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口岸的变迁和它所见证的回归两岸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09:37 南方都市报

  1997-2007 香港点解

  开篇语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连续推出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报道“香港点解”。

  “点解”在粤语中,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的意思,然而我们这里用的却是它的双关含义:选取20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来解读香港这十年。

  从殖民地到特区,香港如何走过这近乎脱胎换骨的十年,又如何向世界展示“一国两制”这一史无前例的政治创举?

  我们试图用具体而微的细节,来展现这一大时代的变动,展现香港十年变化的核心——一方面日益加强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坚守自己的现代特质,并为整个中国的现代化作出指引和借鉴。

  呙中校,当年以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而名噪一时的32岁深圳男子,在5月末的周日下午走在罗湖口岸汹涌的人群里时,更像是一个急匆匆返家的普通香港市民。1个多小时后,他登上香港岛柴湾一座高楼的15层,这是他的工作地——某周刊编辑部,附近有他每月5000元租住的30平米居室。作为来自内地的工作人员,2年半来,无数个周末,他都要在港深之间往返一回。

  当列车把深圳一点点抛在呙中校身后,中年港商朱金耀则一步步向深圳进发。“香港太小了,要赚钱、做大事,必须到大陆去。”朱一副成功人士的扮相,腰板笔直,声音饱满。他在深圳购有几处房产,并把外贸生意做到了3000公里外的内蒙古。一半多时间,他在深圳与大陆朋友叹茶聊天,觅得商机,借此跻身于香港中上层社会。

  每一天,在连接深圳界河的53米长罗湖双层人行桥上,有27万人次各怀梦想,流水般溢过桥面。夕阳柔光里,外形仿古风格、11层高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颇像一座气势不凡的中国古代宫殿。多年前竖立在楼顶的“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大字早已撤去,除了一家房地产商在一楼入境大厅前打出“深港十年,跨界共融”的大幅字条,触目皆是医院、药品、餐厅、航空公司的商业广告。在这座7万平方米、亚洲旅客流量最大的口岸大楼里,有近千名身穿不同制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千余名银行、旅行社等服务行业人员在紧张忙碌。香港回归10年,昔日的政治氛围早已不复存在,越来越密集的人流,正拥上罗湖桥,漫过窄窄的深圳河,向两地更深、更开阔处流淌。

  罗湖口岸

  对很多港人来说,现在的周末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过罗湖口岸到深圳喝早茶,然后去粤曲社唱戏,接着喝下午茶,晚上去夜场唱歌,消夜,然后找家桑拿按摩室按摩,按2个钟只需60元,还可以免费睡一觉,第二天再去购物,最后心满意足、大包小包地回家。

  罗湖口岸

  通

  从繁琐的“防”到便捷的“畅”

  罗湖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6年,由詹天佑督建的罗湖铁路桥开始兴建,取代原先的木板桥,香港与内地交往加快。1950年7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其时,进出口岸的大多是当地农民和广州市民,每日仅数百人。在1951年广东省政府开始实行边境管理之前,香港与内地一直是自由通行,不需申办过关证件。

  “解放初期,港英军警在罗湖、文锦渡桥头经常制造紧张气氛和流血事件,敌特分子在口岸活动十分猖獗,口岸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在六七十年代国际国内环境的背景下,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的特点为‘军事边防’和‘政治边防’相结合的模式,业务以‘检查、盘问、观察’检查方法为主,进行着一系列以敌特分子和港英当局的口岸斗争和反爆破、反偷渡的检查工作。”

  这是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站史陈列馆的两段介绍,勾勒了当时口岸浓重的特殊年代痕迹。“改革开放之前,还有港英军警端着相机,从边界线那头扔来可乐、反动书刊之类的,等着我巡逻人员捡起就拍照,以此诋毁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或者举枪、做手势挑衅,是一种对立状态。”罗湖边检站站长刘振海回忆说。

  与此相对应的,过境旅客必须经过一道道繁琐的检查,边检人员要对入境的港澳人士进行验证、复验、盖章三套手续,直到1984年才合并为一套,其后再取消复验。1988年,随着计算机查验系统启用,才基本实现证件检查自动化。对海关而言,在改革开放前,他们对每一名过境旅客的每一件行李,都要打开检查,这样,旅客有时要等候两三个小时才能办完过关手续,当时有人说:“深圳,深圳,一过深圳心就震。”

  1985年,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建成,加快了旅客通关速度,而在香港回归之后,这种速度更是明显,放闸时间也从最初的8小时,增到16小时,再到17.5小时(6:30-24:00),但由于人流增长迅猛,大楼内时有拥堵。一天夜晚,直到零点关闸后仍有数千返港居民滞留在外,罗湖口岸附近的酒店因此全部爆满,成为第二天深港媒体的头条新闻。

  2002年,联检大楼进行大规模改造,旅客查验通道从137条增加到173条,港澳旅客与非港澳旅客分从4层楼进出,至今并已开通90条自助通道。旅客只需刷卡、按指纹、验面相,即可在6秒钟内轻松过关。

  1996年,罗湖口岸过境旅客有4774万人次,10年后,这一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到9268万人次,其中7600万人次是香港人,他们中三成走的是自助通道。

  罗湖边检站七队队长陈金洪说,虽然人流量年年增长,但由于效率高了,速度快了,反倒感觉人比以前少了,“2002年前的高峰期,常有朋友忍受不了排队之苦,要我给予方便,害得我电话都不敢接,现在,就再也没人找来了。”

  跨过罗湖桥红色的边界线,就是香港,港方在这里的管理机构仍叫罗湖管制站,“我们的机器更先进,通关速度更快,但我们的服务水平还要向他们学习。”罗湖边检站一名警官说。

  “只有以服务为中心,才能让通关更便捷,加速人员往来,提升人气,对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保障。”刘振海说。

  化

  跨过罗湖桥的港人生活

  下午4点,罗湖口岸入境大厅突然涌出一大群排着队、背着书包的香港低年级学童,各由一些穿着红、紫、黄色衫的不同保姆公司的阿姨领着过关回家。这种深圳生活、香港就读的港籍走读学生大约有5500名,仅进出罗湖口岸的就有3000人。

  他们中很多人的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大陆人,除了需要等候时间以获得居港权外,他们发现在深圳生活更舒适、成本更低。对很多处于中下层的香港男子来说,找个漂亮的内地女子,在深圳生子安家,是一件美事。等到孩子渐渐长大,还可以去香港接受免费的港式教育,而随着口岸增多、通关时间缩短、保姆公司跟进的良好服务,孩子走读问题不再是曾经想像的那么烦心。

  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港人在深圳购房生活,大多集中在罗湖口岸附近。这就像深圳的经济模式,正是以口岸作为轴心发展的,“口岸楼盘”的概念被房地产商炒作不休,以吸引港人入住。据深圳一名房地产资深记者调查,罗湖口岸的一些楼盘六成以上被港人买去,这些楼盘充满港式风格:户型小,小区功能齐全,带有会所。后来,随着其他口岸的陆续兴起,港人置业区域随之向西转移。2003年皇岗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附近的楼盘广告跨过深圳河,充斥在香港大街小巷的报摊上,让香港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员工为此忧虑不已,担心大批港人北上生活会严重影响本港消费。

  据统计,深圳楼盘的8%-10%被港人买下,房主因投资、出租、工作、安家生活、度假,还有包二奶,而选择这种异地购房。这被很多人认为是近几年深圳房价猛涨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口岸附近的房租更因港人的到来而扶摇直上,罗湖口岸旁,一套30平米的小居室月租已在2000元以上。

  紧挨着罗湖口岸、并搭有天桥与之通行的,有“香港人的沙头角”之称的罗湖商业城,它比罗湖口岸晚建2年,最初因顾客寥寥而打出“2年免租”的优惠。现在,这里有48部电梯上下,载动着每日4万人次的人流量。7层大楼内,购物、美容美发、饮食、桑拿按摩应有尽有,但几乎所有食铺都是同一种风格:茶餐厅。不错,这里是香港人的天下,港人占到了顾客中的八成以上。

  对很多港人来说,现在的周末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过罗湖口岸到深圳喝早茶,然后去粤曲社唱戏,接着喝下午茶,晚上去夜场唱歌,消夜,然后找家桑拿按摩室按摩,按2个钟只需60元,还可以免费睡一觉,第二天再去购物,最后心满意足、大包小包地回家。这么丰富、低廉的享受只需要在口岸附近1公里之内完成,甚至可以在罗湖商业城内足不出户。

  紧临罗湖口岸另一侧的华侨酒店4楼尽头,一家名叫南粤曲社的屋子里,十余名香港人正在聊天,一边等候轮唱。林小姐说,她父母是广州番禺人,从小听父母哼唱粤曲,但直到2年前才开始到这里学习,她已经喜欢上了这种周末休闲方式。这里的老板翟伟雄说:“粤曲是香港与广东共同的文化,回归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港人到这边学习粤曲,他们与内地的感情越来越近。”

  当天夜晚,皇岗口岸2公里外一所休闲俱乐部里顾客盈门,200名女按摩技师一齐出动,她们几乎都是来自内地农村的年轻女孩。湖南邵阳女孩阿红两姐妹初中毕业后,都来这里上班,月薪有两三千元,这里大部分是香港客人的贡献。阿红说,身边有些女伴认识香港客人后,就嫁给了他们,不再按摩,虽还是住在深圳,但足以成为其他同事羡慕的对象。阿红的烦恼是,为了配合口岸周边环境,姐妹俩租住的城中村马上就要改造了,租金将要大涨。

  变

  偷渡潮—北上热—自由行

  何英一直不知道,怎样说自己是哪里人才更恰切。她祖籍广东兴宁,生长在安徽,1995年来深圳工作多年,去年随夫加入香港籍,但全家都在深圳生活。

  这也是她这个家族的疑题。1930年,她爷爷从兴宁来到香港,1951年携家回到老家,1953年想再返香港已不允许。今年4月,她下岗多年的七叔凭一纸当年香港出生的证明,入籍香港。

  与内地摧枯拉朽的城市拆迁不同,何家在香港九龙何家田的老屋尚完整保留。七叔也找到了分开半个多世纪的大姑,当年她因出嫁在港而未内迁。但姐弟俩都听不懂对方的方言。现在,在香港政府资助下,七叔每日乐呵呵参加保安培训。在他租住的小房间附近,还有他说客家话的童年玩伴——他们后来偷渡到香港。从下岗到上岗,从内地到陌生香港,七叔又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何家的每一次生活转折,都是走过罗湖桥完成的。而香港回归,为他们以及更多人的两地间自由迁徙提供了机会。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实行严格的边境管理,在1957年、1962年、1972年、1978年有4次偷渡香港高峰时期,官方统计说,共有6万人成功偷渡,而另一项数据说,从1950年代到深圳建市前,宝安县(深圳市前身)偷渡到香港的有近30万人,接近1979年建市时宝安县人口的总和。在1980年10月之前,只要在香港亲友陪同下前去申请,偷渡客都可以获得居港权。

  1977年,邓小平在视察广州时,对广东省领导颇为头疼的偷渡问题说了两句话:“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1979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视察深圳时,针对逃港现象说:“现在往那边跑的多,将来一定往我们这边来的多。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很快,港人开始第一次北上热潮。随着国际产业梯度大转移,加之香港土地、劳动力成本急速提高,而刚成立不久的深圳特区等地的开放改革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港资加工企业的北移,推动了香港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型。高峰期,北上珠三角的港资企业达到10万家,提供劳动力就业达2000万人。

  虽然自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14年内,约有逾40万港人移民海外,但更有越来越多港人尝到甜头,坚持以港资开路,通过深圳向大陆腹地进军。

  港人第二次北上热潮是在亚洲金融风暴袭击之后,其导致的财富蒸发,据称相当于每个港人损失70万元。而珠三角经过20年改革开放,经济强劲,城市功能齐全,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价廉物美、生活舒适吸引了大批港人前来消费。一项统计说,2002年平均每人北上8次,是1996年的2倍。

  但舆论普遍认为,直到2003年,由于多年经济低迷,又有SARS、禽流感的袭击,困窘下的香港政府才认识到与内地合作的重要性。这一年,先是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紧接着在广东4地开通内地居民港澳自由行。蜂拥而至的内地居民,让香港人措手不及,继而眉开眼笑。仅开通自由行1年,内地居民赴港260万人次,为香港带去158亿元港元收入。现在,自由行开通城市已有49个,赴港居民达到近2000万人次。

  融 深港内地携手共进

  香港官方层次的态度转变,是在两地民间的日益交融背景下顺势而生的,短短罗湖桥毕竟阻隔不了两地亲情和资本的力量。2000年,15岁的香港智障少年庾文翰,神秘地连闯罗湖两道关卡,消失在深圳街头。失踪后第8天,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致电时任深圳市长的于幼军。此后,深圳警方出动7000警力,两地媒体不余遗力地报道,成为民间推动的史无前例深港官方合作。

  深圳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注意到一个变化,在2003年之前,港人在深圳的住房大多是公寓型、过渡性为主,但在2003年之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大户型和豪宅,居住的时间也在变长。“因为以前他们不确定能住多久,看不到趋势,但随着政府间一系列的合作出台,他们有了固定想法。”张伟说。

  2006年,港人为业务及私人目的前往内地旅行共达6580万人次,消费总开支为263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8.9%。私人旅行中95%的目的地在广东,其中深圳占55%。

  在忍受了前些年梦想深港合作却“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之后,深圳市政府终于牵起了香港政府的手。2004年,深港1+8协议签署,双方正式建立行政首长协商机制。2005年,市长许宗衡一席“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谦逊表态获得舆论诸多赞赏。2006年,香港政务司司长许仕仁谈到,“香港要考虑是否会被边缘化的问题”,引起港内持续半年的检讨:香港是否发展慢了,是否应该跟国家的规划结合得更紧密些?

  同处于经济转型痛苦期、谋求突变的两座城市,近两年加快了携手共进。双方已明确“深港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国际大都会,今年5月,深港创新圈的激活,让两地舆论为之振奋。

  3年前,作为深圳一家新锐的民间研究机构,因特虎深圳蓝皮书的名称是《十字路口的深圳》,还在为深圳未来路向而焦虑,但在2006年,它的蓝皮书名称旗帜鲜明:深圳向南。

  深圳与香港是如此相近,绵延的铁丝网在深圳河畔,在马路边,在楼丛中,在两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穿行。回归10年,罗湖桥还是那么长,可两岸的距离已然越来越近。

  □采写:本报记者 袁小兵香港回归系列报道博客:http://blog.sina.com.cn/ndsd

  图:

  每天有大量的内地与香港的居民从这里通关。 本报记者 陈以怀 摄

  1996年,罗湖口岸过境旅客有4774万人次,10年后,这一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到9268万人次,其中7600万人次是香港人,他们中三成走的是自助通道。

  据了解,这种深圳生活、香港就读的港籍走读学生大约有5500名,仅进出罗湖口岸的就有3000人。

  跨境学童每日早出晚归往返深港两地。 本报记者 孙涛 摄

  (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