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熙瑞:中国的融合主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10:46 中国江苏网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没有多少人理解这个模式 人物周刊:您在文中提到,制度如果都落实好,我们国家的民主将是一种有秩序、有内容,既成本低廉又保证高质量的民主形式。但现实似乎跟这有差距。 刘熙瑞:一个国家建立了模式与完全落实好模式并不是一回事。现实中我们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里有些不是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模式的落实问题。我们有许多干部思想中带有封建意识,对我们的模式不了解或不理解,因而在他们管理的地方或部门,在他们的工作中,就不能落实好这个模式。打个比方,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让人为非作歹,但仍有不少人干坏事,那就是法律错了吗?模式也是这个道理。肯定模式存在,并不是维护现实中很多带封建传统的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中国民主模式的反对因素,而不是我们模式的本身。 人物周刊:一个模式如果落实不了,是不是模式本身有问题? 刘熙瑞:有模式而你不按此模式操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里可能有模式超前的问题。但现实中很多问题,不是不能做到,是我们没有完全按照制度去做、去宣传、去落实、去检查。 人物周刊:出现这种落差的原因是什么? 刘熙瑞:我想更多是人的原因,当然具体制度也有漏洞,还需要完善和补充,但人的素质问题非常关键。比如一把手现象,党委会规定是集体领导,党委书记和别人一样,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但现在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却非常突出。 全党要加强学习,很多人还没有理解我们这个模式。要从思想上认识它,从制度上落实它,并加强检查。西方的民主一开始也是落实不了,有反复,200多年的实践,落实了。我们今天提出制度,明天就让它落实好,也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因为这个把制度否定了。 人物周刊:您提出要把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结合起来。 刘熙瑞:这恰是中国民主模式的实质内容,我认为它必须是实现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互相结合的机制。就像我在文中说的,它以融合主义为特征,使社会的精英群体和平民各自在有机结合中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 人物周刊:那两者应该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刘熙瑞:从根本上说,平民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是基础,是第一性的。而精英的凝集汇聚、归纳概括、启发引导和升华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的作用,是第二性因素。没有前者,精英的作用没有基础,也没有原料和素材,它无以附着,将是空中楼阁;而没有后者,前者也可能停留于较原始的层次,历史发展也会延滞。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谁也离不开谁,缺一不可。如果硬要区分谁重要的话,我只能说,前者是基础性的,后者是主导性的。 中国要的是“融合主义” 人物周刊:和西方的民主相比,中国民主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刘熙瑞:我思考过西方的民主,也实地考察过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实情况,比如选举,发现他们选举的核心要义是一个“争”字。而我们选举呢,则是“协”,充分协商,投票不是关键。两者各有各的长处和不足:“争”,个人意志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成本大,甚至有撕裂社会之虞;“协”,成本小,但个人意志体现较弱。 人物周刊:您认为两者有高下之分吗? 刘熙瑞:我们要做的是融合主义,把二者结合起来。如果中国凡事都争起来,会分裂成两派、三派、若干派,会造成动乱,那将是不可收拾的。而且争的结果是赢者通吃,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当然,目前我们有些地方的协商也有问题,协商成了内定,不是和老百姓协商。真协商是尊重公民意见,让各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得到表达与保护。 人物周刊:那如何实现呢? 刘熙瑞:对这样以融合主义为特征的民主形式,国家及地方已经做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重庆开县麻柳乡就是一个,那个地方也曾经发生过官民冲突,1998年的时候还发生了群聚性事件。领导层开始了反思:为什么人民政府却得不到人民拥护呢?他们为此做了整改。我曾前后两次去调研,把他们的那套方式概括为“问政于民,形成工作;决政于共,保证科学;行政于和,凝聚伟力;监政于公,落实结果。”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当然,他们的具体做法,不同级别的政府不一定完全照搬,但前述四条基本的机制,却有普遍的适用价值。这正是我们中国民主模式的具体实现。 人物周刊:您认为最适合中国的制度是什么? 刘熙瑞:中国的历史性任务是发展,自乾隆以后,中国的国势开始走下坡路。从1840年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一直是积贫积弱。哪一种制度有利于中国发展就用哪一种制度,谁也不能耽搁中国的发展,否则就是历史的罪人。只要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好制度。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