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江:历史把胡曼莉推了上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17:14 南都周刊
徐之江:历史把胡曼莉推了上去
4月16日,已过全面接管限期的丽江孤儿学校风平浪静,照常升旗。 姚海鹰 摄

徐之江:历史把胡曼莉推了上去
4月16日,学校铁门后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孤单的背影。 向南 摄

  当胡曼莉遇到张春华

  张春华与胡曼莉第一次对簿公堂是2001年。此前她已经以“美国妈妈联谊会”会长的身份从事了9年的慈善。

  60岁的张春华看起来优雅大方,她回忆自己做慈善的动因,与少年经历相关。她有一段悲伤的孤儿经历,父亲死于战乱,12岁时母亲病逝,她在宋美龄办的华兴育幼院供养下完成中学与大学学业,婚后随丈夫到美国。1992年成立慈善组织“妈妈联谊会”,1996年,在老师南怀谨的建议下,她开始到中国大陆开展助孤工作,开展得极为顺利,重心由河北、湖北等省转移至云南的贫困山区。

  曾任原

丽江行署副专员、丽江市慈善会第一任会长的马立超回忆:到1998年底,丽江慈善会曾与市妇联做过一个为期两月的调查,发现由于接连的几场强烈地震,丽江地区有孤儿800多人,“非常可怜”,于是政府考虑办一个孤儿学校,“把他们的吃、住、教育的事情都解决”。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立超在丽江市工商联主任屈春亮那里听说有一个叫张春华的美籍华人来丽江考察过孤儿的情况,便跟她取得联系,邀请她再次到丽江来。

  张春华再度考察之后,决定办一个孤儿学校,看中了现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地址。当时这里是丽江农职学校校址,还有两个班的学生在上课,丽江政府跟张春华签订协议,同意张春华免费使用校址,但须出资60万元来安置农职学校两个班的学生。张春华答应了,签下了协议。但是,等她回到美国后,情况生变,她发传真给丽江慈善会,说“美国妈妈联谊会”理事会不同意出这60万块钱,“我们在大陆做捐助,资金都是捐给当地政府的,应由当地政府提供校舍与土地,如果这60万由我们出,这个学校就不办了”。马立超回忆,当时丽江市政府正忙于抗震救灾,拿不出钱,办校之事就此搁置下来。

  这个时候,胡曼莉出场了。“大约过了两三个月,胡曼莉就来丽江考察,带了几个人来,准备办孤儿学校。”当时她在福州的日子不好过,福州不承认她的学校,她的学生是黑户口,学生上不成学,马立超回忆。丽江市工商联帮胡曼莉找房子,找了3天时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马立超就把张春华原定的办学地址告诉了胡曼莉,她很满意。

  钱当然是个重要问题,胡曼莉说有人家捐给她看病的钱,马立超很慎重,“娃娃要吃要喝,要完成学业,办起来就不能撤掉”,但胡曼莉“说她能找得到钱,能办成”。马立超于是把与张春华签订的协议拿给胡曼莉看,“胡曼莉觉得很好,60万块钱她能拿,她说不要签新的协议了,把张春华的名字换成她的名字就可以了”。

  胡曼莉在丽江的“助孤”事业就此开始,她和张春华的合作与纷争也就此开始。

  从武汉到福州

  认识张春华之前,胡曼莉已是中国民间慈善的标志性人物。谈起早年的经历,和张春华一样,她也强调儿时经历对其日后助孤事业的影响。她的慈善路从1989年在武钢收养陈斌、陈燕兄妹开始,当时她是武钢钢花中学的英语教师。恰逢全国掀起学雷锋高潮,电视剧《渴望》热播,胡曼莉被树为武钢集团的先进典型,“成了一个刘慧芳式的人物”。

  “媒体就开始注意她了,开始采访与宣传她,社会上就有了反响,更多的孤儿被送了过来,”时任武钢关心下一代协会秘书长徐之江回忆。徐之江1997年提前退休,被反聘为湖北省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直追随胡曼莉慈善事业的义工。当时胡曼莉出现在媒体上的照片,几乎都出自“爱好摄影”的徐之江之手。

  在徐之江看来,“一开始,她并没有把抚养孤儿当做事业来做,是历史把她推上去的”。而胡曼莉自己回忆,“当时我只是养了很多孩子,民政部的领导建议我办个民间孤儿院。当时我真是没什么雄心壮志的人,是他们给我指出了这样一个方向,说从官办慈善向民办慈善转变是大的趋势,我就办了中国第一个民办孤儿院。”

  1992年9月,胡曼莉的“中华绿荫儿童村”在武汉正式注册。事业刚刚起步,就遇到一场“义演风波”。按照胡曼莉的说法,由武汉市委、妇联、宣传部等部门在1993年11月发起的这场大型义演活动,目的是为她建儿童村筹钱,但是义演后,儿童村不但没有收到钱物,反要倒贴8万元给演员做路费。胡曼莉说自己把事情告到中央,时任武汉市妇联副主席的韩燕君被撤职。用胡曼莉的话说,是“100多个党员干部被这场义演拉下马”,儿童村最终也拿到了一些募捐的财物,但胡曼莉感觉自己“说白了,在武汉呆不下去了”。

  徐之江给困境中的胡曼莉策划了一个“手拉手”夏令营活动,他先去了厦门,与厦门市政府、报社、旅行社、教育局各部门联系,随后胡曼莉带着儿童村的孤儿们第一次到达福建,看到大海。夏令营结束返回武汉后不久,没有通知任何相关部门,胡曼莉带着儿童村的数十名孤儿悄然离开,第二次到达福建。她向外界宣称,此举是因为受到“福建方面的热情欢迎”,但福建官方的措辞,是绿荫村“滞留”福建。

  绿荫村的孩子们后来住在福州西郊一座三层的楼房里,是胡曼莉用华侨捐助的钱买的。其间“基本上素食,胡曼莉还要求孩子信仰宗教”,“每日诵读经书”。

  记者得到的一份由福州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处1998年2月出具的调查报告还显示,胡曼莉到福州的途径是,“1995年夏,胡曼莉认识了福州市佛协会的陈某,经陈某牵线搭桥,1995年9月,胡在未与武汉方面打招呼,也未经我省、市职能部门同意,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擅自从武汉将绿荫村的57名儿童(最大17岁,最小6个月)分批迁至福州”。

  福州官方1996年在时任副市长陈伦召集下开会,专题研究绿荫村问题,鉴于“该村有一定知名度,情况又较为复杂,处理得不好将会带来不良影响”,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试图“继续说服绿荫村返回武汉”。这份报告指出,“胡也明确表示绿荫村在福州是暂时的,在福州过冬后,准备春天返回武汉,但是事实上胡却没有回武汉的任何行动”。

  4年后,胡曼莉终于带着她的孤儿们离开福建,落户丽江。这次的确获得了丽江官方的认可,她甚至把自己的户口也迁到丽江。可是因为“美国妈妈”张春华的出现,她遇到的是比在武汉与福州期间更大的麻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