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自然和不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15:31 新民周刊

  汽车大众消费无疑是一场消费的革命,它所发生的变化将会超乎想象。

  撰文/颜光明

  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的主题是:“人、车、自然的完美和谐”。可以解释为一次“国际汽车消费的展览”。换言之,车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生活展,但在老百姓看来更是与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

  车展的热闹,可以用庙会来形容。一年比一年火。今年的上海车展甚至有人把它比喻为“小世博会”的预演。

  这样的消费涌动,作为汽车厂商谁不为之心动?

  把上海车展升格为世界顶级大展(A级车展),这几乎是世界汽车巨头们的共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可以用“不在中国成功,就在世界败北”来形容。美国通用公司首席执行官瓦格纳说,上海通用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他的保守看法。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汽车市场连续井喷,出现了爆发性的汽车消费浪潮。2004年,北京率先宣布进入“汽车社会”,去年私家车突破100万辆。上海拥有驾照的本本族已逾百万,牌照竞拍价飙升至4万元以上,私家车数量激增。此外像深圳、广州等城市,私家车都已开始普及。

  据此,中国现在不但是汽车生产大国(去年产销突破700万辆),而且是汽车消费的大国(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但随之而来,又带来了诸多烦恼和问题,人、车、自然似乎很难和谐。

  配套不到位的烦恼

  现在围绕汽车大众消费和汽车社会到来而引起的诸多问题,正成为当前有关部门和专家亟待关注的领域。

  专家们认为,当汽车有20%-30%进入普通工薪家庭时,也就意味着汽车社会的到来。这是基于汽车消费日趋私有化的量的判断。其实,早在5年前中国的汽车消费结构就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几年的汽车产品结构和市场需求的特点都在向外界传递汽车(主要是指轿车)是“消费”和“商品”的概念。统计数据显示,现在70%左右的轿车购买者都是私人,用途多数是当作生活资料,经济型轿车的选择比例逐年上升,后市场拉动明显活跃,尤其道路拥挤、油价敏感、消费投诉等,都已上升到社会和民生的问题。

  在这些由汽车消费带来的日趋严峻和尖锐的问题面前,有些已经超出了厂商所能解决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政府来调控,出台中长期的汽车发展和治理规划。无论是对汽车产业的支持和约束,还是对汽车消费的鼓励和限制都要有一个相应的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和体制配套才行。

  目前,汽车消费的高增长与社会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以及管理没跟上的问题十分突出。如小区的空间被有车族占据,市区停车难,道路拥挤;用车环境恶劣,消费成本高,行业服务不规范等,这已成为有车族的苦恼和社会问题。

  发展汽车,改善生活,拉动消费,从宏观上看是社会的进步,从微观上看是一种文明。以此为对照,汽车社会的概念也就是现代社会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事实上,我们与国外相比较,离真正的汽车社会还是有相当的距离。民间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以前是买不起汽车,现在是买得起,却用不起,到用得起,却又烦不起。这说明了什么?

  见诸官方的说法,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进入汽车社会,但一些专家认为,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还很缺乏,以至于茫然而不知所措。这就令人担忧了。

  “汽车大众消费无疑是一场消费的革命它所发生的变化将会超乎想象。”关注汽车大众消费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而不是简单地当作立马见效的市场研究手段,应该看到这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形态”,尤其在汽车竞争进入充分竞争的当下,更要关注汽车大众消费所带来的商机(当作民生工具)和挑战(服务配套体系脱节)。然而,现实是,对于汽车大众消费的关注并没有引起重视,鄙视小车,限制小排量汽车,助长汽车奢侈攀比之风,演绎富人生活方式,过于强调社会角色等,这些都属于汽车民生意识缺失的表现,还没有摆脱官本位、财富权势象征等潜思维的定势,整个社会对汽车消费的配套体系,尚未脱离“自行车”的管理模式。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对未来长达20年汽车大量(爆发性)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变化要有所准备,这种提醒,看来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忠告,难道我们现在对于汽车大众消费来临所产生的困惑还少吗?

  “富而不贵”的不和谐

  另外,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准备不足,出现的汽车消费“富而不贵”现象更是令人堪忧,这都将是有碍汽车社会的和谐,暴露出社会转型期更深层次的问题。

  开豪华车的富婆咬伤行人、农民办车展、牛拉豪车、拖着豪车游街、超豪华车队婚礼等。这样的新闻和事件在生活中几乎经常被复制。如果留心的话,在优美的小区里经常会出现为汽车碰擦闹得不可开交,或车身无辜被划伤问罪保安,时常为停车之类的小事找物业没完没了。这样的情景给变化着的生活增添了浮华市井的焦躁不安,富裕后带来的烦恼。

  上了《东方早报》新闻的豪华车富婆咬伤行人一事,令人匪夷所思。保安因不让其把车开进寺庙烧香发生口角,路人劝架就发生肢体碰撞,扭打中发生车主咬人事件。经查,女车主还是一家公司的老板。

  更让人费解的是,有位豪华车车主外出时车里还带着一根打狗棍,问这是干什么?回答是,专门对付那些找事的无赖(无端找开高档车的麻烦,变相敲诈,甚至抢劫)。一位政府高官对前来谈事的民企老板告诫,请不要开豪华车来,省得没事找事。

  豪华车在中国的境遇是个尴尬的命题。一方面有很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讳莫如深,在中国官场、商界以及社交圈里,有着很多说不明道不清的潜规则,尤其是选择怎样的车型出行,并非那么简单。如有一位政府

公务员,明明自己看中的是新款
宝马
3系的车型,也多方咨询,又托熟人在经销商那里谈了个好价钱,但最后下决心购买时还是选择了同级别的
奥迪
。原因很简单,公务员买车不能太出格。

  如果简单地把这种现象视为一种内敛的话,那就容易会被蒙蔽。事实上,虚荣和排场是一些国人所梦寐以求的事,即便是买一辆工薪阶层买得起的车也要气派些的,对奢华和享受的向往近乎源自本能。走进国人富裕的家庭,印象最深的就是“物品的堆积”,记不住还有个性的存在。

  这是一个物品消费的时代,满眼物欲横流。汽车消费也不例外。据资料显示,中国豪华车市场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足以令世界惊呆。如去年陆虎在中国卖了2700余辆,比上一年增长了91%;再如上海一家雷克萨斯专卖店,开张两年不到销量就翻了一番,今年还要翻番。像凯燕、途锐、进口宝马等SUV都卖得脱档,连昂贵的法拉利、宾利等极品车都不愁卖。

  另外,国产豪华车“加长”盛行,并波及到汽车设计风格的雷同,追逐“豪华大型化”,就连普通的经济型轿车也是这样,而且大有“伪豪华”、“伪奢侈”、“伪高档”、“伪专业”(如部分国产SUV)泛滥之趋势。

  对于这些汽车设计“近似化”和“克隆化”,业内外有很多看法,媒体也发出了尖锐的批评声,就连海外媒体也感到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此外,某些汽车跨国公司也不免俗,祭出“中国版”的大旗,投其所好,跟随“豪华大型化”,随波逐流,背地里数钱偷着乐。

  再如,在一次进口车的新闻发布会上,邀来了全国媒体试乘试驾,好几百人就像是个驾校在培训,上百万的车竟成了像游乐场里的玩具。看到这样的场景又岂能体现尊崇和华贵?现在隔三差五的新车发布成了砸钱的排场,一年胜过一年,有的车企高管成了指点江山的人物。在利益的诱惑下,汽车似乎成了当下一个混浊的染缸,折射着光怪陆离的色彩。

  这是个怎样的现象?是断层还是裂变?当我们在评价沉沦的英国汽车是“贵而不富”时,中国汽车却在一片“富而不贵”的繁荣下高歌猛进,这就难免不让人迷茫,消费拉动产业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这难道是属于失去大师年代同样的原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