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这片土地上:从求生到致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10:24 新华网
在这片土地上:从求生到致富 在感受时代变迁的同时,难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何丰伦发自南宁 近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来到中国的难民,大都已经在中国繁衍了后代,儿孙满堂。而这三十年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生变化亦纷至沓来。种种喧嚣和热闹的背后,不仅考验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那些侨难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祖致:解放军帮我们安家落户 30年前,因为拥有中国血统,不到12岁的吴权佑与父母姐妹一道,在中越冲突中成为难民,被迫返回中国。 吴权佑的父亲吴祖致当时曾一度为家庭生存状态担忧。“由于时间紧迫,越南当地政府的遣返令下来后,很多财产来不及变卖,大部分土地只能交给远房的越南亲戚耕作,能够随身携带的只有少量的金银首饰,以及后来根本不值钱的越南伪币。”吴祖致对《国际先驱导报》回忆道。 土地在哪里,谋生的途径在哪里?这些都是当时困扰越南归难侨最大的问题。 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成为他们的生活障碍。在踏上几代人都已略显生疏的中国土地后,吴祖致一家像其他难民一样,很快得到了政府和侨办的通知:被安置到距离南宁市中心37公里的隆安县浪湾华侨农场,从事农业生产,并完全享受城市职工待遇。 吴祖致回忆起当时的状况仍非常感慨:“最初我们住的还是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临时救援帐篷,短短1个多月时间,这些帐篷就被平房取代了,当地没有饮水设施,是解放军连续奋战几个昼夜,为我们打好了井,随后还建好了水塔,所有的饮水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更为重要的是,粮食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在农场工作的难民全部享受城市职工的粮食户口政策。吴祖致的定量是20公斤大米,吴权佑是12公斤。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难民们享受着许多农民梦寐以求的粮食定量供应政策。 吴培良:期待更多致富机会 20多年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这片土地上的越南难民终于得以在此安定地居住下来,在中国的多方努力下,他们得以安居乐业,并进一步谋求更多的致富机会。他们不仅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也在根据各自的情况寻找着不同的生财之道。吴权佑今年42岁了,他如今已是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的一名中方谈判代表的翻译。5月中旬正值中越边境农产品贸易的旺季,几天来,他操着熟练的越南话和中文,正在为出口到越南广宁省的30多万株木薯种苗项目工作着。 难民们的生产生活和致富之路也离不开国家关系变化的大环境。 随着2006年《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的渔民面临着减船转产的压力。而开展近海养殖的办法,是很多难民解决减船转产之后面临生活问题的主要生产方式。 侨民吴培良就是成功转产的渔民。2003年,他把本想购买新船的钱投入到近海养殖生蚝上。经过认真的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在3年多时间里,他养殖的生蚝年收入超过30万元。在吴培良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难民开始学习怎样利用近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实现减船转产的目标。 休闲旅游渔业也是侨港渔民增收的新途径。北海爱浪休闲渔业旅游有限公司和侨港镇发展休闲渔业旅游项目,2004年以来,把捕捞渔船改为休闲渔业旅游渔船已经有20多艘,40多户渔家逐年向前来北海旅游的游客提供“休闲渔业”的旅游项目,旅游内容包括:拖网捕鱼、海上观景、海上垂钓,捕获鱼虾归客人所有、与渔民一起分享原汁原味的生猛海鲜、返航中聆听船老大讲述大海的神奇传说……这既解决了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又为北海增加了特色旅游项目。 “如果休闲渔业能够与日益兴盛的越南下龙湾旅游航线结合起来,肯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致富机会。”有不少亲戚在越南胡志明市的莫甘宁说。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