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解机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10:21 世界知识杂志

  在战乱和革命频发的20世纪上半叶日本被中国击退,在复兴和对抗的下半叶又赶过中国。35年前,毛泽东对田中角荣以“架吵完了吗?不打不成交嘛”的风趣,给因日方用“添了很大的麻烦”谢罪引起的纷争划上了句号。两国在新世纪结成战略性互惠关系是竞争、共荣的时代潮流所决定的,而摩擦后复修好的雨过天晴,根本还在于没有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矛盾。

  中日人民都热爱和平、希望和谐,不同的是中国战胜了无数的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日本则仅战败一次,而且旋即受到中、美的宽待。作家武田泰淳形容日本在灭亡体验上是“处女”,日本媒体也不否认由于战后的“和平痴呆”而造成不谙世事。近年来的厌华声浪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为赋新辞强说愁”,顽童般稚气而致双方关系五年冷却后的翻悔知趣则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于是才有安倍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小泉拜鬼问题上部分媒体和民众一时发烧厌华,背景中有对历史和国际社会的冷漠。日本的不少高中为给高考主科挤时间而砍非重点,在国家规定必修的科目中被跳过最多的就是历史(尤其是世界史)。大学生普遍缺乏历史、社会常识,《读卖新闻》的全国性调查表明有一半人每月读书量不到一本。日本人历来计较他人或别国如何看自己和本国,而想去了解、接近外部世界的热情和努力却相对不足。加上少子化造成的养老金危机、竞争导致贫困层增多,日本社会已处于自顾不暇的被动境地。

  小泉在放推进邮政民营化和参拜靖国神社两把火时,采取了向党内反对派和中、韩挑衅的手法,这种意在从萎靡不振的内政转移视线的把戏赢得了喝采,也迎合了爱看热闹和起哄宣泄的小市民心理。中国被当作靶子不仅因为树大招风、腾高遭妒,也由于日本试图掩盖和回避在周边及世界上的孤立。最近首相否认官方曾组织从军慰安妇的发言就遭到群起攻之,连出于政治算盘而媚日的台湾当局都对其严正谴责,美国议会、舆论的批判更使安倍赶紧打电话向布什解释。

  温总理是继29年前的邓小平之后中国领导人最成功的访日,他的融冰之旅以文火将两国关系升温到冻结前的水准,而治疗冻伤还要先在低温环境中轻搓慢揉一阵。

  外交关系的实质是“地球村”的人际关系,因而实现中日睦邻的关键在于人员交流。笔者的学生们去过中国后异口同声地说,原来媒体报道的中国人反日云云不可信。现在在日本大学任教的中国人已达数千,最近日本人每20对结婚者里就有一对配偶是外国人,其中中国人占相当数量,留学生中最多的也是中国人,加上到中国工作、留学的大量日本人,这种以亲身体验影响亲友所产生的滚雪球式的复利效果,将会发挥如百年老汤般的再生产作用。

  日本通俗歌曲《雨中慕情》唱道:“又恨你,又想你。转来转去,现在还是想你。……讨厌你,又想见你。天阴的时候,总想见你。”由爱慕到碍目的对华感情,最近正向着亲和的方向回转,怨怨相撞的局面已被打破。40年来日本首相年初必参拜的伊势神宫每隔20年要拆迁神殿,重起炉灶的寓意是新一代人继往开来。如果也以20年为期来看,中日复交后的头一个20年晴朗少云,第二个20年至此则是常阴多雨,现在人们正在努力“融冰”,剩下的五年负有挽回失落的五年的历史任务。面对第三个20年,笔者对交接阶段的期待和展望可概括为:因势利导,摆脱纠缠;和风柔力,审慎乐观。

  温总理在京都瞻仰了

周恩来诗碑。碑上刻着的诗句“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著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正可为中日融冰画龙点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