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恢复三十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11:19 央视《360度》

  今年是高考恢复三十周年。三十而立,高考成熟了。他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就像一个中年人,一方面他春秋鼎盛,而 另一方面他也必须加强锻炼,应该注意可能存在的身体隐患了。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近两年高考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作 弊。那么我们在高考考生数量屡创新高的情况下,如何确保高考的质量呢?

  【正文】

  教育部昨天对外宣布,今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人数比去年又增加了60万,已经达到1010万人,报名人 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同时今年高校计划招生人数也达到了567万,比去年增加了27万。两数均创历史新高。

  高考报名的数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高考质量是否也能确保就引起了人们格外的关注。而保证高考质量的一个重 要内容,就是打击考试作弊。

  昨天,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向媒体披露:目前高考作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和高科技化趋势。防止作弊光 靠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矛盾双方的对抗手段也早已经从"道德层面"延伸到了"技术层面"。

  这种技术对抗可以追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A、B两套试题推出,就是为了防止考生左顾右盼。但是随着枪手替 身隐蔽身份的手段日益巧妙,随着通讯手段的日益便捷,摄像监控设备、指纹验证系统、手机屏蔽技术、甚至电子探测狗都开 始被运用在高考考场上。各地防范作弊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有统计资料表明,在去年的高考中,仅北京一地,各区县防范作 弊的技术投入就都在580万元以上。这样的建设今年还在加强。

  如今年,北京市海淀区就将对26个考点的试卷运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试卷运送车将全部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 ,试卷运送过程中的一切情况都将处在监控之下。在报警状态下,指挥中心可通过安放在车辆内部的摄像机,及时抓拍到车辆 内部的图像,便于指挥中心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做出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理,也为日后取证做准备。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而与技术手段相比,打击作弊最大的软肋还是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因为法律震慑不够,才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借高考作弊大发不义之财,甚至还有教育者也参与其中。2005年贵州省纳雍县18人合谋作弊,六名教师参与其中,即是 典型案例。于是,有专家呼吁:只有加大违法成本,才能有效抑制违法冲动。所以打击作弊除了继续加强技术保障,更要加强 制度法规建设。

  【导语】

  一千多万人,光管"看"显然不是行的,更要靠人的自觉。而自觉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激励,二是负面约 束。做的好的,我们要让他感到自豪,做得不好的,要让他感到害怕。在达到这两方面的目的,其实都要靠制度建设。相比之 下,我们对约束制度的需求更加迫切。

  【正文】

  针对高考中可能出现的作弊现象,今年招生考试部门将推出更加严厉的举措,予以打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 今年起,教育部将实施部、省两级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网络管理制度。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严重违规的考生,如使用手机、对 讲机、"耳麦"等无线通信工具内外勾结进行作弊的,其违纪情况将被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不只高等学校、招 生单位在录取的时候可以查看,甚至等到考生毕业找工作时,将来的用人部门也可以查询。

  这意味着考生作弊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污点可能伴随终身。同时,考场管理也将更加严格。以往考试开始后60分钟 考生就可以交卷出场。而今年的新规定则要求,考试结束前半小时考生才能离开考场。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压缩考场内外串 通的空间,使勾结作弊难上加难。

  教育部门同时要求:各地招考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对考场实施监控或屏蔽,阻断考场内外非正 常的无线通讯联系,所有考试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重点是对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的防范、识别及处置能力,提高反作弊工作水平 。培训考核不合格就不能上岗监考。考场电子监控录像需保留半年备查。教育部也将加快国家教育考试考场监督巡查网络平台 的建设,今年将有更多的省区市覆盖入网,以便教育部实施即时网上巡查,防止出现不同地区监考尺度松紧不一的状况。

  昨天,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还首次透露:国务院对高考作弊问题十分重视,目前正在加紧进行防范高考作弊的 立法准备。相关文件已经经过了至少八次修改。一旦相关法规出台,考试作弊就将从违纪问题上升为违法问题,作弊人员也将 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

  此外检法部门也正在研究针对考试高科技作弊的司法解释。公安部也要求各地公安机关高考期间应增派警力维护考试 秩序和环境,严防有害信息破坏高考正常进行。一场声势空前的"高考作弊"阻击战,正在打响。

  【导语】

  高考马上就要来临,考生和家长们在应付考试的同时,如何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也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毕竟,所 选的专业和以后找工作密切相关,大家都希望所学的专业能给自己带来一份好职业。但人才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不少几年 前还炙手可热的专业,等到自己毕业那天却很可能已经成了人才市场上的"滞销品"。如何能预知今后几年哪些专业在市场上 最为紧俏呢?近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发布了一个《中国人才报告》,其中分析了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情况,并预计了将会 走红的专业。我们来看一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