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拍摄中的悬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17:06 《市民》杂志
链接: [拍摄中的悬念] 2008年,孔族家谱重辉? 全国数百万(2006年最新发表数据为180万)孔子后裔派出近百人代表,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编撰家谱的具体问题。我们最关心的是,这项庞大工程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仅靠认祖归宗的血缘认同感,真能完成吗? 困难主要是费用问题。过去,封建皇帝到民国政府都给孔家许多田产,收入用来维持孔子祭祀和修家谱。现在没了经济特权,孔氏一族想续修家谱,就必须由所有子孙共同出资。 这又面临新问题。在没有宗族上下序列的今天,这样的经费由谁管理、怎样开支等等,都需要通过平等的讨论来达成共识。山东、江南等沿海经济富裕地区人口稠密,每人10元不成问题,筹款也方便。但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人口稀少,筹款困难,再加上交通不便,调查费用高昂。怎样决定当地调查的费用和上交曲阜总部费用的比例?续修家谱虽说是继承传统,遇到的却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新问题。 此次重修与以往相比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允许女性入谱,打破了封建时代女性不入谱的旧制;二是将一些侨居海外的孔氏后裔入谱;三是所有数据全部录入电脑,实现数据化。 2006年底,笔者电话问侯孔德墉先生,了解到续修进展情况,据说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之后,会正式出书。而10年前最早参与续谱的21位德字辈兄弟,因年老体衰已去世4人。 [拍摄中的感动] 一段关于学费的家庭对话 在拍摄孔爱莲家庭的过程中,我们录到这样一段小爱莲和父母的对话—— 父亲:在学校要好好学啊!玩的话,一年会转眼即逝的,而且浪费钱。 女儿:我知道。 父亲:我们节约点,再努力两年吧! 女儿:可是,我…我想退学。 父亲:我们这么支持你,你说什么?为什么? 母亲:你要中途退学? 女儿:妈妈退休以后,家里生活就更难了。 母亲:那是明年的事,明年再考虑吧。不管怎样,你要好好学习,直到毕业。 父亲:钱的事由我们想办法,别说什么退学的事。 女儿:为了供我上学,家里已经借了钱。我还是退了学给家里帮忙的好…… 母亲:家里的事不用担心,你还是好好学习吧。 父亲:借的钱可以以后还,你要继续学习。 女儿:好吧。 父亲:我们盼着看到你毕业的时候。 女儿:我知道了。 父亲:还是让爸爸担心啊。 女儿:别担心了,爸爸。 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缩写,看似平淡却内涵深刻。礼失求诸野,在中国贫困的农村中,仍然强烈存留着血浓于水的淳朴的家庭观念,仍然保留着对教育与学习的高度重视与热爱,保留着孔子思想产生的原始土壤! 正反孔丘百年学人语录 【夏曾佑】 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中国古代史》,清光绪年间出版) 【柳诒徵】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中国文化史》,1925年) 【钱穆】 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 (《国学概论?孔子与六经》,1928年成书。) 【陈独秀】 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中国人活该倒霉! (《孔子与中国》,1937年10月发表于《东方杂志》) 【鲁迅】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然而对于圣庙,那些权势者也不过一时的热心。因为尊孔的时候已经怀着别样的目的,所以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 (《孔夫子在现代中国》,1935年发表于日本《改造》月刊) 【胡适】 我们家乡有句俗话说:“做戏无法,出个菩萨。”编戏的人遇到了无法转变的情节,往往请出一个观音菩萨来解围救急。这两年来,中国人受了外患的刺激,也就不免走上了这条路。最近政府忽然手忙脚乱地恢复了纪念孔子诞辰的典礼,很勿遽地颁布了礼节的规定。这本来不值得我们的诧异,然而政府中人说这是“倡导国民培养精神上之人格”的方法;舆论界一位领袖也说,有此一举,诚足以奋起国民之精神,恢复民族的自认,难道世间真有这样简便的捷径吗?……这二十年的一点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 (《写在孔子诞辰之后》1934年9月3日) 【郭沫若】 自汉武帝崇儒术黜百家以来,孔子虽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他的生前是并不怎么得意的。在当时,至少有一个时期,任何人都可以杀他,任何人都可以侮辱他的。这和亡命的暴徒有何区别呢!因此,我们要说孔子的立场是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的解放的。大体上,孔子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他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对于过去的文化于部分地整理接受之外,也部分地批判改造,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 (《论孔墨的基本立场》20世纪40年代) 【周予同】 孔子是大家都知道的圣人,然而孔子的真相,到现在还在学者间研究,没有完全解决。这原因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真的孔子死了,而假的孔子在依着中国的经济组织、政治状况与学术思想的变迁,而挨次地出现。 (《孔子》据开明书店1934年9月版) 【梁漱溟】 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1974年) 【关锋】 在封建主义急剧没落和死亡时期,孔子的政治思想,他开创的儒家以及解释孔子的程朱理池,成了顽固的封建统治者压制进步,反对革命的反动工具,成为阻碍进步,瓦解革命阵营的思想毒素和腐蚀剂。 (《孔子十日谈》,2001年出版) 【余英时】 “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曾参发挥师教,说得更为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 (《士与中国文化》,1987年成书) 本文原载于《市民》杂志2007年3月刊 (特别说明:如果您愿意订阅《市民》杂志或者给《市民》杂志提建议、投稿,请您直接与编辑部联系,编辑部电话:020-87116415,地址:广州市寺右新马路174号12楼,邮编:510600;北京读者请直接与北京编辑中心联系,电话:010-86054908,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路甲一号新天第B座2208室,邮编:100028;《市民》杂志博客:blog.sina.com.cn/shiminclub,投稿邮箱:shiminclub@sina.com) 《市民》3月号卷首语:圣人之心,即你我之心 -文章来源: 《市民》杂志2007年3月号 作者:《市民》编辑部 据说有人为孔子设计好了标准像——然而,从2500多年历史来看,孔子的形象,从没有一统过! 让我们把史料中有头有面的孔子形象,重新爬梳一过—— 战国孟子的兼济天下、民重君轻的孔子;西汉董仲舒的尊奉君主、上感天机的孔子;魏晋名士的谈玄论奥、名士风流的孔子;宋朝理学家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孔子;明朝心学家的知行合一、灭心中贼的孔子;清代有颜元重实践的孔子,戴震重感情的孔子。 近代有康有为的大同主义的孔子;陈焕章的宗教家的孔子;朱谦之的主张自由恋爱的孔子;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郭沫若认为孔子是“乱党”,是革命者;林语堂设想孔子对不检点的南子夫人有些动心;鲁迅设想孔子因到处奔波,饮食不定,还要生许多人的气,八成会害胃病。 20世纪70年代初,孔子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教材里,是“复辟狂、政治骗子、大恶霸”,孔子被画得酷似叛国的“副统帅”。 在当代,穿对襟长衫的蒋庆先生要请孔子当素王主持新宪;妖娆的“国学辣妹”认为老夫子很需要年轻女子慰籍;眉宇英武的于丹在电视里把孔子讲得相当温情与励志,而文弱的“十博士”却因此成群结队地在网上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战叫,要当新时代的儒家门庭的护法使者。 众生多嘴,圣人无心。与其责备历史与现实的混浊与离奇,不如佩服孔子学术与人格的底子,他是长生鸟,是不倒翁,是变形金刚,经得起两千多年许多人的打扮与折腾!时光证明,人民群众还算喜爱或同情孔子。至于多少人借孔家的壳来上市,却不是这位当年一世颠沛、没怎么掌过权的老学究的“原罪”。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是孔子“无害化”与“去罪化”的20多年,也是孔子逐渐赢回人们喜爱的20多年——注意,这里我们所说的是喜爱,而不是崇拜。经过五四愤青们的鞭挞,从前那个宗法主义、帝王之师、“拉历史倒车”的孔子,已褪色、黯淡、甚至灰飞烟灭了。人们在重新绘画孔子。人们在重新设计孔子。人们在重新创造孔子。一个新的孔子抖落旧的灰烬,重生了。 是的,帝王将相的孔子已死,军阀僭主的孔子已死;而人民的孔子正被时代呼唤出来。这新的孔子,是狂狷而非踌躇的,是刚健而非庸懦的,是居于草根而非邀媚权势的,他一定是平民主义的孔子,一定是人道主义的孔子,一定是赞成市场经济、普世价值的孔子。 如果有人反对,我们就要引用—— 子不是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吗?这也是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声音。 子不是曰“邦有道,危言危行”吗?他是主张言论开放,主张人民起来监督政府的。 子不是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吗?他是尊重个性,讲求人格独立的。 子不是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吗?他也想发财,想问心无愧地发大财。 孔子学说不是认为夷狄会进为华夏,而华夏可能退为夷狄吗?他是有世界眼光与忧患意识的爱国者! 当然,如果有人考证,说孔子其实并不真正赞成这一切,孔子的想法其实是这样或那样的,那也无关紧要——归根到底,世界是新新不已的,是活人的。我们可以从专制主义的尘封中解救出孔子,而不必指望孔子的遗教真能救时人于水火。 遗骸是站不起来的,现实世界里,真正不断展翅复活、踊跃再生的,是所有人连同孔老夫子也必然有的大愿:一个“天下有道”的世界,一个公正与和谐的世界,一个富而知礼,穷不堕志的和平进步的世界,一个人人热爱诗歌、音乐、典籍,并“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文昌明的世界。 而我们可悲可爱可叹可敬的孔丘先生,多是多非多磨多难的孔丘先生,说到底,他不是别人,就是你,是我,是数千年来,全体中国人民追求人文世界与公正秩序的经典身影。 本文原载于《市民》杂志2007年3月刊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