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裹挟中国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09:48 南风窗
股市裹挟中国经济
股市(资料图片 来源:金羊网)

  危险的股市

  几个月之前,人们说股市疯了,现在,是人们“疯了”。当股市冲3000点的时候,泡沫论和崩溃论已是沸沸扬扬,股民的神经变得脆弱无比,于是稍有风吹草动,股民便急急抛出手中的股票。2007年2月27日,中国股市遭遇了“黑色星期二”,刚刚冲破3000点大关的上证综指一日之间落到2800点之下,跌幅为8.84%,深证成指跌幅更达9.29%,沪深两市的市值在一天之内蒸发超过1万亿元。但是这次大跌似乎只是给了股市更好的入市机会,仅仅几天时间,股市再次冲破3000点。随后的两个月,股市虽然经常宽幅振荡,但总是神奇地在高位收盘。4月18日,第一季度统计数字没有如期出台,造成股市再次大跌,4月19日,股市遭遇“黑色星期四”,两市跌幅超过5%的个股有800多只,市值一天跌去了近7700亿元。但是,随着第一季度统计数字的出台,4月20日,大盘出现报复性反弹,只用了一天就基本收复前一天的失地。行走在风口浪尖的股民已经习惯了股市的风险,脆弱的神经开始变得坚强,股市一路狂涨,冲破3800点。全体股民盲目的信心空前高涨。

  到4月下旬,人们对股市有了一些担忧:“五一”7天黄金周,股市将酝酿什么风暴?空仓或半仓过节的声音渐起。但是,黄金周还没过完,安静了没几天的人们又凭空地生出了对股市的无限信心,开始认为大盘将继续上涨,5月必定是个红5月。5月8日一开盘,股市即全线飘红。在资本面前,理性的软弱暴露无遗。全民炒股已经不新鲜,现在是全民投机,大牛市让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股神,对股市一无所知的新股民也对短线情有独钟,每天忙忙碌碌地买入卖出,以为自己比专业的基金机构更内行。从整个市场的资金面看,目前两市每日超过2500亿元交易量将是一个典型的消耗战, 2500亿元的交易量意味着佣金、印花税等因素将使得每个交易日流出10亿元以上的资金。大量的短线操作,最终的获利者恐怕只有

证券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毫无益处。

  2007年一季度A股新增开户数为创纪录的474万户,超过了去年全年开户数。伴随A股开户数的增长,资金不断流入。今年1月份沪深两市增量资金合计达到1156亿元。而2月份的增量资金合计流入580亿元。3月份保证金存量上升1400亿元,新发

股票基金募集611亿元,合计流入2000多亿元。增速不断创下历史纪录,对今天的中国股市而言,似乎已经没有股指高度的界限,纪录只是用来刷新的。

  但其实,股市正是由这些不断入市的资金共同推高的,客观存在的隐患正是资金。投资者把自己的创富梦想寄托在股市上,现在很多在股市呼风唤雨者并不是真正的股民,而是一群赌徒。每个月就有200亿元以上的资金流出市场,所以,一旦资金不能持续跟上并有效推动大盘向上的话,资金面将面临困境。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提款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达30.3%,比上季度提高11.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居民拥有的主要金融资产中,“基金”所占比例从上季度的10%升至16.7%,刷新历史纪录,比上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6.7和12.7个百分点。目前,A 股价格已经不便宜,一些股价已经远远脱离了实际的价值。如果股市继续飘红,也只能是不断涌入的资金在托市。当股市在3000点左右的时候,我们可以讨论有没有泡沫,但是当股市短短两个月时间超过3800点直冲4000点的时候,泡沫的存在已经显而易见,股市现在已经进入搏傻阶段,大量的新股民却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货币发行量过大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更是一步步推高了信贷投资与资本市场。没有永远只涨不跌的股市,当中国股市神话破灭的那天,残局将很难收拾。

  繁荣与隐忧

  让众多股民对股市危险视而不见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人坚持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大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股市的飞速上涨完全正常。

  有外电这样形容中国现在的经济:飞机没有着陆的迹象,偶尔的停顿像是空中加油,接下来飞得更高。

  而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的各项经济数据似乎也给这一看法做了注脚。与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出台之后令人惊慌不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展现出阳光明媚的一面,经济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基本面显示出健康的一面。

  第一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经济不仅高速增长,而且增长质量向好。GDP增长11.1%,一直居高不下的投资出现高位回落,增长主要来自于外贸顺差和消费增长。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比较敏感的CPI数据比其它数据推迟一天发布,一度引发外界的猜疑和不安,最终公布的数字果然超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上涨,一季度上涨2.7%,3月份当月上涨3.3%,超过了3%有警戒线,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并不算高。

  表面看上去,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与投资效率在提高,消费结构在改进,物价指数平稳。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数字,昭示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繁荣。

  今年被称为楼市的调控年,但楼市却依然在调控声中逆行攀高。据统计,一季度

房地产开发投资3544亿,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住宅完成投资2462亿元,增长30.4%,加快7.3个百分点。

  投资虽然回落,但是贸易顺差大幅上涨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此前央行公布的金融运行报告则显示,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但投资反弹的压力并没有消失。这些都让人担心,宏观经济将由偏快走向过热。

  以短期增长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一方面促成了经济的调整增长,一方面也导致了经济出现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早已经成共识。但是,经济运行有其自身巨大的惯性在里面,政策的转向并不能立刻带来经济发展的转向。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迹象显示中国经济正转向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等,都依然在扩大。当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转向的时候,它的速度越快,似乎危险性越大。

  如痼疾一样难以根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中国经济增长如影随形,从2001年至2007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年平均增长20%以上,在过去6年半时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酝酿金融危机的4倍之多,加上热钱涌入与居高不下的信贷数据,更是很容易让人得出经济过热、应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论。

  目前来看,中国政府最希望看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数字上看并没有明显效果,这也是股市危机之所在,也是中国经济的危机所在。如果中国经济依然在现有的轨道上高速前进,走向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两种力量的赛跑

  一些经济学家预言,如果中国经济过热,会促使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动荡的几率加大,进而影响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

  事实上,经济发展偏快和过热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政策很难把握调控的力度和时机。在当下这个经济处于由偏快可能转向过热的过程中,有关宏观调控部门正密切关注未来经济运行的变化,这些职能部门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一触即发。

  央行决定将从5月15日起,再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政策实施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1%,距历史最高的13%的水平已经不远。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也是4月份第二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次加息也只是时间问题。人民币也一直在缓慢升值。但是,事实证明,上调准备金率、加息、升值等诸多手段都效果不彰。

  中国的经济似乎有点让人看不懂,一边是让所有调控手段失灵的流动性过剩和让决策者束手无策的结构性问题,另一边是超出预期的持续的飞速发展。这其实是两种力量在赛跑。泡沫在迅速吹大,但中国的实体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一方面,股市、楼市、流动性过剩、结构性问题等等哪一个问题不解决都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定时炸弹;另一方面,中国的基础如此坚实,供给相当充裕,需求相对旺盛,消费也在缓慢增长。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盈利状况也非常之好,到4月30日,共有145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6年年报,业绩之好,出人意料。这些公司实现净利润3604.5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5.81%。今年第一季度报表更是显示,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乎一倍,这种情况历史上前所未有。

  中国政府最希望的当然是泡沫慢慢消失,而经济实力切切实实地增强,但经济增长模式不转向,这种理想的结果似乎不太可能出现。新一轮宏观调控真正需要控制的,一是信贷发行过快;二是股市投机成分过重;三是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在实体经济过热方面,政府并不想过多抑制。在目前这种经济扭曲的状况下,宏观调控在挤出泡沫的同时,也会影响经济发展。若放任经济继续升温,高速增长,却也放任了泡沫的无限吹大。

  种种迹象显示,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中国将再经历一次如2004年和2006年那样的宏观调控。但是,在经济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之时,宏观调控既要防止大的起伏,又要防止经济增长过慢,还要确保宏观经济在调控中平稳地转向,从此走向良性发展,显然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格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