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变革中有更多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09:05 上海青年报

  时代的车轮缓缓驶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哪家出了个大学生已不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了。

  在日趋理性的公众审视下,高考渐渐被发现是根不太结实的独木桥,在时间的磨砺中露出了种种朽态。对“一考定终生”等现象的质疑,促使高考迎来了一个反思的高潮。这段时期,是高考经历阵痛最频繁的时期。

  “新概念”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徐敏霞,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同年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现在是《萌芽》杂志社编辑,上海作协成员。

  回忆起当时报名参赛的情景,徐敏霞说只是个偶然。但,“如果没有‘新概念’作为竞赛,我的人生轨迹不会是这样。”

  当时《萌芽》向中学召集征稿通知,“对于通知上写着可以保送进大学,根本不当真,谁相信啊!”徐敏霞说,“只是这是个机会。”

  3月份,结果公布,她得了一等奖。和她一起得奖的还有韩寒。随之而来的,是复旦向她扬起的手。

  可是不能保送。学校偏理科,没有文科保送名额。于是徐敏霞成了那届新概念高三得奖者中唯一参加了高考的人。

  如果没有参加比赛,徐敏霞的志愿将是法律。复旦给了上分数线就要人的承诺是个诱惑。最后还是选择了复旦。谁知命运又开了个小玩笑,徐敏霞高考考了472分,与文科分数线相差1分。“那时真觉得有些好笑,但并不沮丧。反正年轻,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有什么好怕的。”当然,她不需要从头再来。复旦破格录取了她。

  对于“特长生”与“偏科生”的争议,徐敏霞付之一笑。“参加比赛让我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做出了选择。这就是一个进步。理科很好文科不怎么样的就能破格,为什么到了文科生就不能?纠正这种偏见有什么不对?”

  “我不特立独行,只是想追求各种各样经历。”大四毕业,徐敏霞选择去了宁夏支教一年,回来后又考了研究生,课余写写剧本。“参加比赛、参加高考我都不后悔,我很喜欢那种投入的感觉。只有真正参与到生活中去,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背景·特长生】

  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等新政同时实行。那是高校在全国第一次大规模扩招,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论是不是扩招,无论3+2还是3+X,能选择的仍是那华山一条路。

  就在这一年,一个名为“新概念”的比赛,因为“一篇作文上名牌大学”而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唯分数模式首次被打破,同时被打破的还有文理科一直以来的不平等,“文科特长生”第一次有了与理科特长生同等的破格机会。

  “自主招生像是给她量身定做的”

  扈莹靖,交大影视学院大一学生,是去年交大首批自主招生的一位幸运儿。

  “如果没有自主招生,凭成绩,我肯定进不了交大。”她说。现在的她,在交大如鱼得水。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不偏科,但各门成绩都不突出,高三模拟考,排在班级的正当中。一所区重点的普通班级的中等水平,进复旦交大基本没什么戏。她想,算了,报上大好了。

  老师倒是很喜欢她,因为小姑娘活泼可爱又能干。从高一到高三,大小活动都得找她,她拍拍脑袋,就能想出些叫好又叫座的怪点子,画得一手好画,人缘好,能说会道的,班里同学都能拉得动。总觉得是根好苗子,总想着能往上拔点。“自主招生就像是给她量身定做的。”班主任说。

  于是推荐了,很顺利地过了关,成了学校3个被提前录取的幸运儿之一。扈莹靖笑说,真没想到,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啊!

  最低分数线对她来说不太成问题。高考时光于是成为她最快乐的时光,“这么自由的备考期,我一辈子忘不了。”她很忙,忙着为毕业典礼做策划,忙了一个月的成果就是,6月2日的2006届光明中学高三毕业典礼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用扈莹靖的话说,“可拉风了!”

  “我的目标就是,让参加毕业典礼后的每位同学都觉得,过去是美好的,未来是更美好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参加高考,一定能更轻松吧。”

  【背景·自主招生】

  2006年,复旦推出“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试点”,包括社会实践经验、交流沟通能力、知识广博度、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被提到第一位,学校的面试成为最重要的一关,高考分数只作为最后一个评价标准,且只需达到最低线。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而非“一考定终身”,这是复旦的看法。随之,交大也推出同样的自主选拔。去年,共有578名考生被复旦、交大自主招生录取。

  填志愿,一头雾水;创业,想干就干

  孙洪涛,1996年参加高考,上海复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经理,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创业3年。

  2004年注册公司的时候,孙洪涛还在读研究生二年级。公司注册的那一天,没有特别兴奋。

  “我一直是这样,想什么做什么,不会想太多。”1996年参加高考,当时对填志愿一头雾水,就随便填了个电光源,“其实‘电光源’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而这倒的确成为了创业的基础,孙洪涛觉得这是个很自然的过程,“没什么对不对口的。大学本科本来就是个基础教育,既然选择了就去学,怎样都不会浪费。”

  大学时也迷茫过,但孙洪涛年年都拿奖学金。“我对我的大学生活很满意,复旦既然有那样的平台和资源,充分利用就好了。尝试得越多,越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兴趣。”

  还在读本科时,孙洪涛与朋友一起开了一家漫画吧。起源是发现漫画书很火爆,价格却贵,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买不起的。

  漫画吧为孙洪涛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让他结识了一群朋友。

  这些朋友,如今有的成了他的合作伙伴。自己创业的念头,也是在那时慢慢成形的。“我喜欢自己创业,向往拥有自己公司的那份自由和成就感,就像很多人十分向往到大公司工作一样,创业是我的必然选择。”

  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的11个人,孙洪涛的公司发展顺利。眼光、寻找机会、坚持、肯吃苦、认真、有责任心。这是孙洪涛的创业心得。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一直不高,他也随时做着失败的准备:“创业的经历将会受用一辈子。”

  【背景·扩招】

  近10年的扩招政策,让更多人可以进入大学,也让很多人在走出大学时不得不经历另一番宛如高考般难以忘却的经历。据统计,今年全国大学生就业人数有将近600万人。

  就在大部分人为谋求一份“金饭碗”而苦苦寻找时,大学生创业。这个新时代崛起的群体,从未在哪个年代有过如此强大的号召力。或许就像他们认为的那样,恢复高考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失去了包分配的就业制度,却因此有了更多追求自己生活自由的机会。

  【点评】

  争议不止变革不断

  □上海交通大学 熊丙奇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反思、变革、争议,概括了近10年高考环境的特点。

  比如说,录取方式改革是为了增加学校的自主权,体现学校的录取标准,但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还是受约束,因为这是对高校的公信力的考验,很多人对于高校自己出题自己面试还是抱有怀疑。

  因为一直在反思,所以这10年是个不断变革、争议不断的10年。改革不可能一下子彻底地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总是会充满种种矛盾和纠结。

  【两大论战】

  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高考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内容,一是入学形式。内容改革的导向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综合素质发展,但是以分数为标准的录取方式是无法减轻学生负担的,反而会让学生负担越来越重,最后追求的还是分数。

  取消高考VS高考必然:取消高考的呼声开始出现。认为统一高考导致了应试教育的产生,希望通过取消高考,打破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但这一观点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会出现很多问题。大部分人仍力挺高考的地位。相对而言,分数公平的可操作性目前来看更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