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最大梦想:我国清洁轿车早日实现产业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11:07 《人物》杂志

  □ 文/张毅维

  目前在中国,以一个著名国际企业高管和技术研发专家的身份转行到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当校长,恐怕要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全国政协常委、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便是这样的特例。

  从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回国到同济大学工作之前,万钢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大学校长。但是,人生际遇往往不完全由自己的主观愿望决定,当你的才智符合一个职业的客观需求时,职务往往就由社会需要来为你安排了。

  今年,是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万钢担任同济大学校长也已经三年光景。作为大学校长的万钢,是否已让百岁的同济再一次焕发青春?三年时间,万钢始终在努力,如同他在企业中开发新技术一样,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创造。

  同济大学,是我国“211”和“985”重点建设的著名大学, 1907年由一个在上海的德国医生开办,当初是所医学院,到1927年已成为我国当时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之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同济一度专攻土木建筑。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恢复发展综合性大学,学科在原基础上发展到环境、能源、电子、机械、汽车、轨道交通等等,当然还包括过去曾经有过的文学、医学。不过,这所学校最重要的特色,还是工科,比如城市建设,比如环境科学,比如以交通装备制造业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的学科群体。 

  万钢如何实现由企业技术研发专家向高校管理专家的转变,还应该从他的科研方向——汽车清洁燃料专业说起。

  众所周知,就交通方面而言,现代都市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油价飙升和环境污染!如果汽车不用汽油,燃烧的是廉价的氢,排放的是干净的水,那情形又会怎样呢?

  未来的清洁燃料汽车,优点多多。简言之,其“实惠”有这样两点:一,经过电动化改造的汽车,仅电空调一项,就可以节约50%的能量。二,拒绝了无用功。汽车的动力传输和制动器使用了电能源后,又可以节约一半左右的能量。不转向,不耗能;不踩刹车不耗能。

  那么,万钢主攻的新能源汽车在同济有什么样的经历与成果呢?下面是一份新能源汽车成绩单:

  2001年,我国成立“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研发项目组,时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的万钢担任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同济大学承接了其中最复杂的燃料电池轿车的研发。

  2002年,项目正式启动,经历了从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轿车的历程。5月,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同济大学研发的中国第一辆四轮驱动燃料电动轿车——“春晖一号”获创新奖。

  2003年8月,万钢负责的项目组研制出了以桑塔纳2000为外形的“超越一号”,这是我国第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燃料电池轿车,实现了我国燃料电池轿车零的突破。

  2004年5月,“超越二号”参加第六届“必比登”国际清洁汽车挑战赛,功率、加速性能、操作及控制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7项测试中获5项A级好成绩。

  2005年8月,“超越三号”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节点验收,在加速、燃料经济性、操作稳定性、制动安全性等方面均达到设定的指标要求。

  2005年11月,“超越三号”、“登峰一号”、“春晖三号”等多款同济研发的清洁能源混合动力轿车亮相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吸引了无数观摩者的眼球,我国汽车企业家从中看到了中国汽车业的新希望:以氢能源作为燃料的新型轿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界的“宠儿”。

  这一年,万钢领衔的“国家863燃料电池轿车”项目成果,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翌年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了上汽集团代表赠送的由同济大学与上汽集团共同研发的“超越二号”燃料电池轿车模型,并询问了“超越三号”的有关研发情况,同时勉励上海要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006年6月8日至12日,是一个让国人骄傲的日子,“2006年米其林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在巴黎举行。中国“选手”——同济大学等单位合作推出的两辆“超越三号”氢能燃料电池轿车参加了比赛,在高手如林的汽车强国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氢能燃料组比赛优胜奖,7项测试获得4个A。

  此时,自豪的万钢却无暇陶醉,他将深谋远虑的目光锁定在了一张价值20亿元的订单上——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将全部采用电动公交车和

出租车,我们必须在国内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清洁燃料客车。接着,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还会有更大更诱人的
蛋糕
等待品尝!

  昔日的拖拉机手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清洁汽车领域开垦出一片希望的绿洲。

  从医学到土木建筑,再到交通环境,又延展到新能源,简单地把同济的学科发展历程浓缩成这样一条线,万钢的职业经历,与同济的学科发展线竟暗中巧合,除了医学没沾上边。

  万钢1952年生于上海,不到16岁就“上山下乡”,后来被选送上大学。先被送到林学院,不久又转学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道路与桥梁,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他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力学研究生,1981年留校任教。

  万钢在理工学科方面总有独特而敏锐的理解力。在同济,他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来中国访问的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教授的赏识。1985年,万钢获得了世界银行奖学金,以客座学者和研究员的身份到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机械研究所从事实验力学研究工作,攻读博士学位。

  在克劳斯塔尔大学,万钢研究出了降低汽车车内噪音的阻尼元件,将噪音降低了80%,解决了一个汽车工业的重大难题。他以《动态应力状态的综合测试方法研究》这个创新成果为克劳斯塔尔大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该大学的后继研究更是为该理论带来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获得博士学位后,万钢在

奥迪公司工作了10年,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均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足以使他的名字载入汽车工业史。

  在奥迪这个以日耳曼的严谨精神为自豪的公司里,万钢参与了5种车型开发和十几个技术系统的研制,在轿车的整车开发、车身设计和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等方面完成了15项关键课题,编制了2项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生产技术规范。他参与和支持了5亿马克的轿身车身油漆车间建设和7亿马克的轿身车身生产线两项重大工程的设计。

  在德国奥迪,作为战略决策总规划部高级工程师,万钢每年掌握的技术项目经费都在五六千万马克左右。1998年,他被克劳斯塔尔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一年,德国工业导报评选万钢为汽车工业界科技十大精英之一。至此,万钢算是 “功成名就”。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