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杂志特别策划:大学生求职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4日15:57 中国青年杂志

  烟花三月,又迎来找工作的高峰期。

  招聘会上,汹涌的人潮一年比一年波澜壮阔、触目惊心。据报载,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495万,比去年增加了82万人。急于求职的大学生好似嗷嗷待哺的婴孩,却难以找到一块美味的蛋糕。

  求职难,行路难,是什么构成了重重困境?一次次铩羽而归,“我欲将心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经历,能否动摇你的信念:只要坚持,前方就有属于你的春暖花开?

  策划-《中国青年》第一编辑部

  执行-李纯 杨婉 赵涛

  大学生求职之困境篇

  一个女研究生和她的求职日记

  找工作的时候,性别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北京为例,一句顺口溜已流传多年,“京男京女,外男外女”,其他均有可能通过奋斗改变,性别却是我们不能选择的。

  就读于济南一所高校的女研究生王莉(化名)就对就业时“性别歧视”颇有微词,去年年底至今六个多月过去了,她的工作依然没有着落。3月23日,王莉通过济南时报最先发布了自己的求职日记,以下是其日记节选:

  2006年10月5日无法逃避

  三年前,为了逃避沉重的就业压力,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考研大军。研究生入学报到那天,大家哑然失笑——自己所在的专业一共25人,19人是女生。一问姊妹们,想法大同小异——本科女生找工作太难,读研后可能好一些。

  三年瞬息而过,当我们即将以女研究生的身份毕业时,却发现情况远没当初预想的那样乐观。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招聘会陆续在济南召开,然而较之三年前,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而且“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2006年11月19日招聘会上的争吵

  “你没看见‘仅限男生’吗?”在一处事业单位的招聘摊位前,我抱着一丝侥幸心理递上一份个人简历,但被招聘人员挡了回来。

  “不就是做文字工作吗?我们女生哪一点比男生差?”我冲着招聘人员大喊。“这是单位领导规定的,我们也做不了主。你的条件完全符合要求,我们也十分需要人手,但我们单位领导要求只进男生。”对方不耐烦地说。

  我真想冲上前去,把他们的招聘摊位掀翻。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呢?

  2007年3月1日用人单位“成本计算”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女博士=男硕士,女硕士=男本科……如此算来,我=男本科,但面对“仅限男生”的招聘简章,我却感到还不如一个男本科。

  女学生工作不久,便会面临婚育等系列问题,用人单位需要为此增加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从长远来看,女性雇员要比男性雇员提前五年退休,而女性的预期寿命一般比男性长,雇佣女性员工意味着额外福利成本支出增多。还有,女职工不能值通宵夜班,出差不方便等,也成了很多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理由。

  2007年3月10日转战南北

  3月初,我开始转战全国的招聘会。在上海,我看到了

复旦、同济、华东师大等学校硕士、博士的若干简历;在南京,我看到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等学校的硕士、博士的若干简历;在北京,我看到北大、清华、南开、北师大等学校硕士、博士的若干简历……

  当看到这些名牌学校学生的简历时,我深感自己手里的那份简历微不足道。我的简历只有几张纸,可凝结的是我寒窗苦读19年的汗水。但用人单位不看你的汗水,依旧会像甩垃圾一样甩出你的简历。我所投出的数十份简历,如同水滴滴在大海里,杳无音信。

  2007年3月18日春雨打在脸上

  今天下起了雨,我又回到了济南,参加在一所高校内举行的招聘会。招聘会上,一所职业学校在招人的宣传板上注明学历要求是博士或硕士,可旁边挂着一张白纸,用黑笔写着:“请各位女硕士不要再投简历了。”

  半个小时后,我准备离开招聘会场。一家娱乐餐饮公司的招聘人员围了上来,他们问我要不要去做女公关。我苦笑了一下,把手头上的简历递给了他们。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莉的《求职日记》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网友纷纷作出回应,其中有为王莉打抱不平者,也有为王莉出谋划策者,更多人直指中国目前就业制度方面的缺陷。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所作的就业调查,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到过“性别歧视”。

  3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了新出台的《就业促进法(草案)》并广泛征求意见。截至现在,收到公众意见近5000条。目前公众对草案提出的具体意见与建议主要集中在反对就业歧视、加大对下岗失业者、残疾人、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的扶持力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方面。如何在法律草案中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也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舆论认为《就业促进法(草案)》主要是一些规定性原则,操作性不强,应该把规定细化,加以强制力保证实施。

  以就业歧视为例,《就业促进法(草案)》针对就业歧视作出了禁止性的规定,但却没有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具体相关部门受理相关事务。有网友表示,如果不能对相应违法行为采取相应制裁,法律就成了一纸空文,而广大就业者平等就业权将会继续受到侵犯。

  时值4月,记者了解到,王莉的工作依然没有着落,她还在奔波于一场场的招聘会、一家家的公司却未果,日记中的一幕幕还在许多人包括王莉身上重演。不过,王莉已经做好了把求职这场持久战打到年底的准备。

  但是为了让众女生免受自己这样的遭遇,王莉呼吁有关部门推动并建立一个平等的就业环境,并有详细的法规细则来保障。

  冷门专业雪上加霜

  直到开始找工作,张哲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挤热门专业,选择了冷门专业,毕业之日就是失业之时,此刻,他研究生毕业已一年了,但依然只能带着行李投靠朋友,漂在北京……

  张哲就读于北京某高校植物学专业,这个专业一度是人们眼中的热门专业,可由于就业面过窄,近几年的扩招又增加了不少生源,使得就业率每况愈下。

  2005年底,张哲就踏上了找工作的征程。他参加了

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报名表第二天就被打回来了,理由是“ 专业不对口”,可岗位要求明明写的是“专业不限”……张哲无语了。

  但他还是没放弃对未来的期望,怎么说也是硕士生,不愁找不到婆家。可是出乎意料,别说工作,连实习都找不到地方接收,像林业局那样看似对口的部门,人家招收的是林学专业的学生,张哲一时间有些茫然了,不知道何去何从。机会又一次降临,农展馆办了个研究生专场招聘会,张哲准备了20多份简历,心想专业再怎么不济,这些简历也会有人要的。招聘会人山人海,也有很多优秀的单位,可张哲递出去的简历屈指可数,不是张哲不给人家,而是人家不愿意接,原因只有一个,仍是专业过于冷门……

  折腾了好些日子,张哲得到了一个口头offer(工作机会)。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赢得这个机会的原因纯属偶然 ——在简历表上,他填写的专业是“生物学”,其他同学因为专业填的是植物学被拒收了。自己的专业冷门到连offer也要靠“骗”,欣喜之余,张哲有些悲凉。

  那个工作机会是去北京郊县的初中做生物老师。他通过了面试,接下来的试讲也很顺利,但得知学校提供的月薪不足 2000元,张哲犹豫了许久,放弃了,这里交通太不方便,选择最快的交通工具到市中心一趟也得两个半小时。学校周围的萧条景象,与自己农村老家一模一样。

  转眼已是7月,在学校下了逐客令之后,张哲又在学校“赖”了些日子后不得不开始了在北京的动荡生活。他告诉父母,自己决心考博,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一辈子的纯朴双亲很快寄来了生活费。收到汇款单时,沉重、不安的心情又一次包围了他……他不敢去外面租房子,借住在留京的同学的宿舍里。

  在2006年9月举行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中,张哲名落孙山,今年3月中旬,张哲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考试,如果成功,张哲将结束寄人篱下的日子,他选择的新专业仍不够热门,但就业不成问题。

  张哲只是众多冷门专业毕业生中的一员,他的经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班上30个研究生同学,最差的去了门头沟一个亲戚家开的销售汽车配件的部门,每个月拿着1000多元的工资。那些已经工作的同学平均月薪不到1800元,不及北京一般高校的本科毕业生。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