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回家的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1:14 新京报

  不愿回家的鱼

  2007年4月20日晚,中华鲟踏上回家之旅。车队直奔荆州。

  “水温正常、含氧量正常、水质菌群未超标。”步话机里传出的实时监控消息,渐渐消除了车队成员的担忧,但鲟鱼反应却让人担忧。

  4月20日晚,运输途中换水期间,身长3米的28号,竟在两米宽的箱内掉了一个头,北往京城。“它可能习惯了北京馆内的一切。”动物保护专家刘鉴毅很担忧,习惯了人工饲养的鲟鱼若产生惰性,能否在污浊的江水中生存,面对轮船锋利的螺旋桨,鱼儿是否还会拥有机警的本性。

  21日10时,鱼抵江边。鱼显然对新环境不适应,异常的情况在持续。

  21日晚,接触不含麻药江水的28号,连续五次反抗进入暂养池中。扭动中鱼尾被豁开一条十厘米长的创口。

  22日10时20分,在“咚”“咚”的撞击声中,随队的海洋馆饲养员周文军看见,28号簸箕大的头颅,斜刺着撞向暂养池护板。“这是在反抗,它是软骨动物头部最脆弱。”一小时后,鱼被放入江中。滑道内的32号蜷缩成U型,似乎在延缓滑入江中的速度。

  28号沉入长江时鱼头始终望着站在船边的周文军。

  鱼入江后没有走,而是在水下不停徘徊。徘徊在江面的跟踪船证明了鱼的游动路线。

  “鱼是舍不得咱们。”看见这一幕的邓江华、蔡经江、等人认为鱼很有灵性。它在向恩人们告别。

  “这不是一个好信号。”水生物博士柴静则担忧,沿江650公里长的污染带,会让中华鲟最后一个产卵地消亡。她认为,中华鲟呈现的反常现象,不排除与人存在一定感情因素,但更值得思索的是为什么鱼出现了诸多异常。“污染已让中华鲟岌岌可危,鱼的异常反应主要体现在对江水的不适应。”

  家已被污染

  长江边的渔民、水中死去的鱼儿见证了柴博士的担心。

  宜昌葛洲坝下,沿江20公里江水舒缓,这里是中华鲟的核心保护区,也是野生中华鲟目前唯一的产卵场。

  4月22日,宜昌江边飘来阵阵的腥臭,让西坝岛附近的行人掩面而行。

  “大概一周前污染口让环保局给关了。”西坝岛居民王国忠说,以前这里江水很干净,鱼虾成群,但十年间相继有好多家造纸厂、制药厂落户此地,终日排放污水把这里搞得臭气熏天。特别是三峡制药有限公司流出的咖啡色污水直流江中,排污量大时排污口水面都是黑色的。

  生活在江边的老渔民赵国利表示,现在已经无鱼可捕。他说,现在长江上的污染很严重,20里长的岸边遍布十几家排污企业,这些企业排出的污水将江面染成红、白、黑等色。在这些被污染的江面里,时常可看见死鱼。

  另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资料显示,沿江城市500余个取水口不同程度污染,水体中硝基有机苯、酚类有毒有害化合物被普遍检出,沿江污染带已达650公里。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朱国平担忧地表示,污染的江水造成最明显的影响是,中华鲟精子生存时间大幅缩短。

  “以前水种鱼精子受精时间是1分钟,现在就只有10秒。”危起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污染的环境下中华鲟已出现雌雄同体”,经调查他认为,受水质影响中华鲟已产生变异,1993年他就曾经发现一条鱼同时拥有两套性腺,俗称“阴阳鱼”。

  而陈细华却听到了一个有关中华鲟的噩耗。

  4月28日,一条长3米重300斤的雌性中华鲟尸体浮出江面,碧绿色的江水中,原本洁白的鱼腹已乌青。“稍微一戳身上的鱼肉就会脱落。”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朱国平说,鱼的死因可能是被轮船螺旋桨击中身亡,这是一年来宜昌江段内非自然死亡的第三条中华鲟。

  “什么!身长3米的一条雌性中华鲟死了?”陈细华闻讯后语音失调。10分钟后,他确定了死鱼并不是28号与32号。

  野生中华鲟的非正常死亡,已让陈细华开始担心,尽管人们在不断地努力挽救中华鲟,可是不断恶化的长江生态环境能否给鱼和人留下更多的时间?

  百年保卫战

  中华鲟研究所的墙外,有着一片墓地,那里掩埋着很多为人工繁殖而死去的中华鲟。

  如果鱼能言,它们一定会告诉子孙,要在人类的帮助下将绵延亿年的种群延续下去。

  可人与鱼的努力始终危机四伏。

  中华鲟研究所饲养池内,一条瘦长的雄性中华鲟静静地趴在池底。研究所工程师田万国每天都会来池边看上雄鱼数次。

  这是人工环境下,唯一的种鱼,繁殖季节它的精子会与数以十万计的卵子结合,延续种群。

  “它已经尽力了,能奉献的也不多了。”田万国很担忧,这条雄鱼的身体各项指标已大不如从前,如果捕捞不到其他雄鱼,一旦这条雄鱼有什么不测,那已开展25年的人工繁殖必然停止。

  “再给我们五年时间,我们就有可能繁殖出子二代,那时人类才真正有能力挽留住中华鲟这一鱼种。”朱国平说,现在人和鱼需要的就是时间。

  危起伟不止一次祈祷,在今后的百年岁月中,保卫鲟鱼的战斗将会继续,百年的时间会让人和鱼的子孙们找出更多的保护办法。

  “人们在努力争取时间的同时,却飞速地转动着自然的时钟”。危起伟说,现在的长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长江是激流型河流,东亚季风气候会让江内夏季洪水汹涌,波峰之间江内的鱼会产卵,洪水带来的浮游生物是鱼类最好的食物,这是数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圈。

  可大坝修建后,生态环境已被人为改变,长江变静了,生态圈完全被打破。

  激流型的洄游鱼类在人为因素下已经消失,前些年有一种叫做长江鲥鱼的洄游型鱼,原本产量很高,现在已经绝迹了。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研究人员担心,25年间虽然人成功地繁殖了中华鲟,但人为繁殖的鲟能否担当起挽救家族的命运,却无人知晓。

  ■链接

  中华鲟:1.4亿年前与

恐龙同生,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在科学家眼中,鱼身上承载着来自亿万年前的信息。它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其是淡水鱼类中最大、最长寿的鱼。成年中华鲟长达四米多,体重超过千斤,寿命长达百岁,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