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长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14:18 法制与新闻

  【法眼观察】

  善待长江

  (本刊记者)刘建/文

  2007年4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这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数据最齐全的长江“体检”报告。报告显示:“长江生态系统在不断退化,物种减少、保护工作紧迫而艰巨。国宝白鳍豚难觅踪迹,长江鲥鱼不见多年,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流域天然捕捞产量从1954年42.7万吨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的10万吨左右。”

  此前,在武汉汉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码头,长江淡水豚国际联合考察组人员乘坐的考察船缓缓停靠。

  这支由中、美、日、英、德、瑞等6国专家组成的考察组,向媒体宣布的考察结果令人沮丧:在往返3336公里、经历了38天的大规模高精度搜寻后,专家们在长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

  对这个结果,在场记者心中早有准备,但从专家口中正式公布,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们还是感到强烈的震撼。这个结果表明,比大熊猫更为稀少的白鳍豚种群已经极度濒危,它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动物。

  “白鳍豚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消失,也标志着生物进化树上一个科的消失,意味着部分长江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丧失。如果白鳍豚不能在长江生存,恐怕终有一天,长江也不能支撑同是哺乳动物的人类的生存。”参加此次考察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主任、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王丁博士痛心疾首。

  白鳍豚缘何面临灭顶之灾?

  “无疑,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是造成白鳍豚迅速濒危的直接原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施炜纲忧心如焚,“如果状况继续恶化,长江里所有生命物种都将同此命运,40年后的长江里就不再有鱼类生存”。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周开亚教授对此深表无奈:“地球造就一个物种至少要200万年,而人类破坏一个物种也许只要几十年甚至几年。”

  “长江三鲜”难觅踪迹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其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的50%,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和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在我国淡水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现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栖息动物220多种和其他水生植物。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众多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拥有白鳍豚、中华鲟、白鲟、江豚、大鲵、胭脂鱼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这些水生野生物种在生态进化、军事仿生、考古研究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科学用途。

  然而,目前白鳍豚种群迅速濒危的现实却印证着长江生命系统逐渐衰退的过程,预示着被称为“母亲河”的长江正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

  鲥鱼、刀鱼、鮰鱼被称为“长江三鲜”。

  “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现在,我们只能从清代诗人谢塘的诗句中回味鲥鱼的风采了。据统计,1968年至1977年的10年间,长江鲥鱼年平均产量为49.2万公斤。从1984年开始,鲥鱼产量开始急剧下降,1986年仅为1.2万公斤。不久前,记者在安徽省安庆、铜陵等地采访时,当地渔民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根本捕不到鲥鱼了。70多岁的芜湖渔民陈大爷说:“30多年前,我们一网下去就能捕一二百斤鲥鱼,可这七八年来,我再没有见到这种鱼了。”听一些渔民传,去年江苏江阴有人捕到一条长江鲥鱼,一下子就卖了1万多元。

  有诗这样形容:“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足见渔汛来临后刀鱼繁盛的壮观景象,它曾经是长江沿岸渔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但近年来刀鱼的产量却连续锐减。汤树宽是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的一位老渔民,他家世代居住在长江流域,靠捕鱼为生。据他回忆,20年前,刀鱼渔汛中,他曾经一天就捕到了20多公斤刀鱼。但2007年4月,他在江面上连续作业6天却白忙了一场。目前在张家港城里,刀鱼的收购价已高达每千克2500元,但也常年处在无货可供状态,如果在一些五星级酒店的餐桌上偶尔出现了刀鱼,足以称得上是觅得珍馐了。

  不仅如此,去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作为长江主要经济鱼类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2亿尾。

  乱发展成生态灾难

  曾经哺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浩淼长江,正承载着当今人类对她沉重的开发期望值。

  “‘长渔办’(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简称)成立21年来,我们首任分管局长管了10年,结果鲥鱼绝迹了,第二任管了9年,结果中华绒螯蟹断根了,在我卸任之时,长江里还会有多少生命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中国渔政203轮的会议室里,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分局副局长马毅扼腕长叹,“这些年,眼见着长江里原本数量庞大的四大‘家鱼’成了鱼类珍稀品种,而原来的珍稀鱼类变成了濒危物种,想想令人揪心啊”。

  “长江春禁”已实施了5年,近年来向长江及主要湖泊投放的各种水生动物原种苗种累计已达4亿尾,为什么还遏制不住长江生命物种的急剧衰退呢?

  “‘禁渔’和‘增殖放流’仅仅是治标,单靠这,就能还给鱼类一个‘快乐天堂’吗?” 在安庆——铜陵段的江面上,正在巡航的203轮上的渔政执法人员指着一艘艘满载黄沙的驳船,心情沉重:“看看吧,他们挖走的都是鱼类生儿育女、休养生息的温床啊!谁来管管呢?”

  长江河道采沙历史虽悠久,但以往的采沙手段和规模都很有限,现代机械采沙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逐渐形成规模。90年代,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及水工建筑的大量兴盛,建筑沙石需求量大增,沙价暴涨,从而形成采沙冲击波。在江西鄱阳湖区,每个县市都有采沙场,一吨河沙的成本不过四五元钱,可一运到上海、江苏等地,立马可以卖到七八十元。有一个县,2005年拍卖采沙权竟然进账1.2亿元。一个外地老板在当地某村承包了半个采沙场,一年就获利1200万元。

  在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长江中下游河段虽然实行限采制度,但偷采、乱挖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江中下游大型采沙船有1000多艘,而小型采沙船则不计其数,仅安徽省境内就有1000多艘。有关人士估计,长江中下游现有采沙船的年采沙能力已达数十亿吨。

  挖沙对水域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它使天然的鱼类栖息场所发生变化,直接影响鱼类的产卵、索饵、育肥。一条功率几千瓦的“吸沙王”采沙船,每次作业可在水底吸出一个直径60米宽的大坑,功率更大的可将水下深30米、直径100米范围内的沙石吸个精光。湖底的底泥和草场被大量吸走、清除,使鱼类生活、产卵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考察途中,王丁博士面对鄱阳湖区触目惊心的挖沙场景痛心疾首:“面积有限的湖区集中了上千艘数千吨位的挖沙船,已经把碧波万顷的鄱阳湖搅成了一锅粥,湖水甚至比江水还要浑啊。来自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著名鲸类专家Barbara Taylor博士说,这是她一生见到的最为严重的人为生态灾难。

  水工建设增多,是长江生命物种生态退化的另一个原因。近年来长江的水工建设开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项目包括水电工程建设、疏浚航道、港口建设、航运、建桥、围湖造田、闸坝、植树等等。这些开发建设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生态效应。

  随行的施炜纲教授打开笔记本电脑介绍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会使大部分天然河流的水文条件和食物条件不复存在,对鱼类的栖息环境破坏极大。不幸的是,长江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和无序开发期。目前长江流域已经建成的较大型水电设施有149个,正在建设的有30余个,规划之中的有179个,总计达到338个,涉及到流域的干流及所有的支流。“我可以预言,这些水利水电工程的全部建成之日,也就是长江生命物种的灭绝之时。”

  施炜纲教授认为,长江支流上、江湖之间已建和在建的不计其数的大坝,正是把鲥鱼、四大“家鱼”等大大小小洄游性鱼类逼上绝路的“顽凶”。 “每建一坝,受危害最严重的就是洄游性鱼类和野生动物。”

  污染,是长江生命物种在劫难逃的又一个致命“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年排放量为300亿吨,全流域的污染源达3万多个,在394个主要排污口中,有一半以上没达到国家标准。长江沿岸,90%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中,在长江形成长达65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剧,水质下降。很多支流部分水质指标难以达到渔业水质标准Ⅲ类或Ⅲ类以上标准。与此同时,频频发生的污染事故,使得原本已经很脆弱的生命物种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以湖北省为例,2000年至2004年就先后发生江、河、湖污染事故687起、污染面积达到21400公顷、鱼类死亡6530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500多万元。施炜纲教授补充道:“其实,污染事故造成生物链断裂引起的生态损失是根本无法用效益数字估量的。”

  责无旁贷善待长江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的签约国。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履行相关国际义务,是对一个为世界瞩目的负责任大国的基本要求。

  为了遏制长江水域生态日渐恶化和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严峻形势,早在1987年,国家农业部就建立了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长渔委由沿江各省(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科研院所等为委员单位。但这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一个完整的长江生态系统被“分”、“割”管治,同时造成地方保护、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现象出现,因此,很难全面履行其保护管理职能。

  “必须下决心理顺管理体制,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从长江流域的高度对长江资源和环境通盘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执法。”马毅副局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喜的是,今年4月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中提出了建立长江流域综合管理委员会的建议。建议认为,长江流域管理委员会应直属国务院领导,委员应包含中央有关部委、流域内各地方政府领导,主要利益相关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和民间组织等,将长江流域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纳入流域综合管理的目标。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局长刘振胜认为,只有由中央来牵头,沿江各省市参加,才能尽快扭转目前长江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以及互不协调的局面。

  专家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据《渔业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制订并实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条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使长江渔业管理有统一的法规规范,初步形成以行业管理法律法规为主导,地方法规和专门部门规章、规定配套协调一致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国家对地方的主导地位,实现统一协调的管理步调,以规范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江水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