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大预算座谈会没有形成制度延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8:06 新民周刊

  提速“预算能力”

  “如果对收入的用途没有约束,收入就变得等同于政府决策者的私人收入。”这是一位美国公共预算学家的警告。

  让徐迎宾觉得遗憾的是,广州市人大的预算座谈会没有形成制度延续下来。而预算草案座谈会制度化在广东省人代会已经初步实现了。

  然而,预算草案座谈会运行4年后,人们开始觉得,制度只是一个平台,如果人大代表的“预算能力”跟不上,制度再好也不管用。

  2006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公共财政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教授菲利普·G.乔伊斯对中国人说:“一个应该强调的问题是,预算‘能力’和预算‘权力’同等重要。”

  在这位美国专家看来,这种“能力”包括适当的信息和工作人员、充足的审议时间和专业化的机构。今年广东省人代会预算草案座谈会出现的

人大代表“预算能力”不足问题,正好印证了菲利普先生的话。

  当地媒体报道说,省财政厅厅长刘昆短短两次发言就回答了代表们大多数的问题!据现场记者透露,代表们提的都是一些笼统的宏观建议,与真正的预算审查相距甚远,这意味着预算约束机制失灵了。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一向敢说敢做的广东人大代表突然失去了锋芒,风生水起的预算草案座谈会今年为什么平淡乏味?

  有人归因于“人大代表素质不高,看不懂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改革后,政府编制部门预算采用的是一种“分行列支”的预算格式:从大的收支项目,到明细的人员、公用、离退休等基本支出和各种专项支出,办什么事,用多少钱,都清楚地列出来。公共预算专家称,“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预算格式,只要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大代表都可以看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看得懂看不懂,而是有没有充足的动机和时间去看。”

  对此,徐迎宾深有体会,今年是他第七次拿到部门预算草案,但是每年都是会期太短,议程紧张,想看都没时间看,而且会议一结束就被收回去了。不少人大代表反映多次,希望取消部门预算草案封面上的“机密”二字,并提前发给人大代表,会后也不要再收回去。

  动机问题,徐迎宾这样解释:“一些代表可能会想,你干嘛呀,你一辈子当人大代表,一辈子都有豁免权吗?他们会告诫自己不要太张扬。”

  此外,徐迎宾还觉得“资讯非常有限”,目前他所接触的预算信息基本上就是人代会期间政府提供的预算草案,“要看透预算,必须了解政府的具体运作,不然你对政府的信息知之甚少,如何监督?”按法律规定,人大代表可以执证到行政部门视察、调研,主动获取信息。问题是,视察调研要花费人大代表们的大量时间。

  上一届广州市人大代表朱永平律师说:“认真审议部门预算当然需要时间,目前的审议时间过于仓促,难于保证审议质量。此外,还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帮助代表们审议。”朱永平的意思是,“术业有专攻”,他希望预算审议走专业化的道路。

  “预算门”已经徐徐开启,很大程度上,“预算能力”决定着这扇门开启的速度——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进度。然而,谁来提速人大代表们的“预算能力”建设呢?徐迎宾说提供的答案是:有理想、有锐气的政治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