多的政府投入和学费的增加。

  但最后校董事会否决了这个提议。“董事会认为扩招时机不成熟,当前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学科结构。”校党委书记、董事会成员谢练高说。

  谢练高解释,董事会虽然认为扩招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但是不应该影响到已在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根据汕头大学当时的条件,首先要注重的是教育结构的调整。

  但在几年扩大师资配备和设备改造之后,汕大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增加招收一千多名本科生。

  “现在的条件允许我们招收更多的学生。”谢练高说,“所以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招生指标。”而在去年,因看到扩招所带来的问题,国家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增长幅度不能超过5%。

  一直从事高教体制改革研究的秦国柱认为,高教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增强高校办学的自主性。“汕头大学的办学体制决定了其独立性更优于其他国有大学。”他说,“因为它的资金并非惟一依赖于政府的拨款。”

  汕头大学2006年年报显示,汕头大学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生学费、李嘉诚基金会的捐赠以及营业收入。其中基金会的捐资占到了其总收入的45%。

  更加国际化

  相对于对扩招的不热心,董事会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内部的教育改革上,为避免中国其他高校的弊病,他们试图用国际化的方式来管理这所大学。自1999年以来,国内高校先处于规模扩张的亢奋中,然后又陷入债务危机的苦恼中,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学术风气浮躁。

  依托李嘉诚基金会的强大人脉,汕头大学聘请了不少国际知名人士。比如常务副校长顾佩华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曾担任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工学院副院长;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院长靳埭强是国际著名设计大师;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婉莹曾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这些人被董事会赋予改革的权力。

  2002年,当陈婉莹来到这个汕头大学新闻系就职的时候,发现新闻系竟然有3块招牌:校宣传部、电教中心、新闻系。这个系20个老师很少有人有新闻从业经验,行政人员的孩子在办公室来回走动,办公室里还放置着可以做饭的器具。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另外两块牌子送走,将不合适的人员剥离出来。”陈婉莹说。她承认,在学院的管理上她被赋予很大的自主权。之前,一位老师涉及学术诚信问题,她在获悉后的5分钟内就让这位老师辞职,“并没有学校管理层因此来质疑我的举动”。而院系负责人拥有自主权是西方大学的管理体制的特质之一。

  现在她的手下人才济济,有更多的国内外知名新闻人和学者来到这里。“现在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国际团队。”她说。

  她采取的办法是先说服国外的知名媒体人。“这是相对容易的事,因为中国是最大的故事。”她说。然后她在此基础上又吸引内地的学者加入。

  “我认为这里更加适合我。”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范东升说。一年前,他从美国回来加入其中。范东升是中国著名新闻人范长江的儿子。

  今年54岁的顾佩华在接受汕头大学的邀请之前,与这所大学仅在2005年有一面之缘。但就在这次来汕大讲学的 3个月后,他就改变了生活轨迹,从加拿大来到这所大学任职。

  让他迅速做出决定的是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的一个电话。在电话中,周告诉他:如果你能来,李先生非常高兴,不能来的话,他会非常失望的。

  “李嘉诚在我眼里是一位英雄。”顾佩华说,然后他接受了这个职位。他的前任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助理副校长萧泽丽。

  萧泽丽在任时,这所学校的英语教学已经开始改革。该校英语教学中心采取的是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完全不针对通行的大学英语考试(CET)教学大纲,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结果却令人乐观,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后来对这所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表示惊讶:“他们的英语水平超过了香港那些大学的学生。”

  顾佩华在两年前接任常务副校长一职后,希望将学校变得更加国际化。他在去年召集成立了一个工资改革委员会,以推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这个改革的核心是教师的收入将采取国际通行的年薪制,以此来改变中国大学分配制度的弊端。

  据汕头大学人力资源总监魏怡通介绍说,以往的工资加业绩的收入制度将老师们的考核分化为各个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决定收入的多少。大家都注重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年薪制改革就是让大家不再挣工分。”他说。

  但是这项改革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反对者认为,年薪制并没有带来工资的明显提高,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下降。

  魏怡通同意这些反对者的说法,因为一个倾注于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的员工在以往考核标准中最高一年能获得几十万元的收入,“但是我们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和高质量的论文上来。”

  针对这些反对的声音,顾佩华拒绝采取改革者通常采取的“铁腕”推行方法。他认为应该由工资改革委员会以民主讨论的方式,最终确定工资改革方案。

  汕头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这种方式会带来更大的改革阻力,如果直接推行,成本会低得多。

  但习惯于西方行事风格的顾佩华拒绝这样的建议,“大学就是培养公正意识的地方,可能刚开始比较困难,但我们必须坚持。”

  来源:南方周末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2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