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梁希森:大家富了才叫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15:14 《人物》杂志
□ 文/孙玲 用史无前例来形容梁希森的行为并不为过。2002年7月,他拿出4200万元给老家山东梁锥村全村盖了136套欧式大别墅;2005年11月,他又拿出7000万给临近的许家村盖了216套连排别墅。他的每个举动都引来了人们不小的议论,有的人不理解,有的人猜测背后隐藏的目的,有的人干脆说他是“傻子”。人们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自己掏钱给农民盖别墅,然而这一切对于梁希森只是他庞大计划的一个起点。 农民住上了大别墅 梁希森的老家是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距北京约5个小时的车程,自从1999年梁希森入主北京玫瑰园后,他便会经常坐着奔驰车往返在这条路上。与几年前相比,现在的梁锥村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农村,远远地走来便会有一片别墅群跃入你的视野。走进“梁锥希森新村”,俨然已与城镇别无二致,每户村民住的都是280平方米的两层别墅。自2002年,梁希森开始为乡亲们投资修建别墅。 梁希森首先在梁锥村附近辟出了100亩地,别墅的建筑标准为280平方米,梁锥村的村民以280平方米减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积,如果原来的房子小于280平方米则以每平方米面积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给希森集团;如果房子大于280平方米,则由希森集团按照同样的方式,付给村民。梁锥村的改变给周围不小的震动,许多人羡慕梁锥村的村民,认为他们简直白拣了一套套别墅。梁锥村成为梁希森实现他新农村计划的第一步。 但之后事情的发展却并不像梁希森想象的那样简单。原计划中,梁希森是想把与梁锥村紧邻的麻线刘和台张村一起改造,这两个村子人数比较少,而且三个新村建成后可以形成一个小板块。经过双方的协商,两村的村民同意了。梁希森表示这两村的别墅标准将会和梁锥新村完全一样。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当梁希森的建筑公司开始为两个村子修建围墙的时候,台张村的村民发现了问题。他们发现,给台张村修建的围墙是24厘米宽,而梁锥村的围墙是37厘米宽,这不是偷工减料吗,更有村民开始担心,以后建成的房子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于是,村民们不干了。其实这只是一个误会,梁希森说,一直认为梁锥村修的三七墙对土地浪费量太大,因为红砖都是用土烧的。于是修台张村的时候使用二四墙,还准备加20米高的钢筋水泥浇铸抗风柱,成本比三七墙还高,但是村民不理解,梁希森也没有解释,既然你们不要那就算了。 但是梁希森并没有停止他的计划,他将下一个改造的目标放到了离梁锥村只有两公里远的许家村。不久,为许家村186户农民建盖的216套连排别墅全部建成,许家村的村民高兴地搬进了新家。 梁希森很快成了新闻人物,各种媒体也开始聚焦于他。在关注的同时,各种议论也不绝于耳,怀疑者认为,这么精明的房地产商人怎么会办这样的“傻事”,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的目的。而梁希森对这种质疑颇为不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梁锥村、许家村的改造仅是他新农村改造计划的一部分,他的计划是,在未来15年内投资40个亿,把黄夹镇的109个村庄全部改造成现代化的新农村。 构建新农村产业链 其实,在梁希森的新农村计划中,建别墅只是改造计划的第一层,他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人。梁希森说:“我想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要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的村民们面临着生活全新的变化。”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梁希森首先选中了养牛行业。鲁西黄牛的肉质在中国三大肉牛之中排名第一。是山东西北的盐碱地出产的玉米秸秆成就了鲁西黄牛的肉质。 2004年梁希森鲁西农牧发展集团成立,一期工程投资1.8个亿。屠宰厂按先进的德国生产线设计,年可屠宰、加工15万头黄牛,此外还包括繁殖、培育乳牛、青贮、精饲料加工以及育肥等项目,在加工过程和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鲁西黄牛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秸杆是黄牛的饲料,过去只能焚烧回填的玉米秸秆以每公斤0.1元的价格收购后,由青贮变成优质的粗饲料,这样每亩地可为农民增加200元的收入。牛粪的再开发也为下游产业带来了利润,梁锥村用200多亩地养殖蚯蚓,一头牛一年可以产5吨粪,一吨粪可以饲养30公斤蚯蚓,可获利3000元。蚯蚓产生的粪便,又是价格极高的花卉、高尔夫球场所需的肥料。养殖的蚯蚓是从日本引进的“大平2号”,主要返销日本。梁希森提出要把一头牛卖出五头牛的价钱。在他的构想中,未来的黄夹镇将变成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养牛基地,一个高新农业技术园。由此希森集团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牛多了总不是坏事,等牛肉真多了,不稀罕了,还能当窝头吃。”梁希森说,孩子们多吃块牛肉,吃那么几代人,中国人的身体就不会比外国人差了。在梁希森的家乡,一些村民崇拜梁希森,干脆把他的大照片挂在自己家墙上。 梁希森说:企业小了是个人的,大了就是社会的。我是个农民,受过苦,我要尽自己所能。至于所谓“经商之道”,我这样看:企业要挣钱,挣钱大家花!我头脑里没有“不成功”三个字,我决心把要办的任何事情办好。要是每个县都有一个梁希森,中国就没有“三农”问题了。 有饭大家吃 与当下在知识经济中崛起的企业家相比,梁希森的创业故事又有着特有的传奇性,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他的经历如果讲出来的话,连他自己都会落泪。 梁希森1955年出生,在一家兄妹五人中排老三。少年时代的梁希森,经历极其坎坷。因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在他三岁半的时候,弟弟就因为没有粮食吃而被饿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梁希森靠讨饭才得以活命。讨饭生涯给梁希森留下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要饭这个事太难了,太难了”,二是“天底下还是好人多”。梁希森曾立下宏愿:等我有钱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有饭大家吃”的思维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为帮助父母摆脱贫困,他仅上过不到一年小学,13岁当学徒,17岁打铁,23岁闯关东,后来他先后搞起了面粉厂、毛巾厂、五金加工厂等,最后进入建筑和房地产领域。1995年,梁希森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乐陵市希森集团公司,事业蒸蒸日上。1999年成为梁希森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当年7月16日,他以3.98亿元在当时濒临破产的玫瑰园项目拍卖中以建筑商的身份成功入主,成为北京玫瑰园的老板。此举当时给业内和媒体都带来不小的震动。此后北京不再审批别墅项目,玫瑰园使梁希森赚了17个亿。正是有了在玫瑰园地产的巨大收益,才得以保证他的新农村计划的推行。《新财富》杂志2004年度富豪榜中,梁希森以资产2.7亿位列第376位。 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是他不变的愿望,他一边创业一边始终坚持投身公益事业。创业后不久,就花了8万元为村里建了一所养老院,他还出资5万元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后来,出资400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柏油路,投资25万元将杨家乡中学扩建为“希森小学”。还给凡是考上大学的黄夹籍考生每人两万元的奖励,投资250万元为村里打了一口地热井,解决了村里洗澡供暖问题,捐款200万元帮助乐陵市修通了外环路。针对北京缺水的严重形势,他在北京昌平区投资1000万元,引进意大利先进技术建成节水灌溉公司。2001年4月,他无偿捐赠给昌平区政府10台卷盘喷灌机,并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向社会赠送200台价值1600万元的喷灌机。梁希森表示,自己有多大能力,便做多大事情,“凭自己的能力,能改变一个村就改变一个村,能改变一个乡就改变一个乡,能改变一个县就改变一个县。人没钱不行,钱多了没用。阎王爷要命不要钱。只有一个人富了,这不叫富,大家都富了才叫富。不管有多少人不理解这个事,我就想领着老百姓全过富了。” 2001年,梁希森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希森集团”改成了“希森三和集团”,尽管只是加了“三和”两个字,但却包含了他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梁希森说:“这个‘三和’,我认为和谐社会必须和谐发展,怎么和谐呢?就是我们这个企业和农民和谐发展,农村和城市和谐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