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轮子上的人类学哲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15:34 新民周刊
香车美女 什么是汽车?汽车是移动的住宅;而住宅就是不动的汽车了。 撰稿/顾晓鸣 “车展”压根儿是一个矛盾修辞。满大街跑的车,难道不是展示?就说最狭义的“show”,至少买着开着“名车”的主,很是作秀的。国产品牌吉利为车标的知名度用去了几亿人民币,劳斯莱斯的“克罗米”镀得贼亮贼亮,所费不菲,还不是为了一个“招摇过市”?相反,风驰电掣似的法拉利,一进入车展,却是呆着不动的——汽车除却了“奔驰”这一“动”的性能,看来看去还是像退休的勇士或端着架子的皮铁质材装置艺术。所以,车展必定要请出美女的温香软玉与钢铁的大家伙配对。电视报道称,汽车模特儿的日最高价已达1.5万元,号称的“香车美女”彻底地把汽车变成一个可餐的秀色。瞬间,人们忘记了这一美艳的工业艺术杰作,上了路是可以闯车祸的。 不过,身无寸铁的似水美女与武装到腹部的钢铁家伙,确是一则充满汽车哲学的隐喻。一则老掉牙的笑话说,外星人发现的地球人,是类似蜗牛的生物,从外壳里钻进钻出的正是车展美女般的柔弱软体,而那个壳,正是人类文明引为自豪的汽车。魏晋南北朝的古代朋克们裸体在屋内饮酒,把突然闯入者称为钻进自己衣服里的莽汉,如今世人无非多了一件行头——静下来时穿上的叫做“住宅”,动的时候则穿上叫做“汽车”的衣服。可不是?当下的汽车如小家似的,一应俱全,里面什么家事都能做。所以,笔者在嘉定汽车论坛上说过,什么是汽车?汽车是移动的住宅;而住宅就是不动的汽车了。 这话好像象有点绝对,但回溯到人类学的源头去看一看,会觉得有一点道理。人之区别于动物,其标志可以从各个角度加以概括。譬如说会说话、会劳动、会游戏,会一年四季做爱等等,我这里要提出的一点,或许是更本质的人与动物之区别,那就是,人是一种不囿于大自然给定的空间,而是主动开拓新的空间的动物。拓展空间和在广袤的空间中的自由移动,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本质,由此而产生的交换和经营、婚姻和殖民所造就的无比繁复的文化形态和全球化的景观,其物质载体之关键,其实就是那个圆圆的轮子。 轮子,被科技史家看作人类抽象思维和理想型式提取(从各种形状的物品中提取“圆”),做成前未存在的人造物(圆轮)的第一案例,所以率先发明轮子的民族自有独到的智慧。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夏代,奚仲就发明了轮子,到了秦始皇造长城时,已经有了轮子及其附件的“标准化”生产。人类本质上是轮子上的文明,而有轮子的中国直接决定了中国的疆域(你看“疆”字本源于“轮子”和“车子”)。车子与一国之商业和财富的关系,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的故事;而汽车不过是“汽”油加上“车”而已。但就是这一步,却改变了整个的“车文化”,在汽车轮子上的人类就与在马车上的人类大不一样了。 汽车与人类和他的生活实在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1769年自身供给动力的“汽车”被看作现代汽车制造的起始界碑,而那辆车真够叫“汽”车的!这正是人类工业革命的最动态象征:汽车与工业化互为因果。用了汽油的车,则因为速度的遽然提升,加上以1908年被福特称为“万能车”只售260美元的T型车为标志的汽车大众时代的到来,根本上改变了人移动的距离,压缩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城市的道路和社区分割和空间结构面貌为之一变,带动了街道、建筑物和一切相关的物件的设计和创新;像大型超市和连锁旅馆,其实正是汽车时代的产物。汽车大众化的时代带来的,更是整个社会就业和生活结构的深刻变化,与住处郊区化相对应的是工作的快速郊区化。 与此同时,别墅之类更舒适更私人化甚至更奢华的居住,促使城市的居住区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延伸,同时,则使田园风光嵌入城市的街区。世界的“汽车化”伴随着“城市化”提速。借助汽车,城乡的互联和互动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呈现无限壮观的格局。带动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桥的营造,以至于今天上海到长三角各地的长途班车,说起来在班次和时程上,几乎与市内公交混为一谈了。今天最酷的爱车一族,难道不是驾着SUV越“野”,自家游,结伴游,“走遍”中国乃至世界的吗? 于是,汽车本身陷入了无穷的悖论——生性自由的汽车要冲破时间和空间的一切约束,驰向心往神驰的一切处所;飙车和超速,放飞心情和空间的内驱力似乎必然导致“蠢蠢欲动”,因此,极其严格的行车规矩和道路规则“无情”地加诸浪漫潇洒的“车”上。人类发明的任何玩意儿,还有比人们对于汽车的规则更严厉、更繁复的吗? 当然,汽车本身的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的臻于极致,也是其他人类玩意儿望尘莫及的,以至于德国将有全自动的“无人驾驶”的汽车推出。于是,我们探讨的“汽车与生活”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题目陷入了矛盾修辞的困境——汽车是人类理性时代的产物,以极端精密严格的科技为生命,而生活则永远是混沌的、情绪化的、人性的。汽车要求极清晰的是与非,行与不行的分野,而生活则充满着模棱两可和心血来潮:于是喝酒与驾车也构成“汽车生活”中看似最容易解决而又最不容易解决的“汽车问题”。刚性的高科技汽车夺走柔性的高智商的人命,原因盖出于汽车这种刚性与柔性的天然悖论。 套句时尚的文化分析,后现代的“汽车文化”要解决的,正是作为现代性体现的高度理性科技产物的汽车,与超越简单理性的人类生命活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先进国家已有取消红绿灯的尝试,让人性本身来驾驭人之理性之产物的汽车,据说效果比严格的电子警察还要好,这是一个启示。 21世纪,人靠什么来驯服自己发明的钢铁怪兽?或者说不让自己的衣服或盔甲来损伤自己的肉身?人性化的汽车文化题目大得超过今天许多人的想象!如果加上“有车族”和“无车族”的群分,导致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经济利益的分野和对峙,牵涉道路的共享、环境的保护、出行的便利和用车的民主之类的公民权利,这个课题恐怕还要更沉重一些了。 不过,汽车文化毕竟有非常阳光的一面,我们不管是否已有了自己的车,一起上车展上去看看吧。 车展究竟是什么?仔细一看,作秀的其实并不是美女和香车,而是人类的伟大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发动机到一台小小的车装收音机,无穷的精益求精,简直可以看作一段时间人类生产能力、科技智慧和生活精神的坐标;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而汽车史上的经典都是通过历届著名的车展发布的,而以××××年标示的新车型犹如人类文明每一新诞生的Baby,美轮美奂的车展则是为其举办的宾客满座的满月派对和处子秀! 还有什么大众都能认知、乐于观看、有可能消受的高科技工业品和高艺术消费品,可以与这种带轮子的劳什子媲美呢?(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