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都往大城市里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4日15:57 中国青年杂志

  文-祝海燕

  狼烟一片的就业形势丝毫未打扰立雯的安静生活。北京东南角那所大学里,读书、上课、听讲座、做论文,自在悠闲。倒是那个遥远山城偶尔的风吹草动会令她关注。毕竟,她求职路上的第一次风筝是从那里放飞的。

  第一次见到立雯是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县城。2005年,她作为当地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接待记者的采访,清爽的直发,灿烂的笑容,联系采访、组织协调、安排接待,她处理起来井井有条。没有许多人想象中的失意与不满,办公楼道里就能听到她与同事谈笑风生。甚至,她有些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在许多人看来的穷乡僻壤,成了她实现梦想的舞台

  做一名身担道义的“无冕之王”一直是她的梦想,去大城市工作一度是她憧憬的生活方式。2000年,她如愿考入一所重点大学的新闻系。之后,四年的刻苦学习却换来小小的挫败——考研失利了。知道结果已是邻近离校的5月份,因为没做任何找工作的准备,实在有些措手不及。来不及擦干眼泪,她拿着刚打印出的简历出发了。

  “从来没有这么绝望过。原本光明的前途一下子暗淡下来,找不到任何出路。”立雯形容当时的心情,“不管什么单位来我们学校招聘,我都投简历,根本不考虑地方大小。后来,××区人事局来招聘,可能是我实习时发表的一摞稿子吸引了他们,热情地邀我去面试。”××区是一个纯山区县,1995年以前就是全国贫困县,现在依然是山东省30个欠发达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将要工作的地方是山窝窝,去还是不去?立雯陷入矛盾中。

  当时她已经与济南的一家单位有了工作意向,尽管与她的期望相差很远,可毕竟是大城市。就在她犹豫不决时,人事局长一天之内的两个电话使她最终下定了决心。“在求职的冷眼与漠然中,我第一次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刚到小城时,立雯还是有些失望。办公室四个人只有一台电脑,宿舍没有洗手间,洗脸要到办公楼去提水,一到周末,偌大的办公楼只有几个值班人员,而楼前宽阔的马路上几乎没有行人。立雯有一次站在窗前,竟发现10分钟之内没有一个行人和一辆车通过。她和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就是办公室的电脑和电话。“这种失望只持续了一个星期。”繁忙的工作使她没有时间失望。“我很快发现了在小地方工作的优势,那就是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宣传部有两大块工作,一块是与各级新闻媒体搞好协调沟通,一块是写好新闻,搞好对上报道。工作第一天领导就把我带去接待记者。此后很多接待、通联工作我都参与,很快由一开始的紧张不敢说话、不会说话,到后来可以侃侃而谈,独当一面。”

  “如何写好新闻稿,是我第二个要解决的难题。尽管学习了四年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践,我还是一片茫然。”为了更快地熟悉情况,采访到鲜活的新闻,每个周末立雯就借同事的自行车到山区农村,跟农民聊天,获取最丰富的素材;为了广泛获取新闻线索,她与每个乡镇的通讯员交朋友,白天采访、查资料,晚上写稿。同事们的帮助也给了她很多启发。科长把自己几年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同事一字一句帮她改稿子,有一次为了一篇现场新闻,同事帮她改了两个小时。

  虚心和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2005年她在各级媒体发表稿件200多篇。还有两篇被新华社以通稿播发,两篇获得市级好新闻奖。一年的努力使立雯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一个地方,不管是大还是小,是好还是坏,从来不会耽误人的发展。这地方老百姓爱说一句话,‘只要肯流汗,荒石梁也能有个好收成。’”后来,立雯又开始办区里的内刊周讯,并实施了几次改版和增刊,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在业务上得到锻炼的立雯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时她想到了深造。单位很重视,并专门放假让她复习。2006年 5月,立雯被提拔为新闻科副科长的三个月后,收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有时,鸡头真的比凤尾更有意思。在山区的工作经历使我明白,人生走势无所谓高低,看似低点,其实也可能是最高点,关键在于,你以何种方式行走。”烟花三月,又迎来找工作的高峰期。

  招聘会上,汹涌的人潮一年比一年波澜壮阔、触目惊心。据报载,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495万,比去年增加了82万人。急于求职的大学生好似嗷嗷待哺的婴孩,却难以找到一块美味的

蛋糕

  求职难,行路难,是什么构成了重重困境?一次次铩羽而归,“我欲将心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经历,能否动摇你的信念:只要坚持,前方就有属于你的春暖花开?

  求职路上,

  到哪里找我的春暖花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