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骗子冒充官员诈骗屡屡得手 行骗者多扮副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07:57 法制日报
本报北京5月14日讯 记者李松 黄洁记者今天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获悉,仅今年以来,该院受理的冒充官员诈骗案件就已达8件之多。 海淀法院办案法官告诉记者,如果从冒充的身份上进行划分,可将这些骗子分作3类:一类是直接将自己“化装”成某位身居显位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军队中的高级别干部、学校的校长等,这类人员的年龄多在35至50岁之间,也就是一般人心目中“成功人士”的年龄;第二类则是化身为某位领导干部的亲属,可以利用自己与领导之间的亲戚关系,为别人办事;第三类就是冒充秘书、司机等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 办案法官说,虽然骗子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行骗手段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其“冒充行动”中,骗子们往往选择“扮演”某单位的副职领导。“这是因为现在一般单位的领导配置多是一正多副,普通人很难对全部副职官员都非常了解,而公共信息上对这些级别的领导也不好查证。”法官解释道。 法官称,要避免上当受骗,最根本的原则是,要遵守社会规则,“一切都按规矩办”,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消除“骗子官员”们的生存空间。 骗子冒充官员诈骗为何屡屡得手 新闻延伸 本报记者 黄洁 李松 一边是学历较低的无业人员。 另一边是知识层次、社会地位、阅历都丰富得多的人。 然而,前者却能让后者心甘情愿地交钱“上贡”。后者即便最后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也往往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荒唐,却真实,只因前者把自己伪装成了“官员”。 冒充官员诈骗案增多 一法院半年受理八件 “今年以来,仅我们院受理的冒充官员案件就已有8件之多。”5月14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采访“冒充官员诈骗”这一选题,尽管心理有所准备,但这一数字还是让记者吃了一惊。 海淀法院刑一庭法官覃波,随口就给记者讲了一个海淀法院刚刚判决的案子。 2005年3月,一个名叫杨俊东的陌生人闯入了王明(化名)夫妇的生活。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自称“安徽省委组织部干调处副处长”的人,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内,竟然分九次从他们手中要走了二十多万元财物,而这个杨俊东事实上却是一个只有中专文化的无业人员。 杨俊东之所以能进入王明的视线,还要“归功于”王明哥哥侯巍(化名)的一次巧遇。2004年底,侯巍在到北京出差的火车上认识了杨俊东,当时的杨俊东已经是“安徽省阜南县办公室主任”,并马上要调到“安徽省委组织部工作”。而事后不久,侯巍又在朋友贾某的安排下,与杨俊东有了进一步的接触,更加深了对此人的印象,并认定此人“很有能量”。 2005年3月,杨俊东刚好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侯巍马上将相关信息透露给了自己的弟弟王明,并让其好好招待这个人。王明按照哥哥的吩咐,与妻子陈燕(化名)一同在中央党校附近的餐厅招待了这个“很有能量”的杨俊东,而与此同时,杨的骗局也由此展开。 2005年5月,王明见杨俊东使用的手机比较旧,主动送了一部价值2200元的三星手机,杨欣然笑纳;五六月间,杨俊东给王明打电话说自己缺钱,王明二话没说又给杨的银行卡里存入1万元人民币。 2005年10月,得知某区一个区长工作调动的信息后,杨俊东急忙将这个消息透露给王明的爱人陈燕,告诉她这个区长人选要求是无党派人士,女性,大学学历,陈燕的条件都符合。陈燕对这个位置非常感兴趣,就拜托杨俊东帮忙运作这件事情。杨俊东从此更有了“狮子大开口”的理由。 在之后的时间里,杨俊东接连以需要钱“打点”、办事非常辛苦、要用钱“摆平”纪委调查等名目,多次从王明夫妇处获得财物二十多万元。直到2006年7月,杨俊东被公安机关羁押,王明才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2007年4月,杨俊东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来,此类案件还有很多: 2006年底,利用一张和某位领导的合影,到处宣称可帮高考落榜生办理入学、入伍,并以此诈骗239万元现金的北京无业女子张容容,潜逃两年后在成都落网; 北京市通州区无业人员王富桥冒充国务院秘书局副局长,以帮助亿万富翁袁宝璟脱离“牢狱之灾”为名,诈骗袁宝璟妻子卓玛近千万元,2007年4月23日,王富桥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以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 …… 会察言观色成为先天优势 旁人推波助澜补后天不足 据记者了解,在已破获的案件中,几乎所有的骗子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学历不高且无业。但,就是这样一些人,为何敢于行骗,并且能屡屡得逞? “犯罪分子的学历并不能成为对其违法犯罪技能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告诉记者,在诈骗案件中,其实很多犯罪分子本身的智商都很高,只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没有机会学习很多的知识。但由于这些人从小就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练就了很强的对人和对事物辨别分析的能力,而且深知“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此在实施诈骗时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相比之下,很多知识层次高、地位高的知识分子,由于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学习和书本上,识人辨物的能力反而相对较差。这就使得一部分骗子有了先天的优势。 “此外,就像王明之所以结识杨俊东是通过其哥哥介绍,卓玛之所以倚仗王富桥是朋友介绍一样,冒充官员的骗子能够轻易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很多都是借助了被害人对‘中间人’的信赖。”覃波对记者说,这些“中间人”虽然大部分也是被骗子蒙蔽的受害人,但其客观上却起到了为骗局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中间人”乐于“推波助澜”,乐于为骗子的诈骗活动提供必须的背景条件?记者问道。 覃波分析说,这是人们的一种炫耀虚荣心理在作怪。“在我们法院审理的多起案件中,被告人起初冒充某位领导或某位领导的亲属,只是贪图一时虚荣,并不想利用这种身份进行诈骗。而周围人却因为认识了这样一位‘高干’或‘高干子弟’而觉得脸上有光,因此逢人便如是介绍,久而久之,犯罪分子的身份变得不容置疑,而他们实施犯罪的风险也同时大大降低了。” 覃波说,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这类犯罪的犯罪分子从开始冒充到实施犯罪,再到骗局被拆穿,往往会经历一段相对较长的时期。 当然,敢于冒充官员的骗子们能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实施诈骗,而且屡屡得手,不可能全无技能。一般来说,大部分“骗子官员”都曾有过某种经历,对其所冒充的人物都有所了解。因此很多这样的骗子与被害人见面时多选在高级宾馆,开着高档轿车,像王富桥更是开了一辆闪着警灯、响着警报器的奥迪A6轿车招摇过市,让人对他的身份不敢有丝毫怀疑。覃波深入分析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