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时毅然回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11:07 《人物》杂志

  但万钢却决定回国:

  “20世纪汽车工业的大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好处自不待言,而害处是环境污染,而且石油资源也越来越少了,油价越来越贵,对经济牵制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洁能源汽车在2000年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业新产品研发的热点。

  “中国是人口大国,近年已变成石油进口国。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必须在资源利用上找到不走热燃烧的新出路。燃料电池作动力源,算是一条可行之路。如何使燃料电池价格低廉,适合大众消费,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在组织攻关。奔驰公司已经花掉了200亿马克,公司总部有400个工程师专攻燃料电池,第五代样车已经出来;欧宝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已经有350多名工作人员;大众公司有200余人,奥迪公司一下子就招了100多名工程师;美国通用公司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中国在汽车新能源开发方面不能再落在发达国家之后。万钢要做中国赶上洁净能源轿车发展浪头的弄潮儿。“想回去激动一把。”这是他回国的理由。其实,万钢为祖国服务的想法,由来已久。

  1995年,万钢应邀担任同济大学承建的国内首座汽车风洞实验室技术顾问,他把在

奥迪获得的经验与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方案,并参与开发科研项目。

  1999年,他组织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合作交流团回国交流,在北京、上海、长春、天津举行多场大型报告会,受到国内汽车工业界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万钢代表这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向我国科技部提出了“把发展轿车洁净新能源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跳跃发展的起跑线”的战略性建议。当时的科技部部长朱丽兰热情地向万钢发出任这个宏伟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邀请。

  万钢接受了邀请,严格地说,万钢担起了中国汽车业未来发展的使命。

  因为这个使命,因为这个“激动”,2000年12月23日,在西方国家一年工作的最后一天,他在奥迪公司开了告别宴会,24号晚上就带着科技部和母校同济大学的邀请坐飞机回国了。

  说实话,初回同济,万钢比较“惨”,没有自己的房子,和老母亲住在一起,年薪只相当在奥迪公司时的月薪。

  物质生活的落差对于万钢来说不算什么,难的是研发汽车清洁燃料的路并不平坦。在这个普遍追求GDP的时代,“利”字毫不客气地摆在权衡一切的天平中间。很多人认为电动车的发展周期太长,远水不解近渴;传统汽车销售量在我国高速增长,可以让国家和企业赚得是盆满钵满。

  有着跨国企业领导经验的万钢相信自己是高瞻远瞩的。想当初在奥迪公司时,万钢提出,可以将大量的碰撞试验放在计算机上操做,以减少实车碰撞试验次数。奥迪公司采纳了万钢的建议,大大节约了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几年后,许多国际汽车公司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点和奥迪的运用成果,纷纷引进。他坚信这一次的执著不会错!万钢说,技术预见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研发平台的支柱。技术预见能力是洞察技术发展机遇的重要质素。

  万钢的战略思想得到了政府给予的巨大帮助。他分别从国家科技部等政府部门获得了4亿5千多万元的资金。万钢以清洁燃料汽车项目的前瞻性研发和自己的个人魅力,分别从德国、美国、日本吸引了在国外大公司有少则四五年,多则超过10年工作经验的9位教授,组成了研发团队的核心力量。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5年过去了,梦想的花朵终于向万钢绽放出笑脸。万钢带领的项目组取得了研究同等项目的国家用15年获得的成就。正如“2006年米其林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评委所言:“中国氢能动力燃料的研发水平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了!”

  “研发电动汽车,我们当时起步比跨国汽车公司晚了将近10年,但到了今天,世界上提这个话题必有中国。”对后来居上,万钢很自豪。

  “我相信,2—3年间混合动力汽车会成为市场的主力车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生产燃料电池的汽车,通过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可以实现动力驱动电池和驱动电机的大规模产业化,接着燃料电池的生产就会发展很快。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会走到世界前面。”对未来,万钢很自信。

  回到母校同济,万钢从普通教授开始,先后担任工程中心主任、汽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2004年7月,这个握着清洁轿车方向盘的创业者又正式接手了同济这所百年名校的方向盘。

  万钢明白,他现在手中握的方向盘是要将百年同济驶入一个新的纪元,收获的不单是清洁燃料,更多的是人才。

  同济大学的学科特色,在于工程学方面的教学科研有很强的实力。说到工程,自然让人想到“系统”,一个汽车新能源,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济大学如何在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建设大系统中发挥作用?对于“系统”有深刻的企业从业理解的万钢执掌同济后,他首先表述的治校思想是这样的:

  “我一向认为大学是有社会责任的,这个社会责任就是将大学自觉地融入国家的创新体系当中,使之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承担者。”

  基于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尽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思考,万钢对于如何执掌同济,如何办好一所有100年历史的大学,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大学最重要的是怎样找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战略上面的定位,努力按照国家战略筹划自身的学科建设。“自主创新、引领未来”,让我们的学生在创新型的国家建设中担当起责任,这应该是大学的自觉行为。

  从企业高管转变为大学校长,万钢执掌同济总是有企业管理的影子,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但万钢自有他的观点:管理学校,要像抓企业产品质量一样狠抓教学质量,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为社会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真正把学生打磨成受社会需要和欢迎的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20岁左右的本科生,一方面要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加强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就要有一个可以切实操作的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和可量化的评估系统,从而把本科教学放在社会平台上考量,全程跟踪监控。这就如产品投放市场,受市场的监督和评价一样。

  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万钢的治校思想。早在万钢担任同济大学校长之前的2003年,同济大学就开始实施全方位的质量保证系统。万钢担任校长后,又对这个质量保证系统进行细化,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更快更多更系统地接受基础知识,尔后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学校斥资3000万建设了16个学生创新基地,吸引学生把课余精力集中到科研上来,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学生在这些基地中自己找课题,找资源,熟悉和体验创新生产,创新设计的全过程,以此锻炼,尽可能地缩短今后在社会上的职业适应期。同济三四年级的学生,只要对某课题有好的创意和构思,制作出来的策划书能够赢得几个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就可以由老师拨出经费支持学生去实践奇思妙想。万钢说,只要有5%成功,这样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比如,在同济的汽车研发中心,同济的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可以接触最前沿的科研课题,虽然这些都是同济的教授在做,但是学生也可以在其中搞自主创新,研究最新的汽车趋势。最近,同济的学生们研究出一款新式汽车,居然用一公升汽油开了331公里。

  把治学的目标定位在创新,定位在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出实际成果,这使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同济大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也是万钢的治校观——尽自己所能,拿出让人信服的东西来。因此,在同济,当一个教授并不容易。搞建筑的,要有能够传世的作品;搞桥梁的,哪怕打一个隧道,也要是经典。当然,像万钢这样搞汽车的,研发出新的名堂才是英雄。

  令万钢欣慰的是,他主持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其成果,特别是那种崭新的思想,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2006年初,国家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的公告已经有6个产品,意味着这些产品可以在市场上销售,意味着万钢力主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将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实际地位。

奇瑞、长安两大汽车公司,都将推出混合动力汽车。5年前,万钢启动电动汽车的时候,很多企业还反映这离市场太远,今天,企业已把它作为汽车发展的规划。

  万钢执掌同济,恰逢同济百年。一百年,对于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万钢又对百年之际的同济有怎样的规划? 

  对此,万钢这样表示,一百年来,同济和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结合在一起。在同济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们提出 “百年同济对社会新的承诺”:同济将随国家的建设走向创新型社会发展之路,这对同济来说将是一个新生,新生的同济将担负起办好创新型大学的社会责任。

  将这个社会责任缩小到万钢身上,自然又回到万钢从事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主题上来。

  万钢三句话不离本行:在同济大学,我们要培养一种节约的意识,努力创建节约型校园。这个创建节约型校园的精神,从研发新能源汽车始,并贯彻到所有同济学人的行为之中。唯有这样,才能体现校园的和谐,才能使同济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中的社会责任与作用得以发扬光大。

  同舟共济,是同济大学的精神。同——注定了一段缘分;舟——结束了一场漂泊;共——考验了一次承担;济——成就了一种胸怀;同舟共济——承诺了今生的一个约定!

  现在,万钢的最大梦想就是我国清洁轿车的早日产业化和百年同济的欣欣向荣。早些年,万钢的博士论文是用苹果机写成的,可仅仅几年后,就被迫改用微软视窗。万钢希望同济研发的清洁能源轿车能像微软视窗一样推广成功,让批量化的“超越号”奔驰在祖国的条条大道上。万钢领航的同济也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步伐迈向百年里程,融入历史华章!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