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工半读的苦学时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21:25 求学杂志

  半工半读的煤油灯时光

  1976年,也就是我刚上初中的那一年,“四人帮”被打倒了,国家拨乱反正,我们也迎来了教育的春天。1978年,国家恢复了中考制度,没有考前训练,没有预考,念完两年初中后我就参加了“文革”以来的第一次中考,竟然稀里糊涂地靠平时积累的零星知识考上了一所外地公社高中的重点班。

  我们那会儿的学生是 “半工半读”的一代,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的孩子,大把的时间不是花费在令如今的高中生痛苦得天天盼望着解脱的书山题海里,80年代初压根就没那么多的资料看和题目做,去劳动才是我们上学的正事,修水利、修公路、种田、种菜、养猪,样样干,样样精通,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我们学校的毕业班在参加1978年的高考时,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的高考成绩达到中专线!这对于我们这些78级高中新生来说,打击很大,觉得呆在这个地方特失望。80年代初的高中竞争没现在这样的白热化,升学率也还没上升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但我们高中的领导和老师们还是“知耻而后勇”,决心狠抓教育,老师们认真教学,班主任督促并鼓励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让学生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们欢迎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找老师解答学习上遇到的问题。1979年的高考,终于有两位77级学长的高考成绩上了本科线,我们的自信也随之而生。学校经常邀请这两位已经上了大学的校友回母校作报告,也不知道大学是啥样的我们,被两个校友“诱惑”着想像大学的种种美好,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同学已经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都做好了考不上大学的打算!那时考上大学太难了,不管是名牌还是重点,大学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个本科而已。相比现在的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鼓劲,我们的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考不上大学我们明年再考”,很少有来自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的。

  在学习的同时,劳动依然是我们的高中主打课程之一。我们班50位同学,仅种菜一项,半年就收获一万多斤蔬菜上交给学校食堂!到了暑假回家,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夏收夏种工作,学习对于我来说是在干了一天重活后,晚上在煤油灯下的时光。80年代在农村的许多地方是没有电的,一纸枯灯光蕴如豆,学习得很艰苦,什么学习资料也没有,全公社能找到的几本教科书也是旧得像现在

图书馆里三四十年代的小说,一张牛皮纸包着,书页泛黄得发脆,那种啥都没有的学习情景是我今天都没法忘记的。但经历沉重的农活后,学习是让我愉快和珍惜的事情,所以读书,成了我真正的享受。

  高考前夜 闻鸡起舞的同学们

  高考如约而至。离我们学校足足50公里之外的县高中是我们的考场。我第一次来到县城,第一次出“远门”,一切都很陌生,80年代除了盛产理想主义,物质仍然很贫乏,县城大街上冷清的“繁华”还是让我感受到了点城市的感觉。我们全班住的是同一家旅馆,7月6日(临考前一天)晚22:00时,老师要求我们尽早熄灯休息。但刚睡下不久,我就被从旅馆洗漱间传来的用提桶打水的声音吵醒,已经有一些同学起床了。我一看时间,才3点多钟,窗外看不到天空的颜色,依然是一片黑暗。嘈杂声也吵醒了班主任,他立刻起床劝那些早起的同学回去睡觉。高考后我们才知道,有些同学在熬夜通宵看书,闻鸡起舞,临时抱佛脚。也在那个晚上,我突然间明白了高考的一种意义,有些人的奋斗,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即使当时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大学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因为纯粹的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而考大学,大学在我们的心里不是一个你毕业后能给你好工作好前途的荣耀的地方,高考前的大学之于我们,仅仅是一个有着图书馆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看书和生活的地方,而这,已经足够我们憧憬和向往很久了。终于熬到早上起床,虽然有点迷糊,但我的状态还是不错。一到考场,同学中有的人意气风发,有的人踌躇满志,更多的人惴惴不安。我抱着成也欢悦,败亦欣然的心情,淡然得“不伦不类”,苦战3天,考试结束,对我们来说,高考划上了一个句号,然后继续“上山下乡”养猪种菜。

  1981年8月22日,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天。下午,正在家里忙家务活的我收到了大学通知书,看着“大学录取……9月8号报到”的字样,我激动得掉了眼泪,我是我们学校500名高考生中考上本科的5名考生之一,在公社张榜的时候,我知道,我终于考上大学了。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