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木:如何挖掘导师关心博士生的原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4日00:06 新京报

  作者:徐光木

  南京大学教授今后每招一名博士生,不分文、理科,每月均要向学校上交100元,一年交1000多元,以津贴形式发给所带的博士。(5月3日《扬子晚报》)

  导师给所带的博士生发津贴,这绝非什么新鲜事,在世界范围内,这早已成为了一种惯例,导师不仅要给学生发津贴,而且要给学生发工资。以美国为例,美国著名大学考核导师的条件其中就有一条:导师对学生是否关心?这其中就包括导师是否关心学生的物质生活,如果导师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这一硬指标,学校将不再聘用该导师。

  南大要求导师向学校上交博士津贴的大意也在于此。然而,在笔者看来,两者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南大要求导师向学校上交博士津贴,而不是直接交到学生手中,很容易激起导师的反感。他们会觉得,资助博士生是导师自己的事,何须学校干涉。再说了,导师资助博士生虽是应有之义,但通过学校转交又代表着什么,有何意义,这分明是对导师人格的不信任嘛。

  而美国名校通过制度激励的形式来强化导师资助关心博士生的职责,其积极意义远胜于此。前者通过行政强令要求导师资助博士生,后者通过制度激励培养导师关心资助博士生的意识,也即注重挖掘导师资助博士生的原动力,而不是从动力,效果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而且,每月生均一百元的津贴虽然不高,但积少成多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如果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如何保证这笔经费落到实处了呢?因此,必须减少津贴流通的环节,让教授直接给最合适。

  □徐光木(湖北职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