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预算改革:公众监督能否进入领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8:06 新民周刊
关注中国预算改革:公众监督能否进入领域
公共预算改革正是为了落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个承诺

关注中国预算改革:公众监督能否进入领域
这次预算改革,深圳又走在前沿

关注中国预算改革:公众监督能否进入领域
广东省人代会的预算草案座谈会起始于2004年

  中国的“钱袋子”越来越大,2006年全国财政支出已高达40213亿元。这些钱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一切息息相关,无论是呼吸的空气,还是喝的水。关心国家“钱袋子”,了解、监督政府怎么花钱,对每一位公民而言,不是义务,而是权利。

  古今中外,政治从来是一分一厘,具体而微的。学者有言:公共财政,议会管钱,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成果。管住了“钱袋子”,就能管住权力,反腐就能釜底抽薪。

  越来越多的眼睛开始关注预算。人们开始明白:预算本身就是政治,就是各方利益通过政治程序得以选择和实现的过程。中国的预算改革稳步推进,围绕着“国家的钱袋子”,一些精彩的故事正在发生。(韩 波)

  推开厚重的“预算门”

  人大代表行使“管住钱袋子的权力”,向政府传达了人民的意志:钱,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

  撰稿:陈统奎

  一个省财政厅长,在一次座谈会上没有抽烟,居然就成了新闻,上了报纸。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新闻的主人公是刘昆,广东省财政厅长。1月24日下午,他照例参加广东省人代会预算草案座谈会,又一次坐在了台上。台下是一群省人大代表。

  一位记者写道:这次(他)没有抽烟,显然是度过了一个比较轻松的下午。

  这位记者记得,刘昆已是第四次参加预算草案座谈会了。作为广东省人代会的预算监督平台,诞生于2004年的预算草案座谈会几乎每一次开会都充满火药味, “目光炯炯”的人大代表们紧盯着掌管一省“钱袋子”的刘昆,毫不留情地提出种种质疑。以往每一次,有些局促不安的刘昆都要点烟稳定情绪。有了往年这种紧张气氛的对比,今年刘昆居然没有点燃手边的香烟,敏感的记者捕捉到了这个细节。

  一位人大代表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火力”并没有减弱,而是如今财政部门提交的部门预算草案,“数字做得严谨和漂亮了”,台下的代表们即使“横挑鼻子竖挑眼”,也很难像往年一样揪住“不堪入目的数字”穷追猛打了。这说明预算编制开始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管住预算,就是关注政府的“钱袋子”。广东人大代表说起这种“管住钱袋子的权力”,总免不了提到“省政府机关幼儿园违规拨款”这个典型案例。代表们连续3年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而政府机关幼儿园的拨款也从3000多万元减至如今的1000多万元。

  “炮轰”机关幼儿园

  人大代表们铆上了机关幼儿园,是因为他们觉得,几家不对社会开放的机关幼儿园享受如此多的公共资源,明显有悖社会公平原则。

  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机关幼儿园每年的拨款数字,并不会在两会召开期间出现在发给代表的预算草案中。人大代表们拿到的,多是一个许多加数累计起来的和,这个和又多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数字。由于它的笼统和庞大,常常令人一头雾水,无从捉摸。

  而在广东省两会期间,财政部门要向人大代表提交详细的部门预算草案。回溯到2004年2月广东省人代会召开期间,很多人大代表不约而同注意到预算草案上的一个数字:省政府机关4家不对社会开放的幼儿园,享受公共财政资金居然高达2328万元。

  代表们对此高度关注。财政厅副厅长郑振涛于是来到广州代表团答复代表询问。他刚一落座,代表们就直言不讳:“机关自己办的幼儿园,竟然要财政拨款2000多万元,这不公平!应该让这些幼儿园面向社会。”

  郑振涛愣了片刻,慢慢陈述道:“如果财政厅不给机关幼儿园这个钱,它们就要去创收。”

  “那就不拨给它,让它去创收嘛!”一位代表针锋相对。

  “机构改革还没有规定其走向社会,要按规定给这个钱的。”郑振涛回答。

  “但是老百姓不一定这么认为,公共财政的钱不能乱花!政府公共财政用于补贴这一块,有失公平!公共财政改革了,这部分补贴应是逐年递减。一步改不到位,也要看出递减的轨迹来!”另一位人大代表步步紧逼。

  现场一位旁观者回忆,郑振涛一度“被逼问得面红耳赤”。最后他表态:机关幼儿园拨款是应该“逐步减少”。

  一来一回,没有虚招,代表们“一点也不客气”。当天晚上,首场预算草案座谈会开场了,机关幼儿园拨款仍然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次被“包围”的是广东省财政厅长刘昆。

  来自广州的人大代表张招兴词锋犀利:“这个预算里很多都不是公共财政,像大家讲的幼儿园,我们这些纳税人交的钱,养了政府官员,还要养他们的儿子、孙子?”张招兴还调侃刘昆说:“我希望明年不再出现这些了,如果非要办,建议你就把这项开支‘藏’起来。”

  来自惠州的人大代表曾庆全说,如果加上预算草案中开列的省属单位理发室、餐厅等非公共事业,支出有好几千万元,“如果把这些钱用于农村,那能建多少学校,修多少医院?我希望明年预算中不要再出现这样的幼儿园。”

  刘昆在座谈会结束前站起身来,向代表鞠了一躬,态度诚恳地说,要“向公共财政更靠近一步,以后的财政安排将尽量做到这一点”。

  不过,刘昆并没有马上兑现承诺。一年后,人大代表们在《广东省2005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上,发现财政部门还是给省级机关幼儿园编制预算,而且列入预算的幼儿园由4家变成了5家,拨款总数也上升至3600万元。

  这直接引发了广州代表团第三组对财政厅的询问案。“所谓询问案就是人大代表对某个行政机关不满意,比较严重,招部门负责人前来问政。”人大代表陈雪介绍说。

  曾庆全再次发表意见:“一个幼儿园就上千万,比一所中学还多,太增加财政负担了,对于这些机关幼儿园,该社会化就要社会化,该改制就要改制。”

  2006年,人大代表继续紧追不放。来自深圳的代表吴以环质问刘昆:“这两年代表一直质疑这个问题,今年的预算中又出现了!”这一次刘昆回答得很笼统,“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研究,作出具体部署”。

  2007年的部门预算草案上,拨给几个省级机关幼儿园的公共财政被减至1000多万元。虽然这个成果姗姗来迟,而且并不彻底,但人大代表行使“管住钱袋子的权力”,向政府传达了人民的意志:钱,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不向社会开放的机关幼儿园不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

  一种力量使另一种力量做出让步,这是人大审查和监督政府预算的题中应有之义。进退之间,一扇厚重的铁门已被缓缓推开,它就是通往公共预算的那扇“预算门”。

  推开“预算门”

  2004年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盯上了省政府机关幼儿园,2005年,广州市人代会上,市财政局官员也被人大代表们毫不客气地追问,两个多小时里,市财政局局长郭锡龄和6位处长几乎热汗涔涔。

  “很过瘾,突然有了一个很开放的形式。”当时“开头炮”的人大代表徐迎宾回忆说。

  2005年3月26日上午,徐迎宾接到通知审议预算草案,到场的有20多名人大代表。他们拿到的是30个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草案,装订成一本259页的册子,会期紧凑,人大代表们马上埋头翻看起来。一组组数字让徐迎宾深感吃惊,审议刚刚开始,他第一个把手高高举起。

  “办公厅编制人员177个,车却有172辆,维修费用高达115万元……”徐迎宾用语很不客气,“这些都是纳税人缴的钱,用起来应该要小心一点。”

  广州市财政局长郭锡龄皱着眉头说:“很难回答。”他接着解释,广州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才刚刚3年,不像西方国家有200多年历史,财政局已经尽了很大努力来做预算,“至于办公厅的用车问题,由于副市级以上离退休人员虽然不占用编制,但还是有配车的。”

  徐迎宾对郭锡龄坦率的回答感到满意,因为财政局长诚实地说出了人民币(人民的钱)被用在了什么地方,而人大代表只有清楚钱被用在了什么地方,才有可能评估这个钱“该不该花,该花多少”,这是预算审查监督的两个核心问题。

  “我们在养一个昂贵的政府,纳税人获得公共产品的成本非常高。”徐迎宾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审查监督预算,把纳税人购买公共产品的成本降低,让政府把钱花在纳税人更愿意购买的一些公共产品,像医疗、教育、社保等。”

  徐迎宾曾是中山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如今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代表们都喜欢叫他徐博士。他说,以前人大代表的“预算意识”基本在停留在“从本部门本地区出发向财政多要点钱”的层面,搞得财政部门很害怕人大代表审议预算。如今,通过几次真刀真枪的审议,代表们开始“豁然开朗”。

  2001年,广州市首次将教育、科技等5部门的部门预算提交给人代会审议,2002年提交审议的部门预算增加到10个,2003年增至15个,2005年是30个,“部门预算草案一年比一年厚”。

  “预算里这笔钱该不该花,花得合理不合理,人大代表从来没有考问过,开了一条门缝后,人大代表大家一下子醒悟过来了,原来这里不合理,那里也不合理……”徐迎宾说。

  两天后,458名市人大代表对《广州市和市本级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仅以68.6%的得票率通过。这是前所未有的低得票率,徐迎宾告诉记者,以前都是高票通过的。

  这就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代表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向“昂贵的政府”说不,质疑财政部门的“

理财水平”。“我当然投了反对票”,徐迎宾毫不讳言,“花钱那么乱,不该花的钱也花了,这个预算不能达到我和选民的要求。”

  这场座谈会经媒体广泛报道后,许多人拍手称快,“政府花钱要先过堂”成为一句流行语。这个“堂”自然指的是“硬起来”的人大。“这是对政府财政观念的一个挑战,一个冲击。”徐迎宾说,“以前很多人都认为,他花的是政府的钱,殊不知这是纳税人的钱,而花纳税人的钱是要受约束的,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依法花钱,如果说纳税人不依法纳税是犯法,那政府不通过人大认可就花纳税人的税款也是违法。”徐迎宾说,人大所通过的预算决议就是“法”。

  徐迎宾还记得几年前有过一则报道:某地一位市长到美国访问,他邀请美国市长回访,没想到美国市长说:对不起,我们没有这个预算。这位中国市长很“大方”地说:我给你掏钱不就行了嘛。”徐迎宾感慨道,“中国好多官员都没有预算的意识,没有依法花钱的意识。”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