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全力配合“边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3:59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特派记者武峰 王国柱 郭静 )为了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解放军建军80周年由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视节目中心、内蒙古晨报社、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以及新浪网共同主办的环内蒙古边界行,5月31日进入乌兰察布市境内。凉城县副县长刘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王利、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乔占华、旅游局副局长尚锦锋、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宋激扬以及六苏木镇副镇长梁秀丽等陪同采访并提供大力帮助。

  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对此次“边界行”十分重视,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专门下达文件要求途经边界旗县积极支持配合,保证顺利完成在乌兰察布市的采访活动。

  ★走进凉城

  5月31日,“环内蒙古边界行”采访团进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同几天前在我区西部看到的黄沙漫天大漠风光不同,一入凉城,就感觉到绿意袭来。一路走来,风景醉人,而路上的风土人情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凉城县位于呼市与北京的通道之中,距呼市92公里里,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端,境内环山怀湖,滩川相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内蒙古少有的集森林、草原、山水为一体的圣地,境内北亘蛮汉山,南衔马头山,中怀岱海滩,总面积3451平方公里,是全国百佳绿化县之一。有汉、蒙、满、回等15个民族。

  民情 内蒙古为数很少的满族乡

  凉城县曹碾满族乡是我区唯一满、汉、蒙民族交融地。

  曹碾满族乡成立于1984年7月24日,是一个满族聚居区。该乡位于凉城县南部,背靠马头山,面临古

长城

  “曹碾”原是“八旗米粮地”。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王朝给蒙冀边境右卫所属(其实也在山西与内蒙古交界之地)的威远堡、铁山堡、云石堡和破虎堡等边堡增加了驻军,以便加强对归化今呼和浩特市的支持力量。驻军增加了,军粮也需保证。按照清朝八旗兵驻防惯例,以就地解决为主。朔平府的右卫将军王昌在这块“南至长城,北至号畔”群山环抱的冲积平原上划分了14处庄田,史称“十四家庄头”。

  凉城档案局局长胡天俊介绍:十四家庄头由“拨什库”领导。第一任拨什库是带领十四庄头从宣化府曹家园来的“包衣”(家人)。

  建国以后,曹碾乡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风俗习惯也得到社会的尊重,民族关系更加融洽。

  民俗 婚丧嫁娶民味十足

  5月31日下午,采访团的车队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永兴乡沿厂鹊(厂汉营——鹊山)公路南行近30公里,看到形似马头的一座山,《绥远通志稿》中述:“形似马首两耳犹肖”谓之马头山。

  车队所经之处,已经看不到满族装束的男男女女了,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所种的庄稼以糜黍为主,在曹碾满族自治乡记者看到一个60岁左右的老大娘,她介绍了曹碾满族乡一种婚俗习惯:满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带一瓶酒,第三次知道是否成功。如果成功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男方所送的彩礼全部属于姑娘的财产。

  结婚时,

新娘要在南炕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和新娘换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一两小时自散。三日后新郎随新娘回娘家。

  民风 游牧民族的天性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调研三处处长葛力大就凉成民族文化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凉城的曹碾满族由满族文化为主体转变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和大有作为的朝代。它以进取的游牧性格引进西方的文明、制度和工业,彻底改造华夏民族的民族性格,与西方文明竞争搏斗,改变千年停滞不前的民族命运。它认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优缺点,并能将二者的优点牢牢地结合起来,只有满族最能深刻认识民族性格对民族命运的决定作用,特别懂得保持满族民族性格中的狼性的极端重要性,并保持近两个世纪。他们明白只要保持不屈不挠、勤奋进取的性格和精神,学习和掌握华夏文化和文明并不困难,而且还可以超出一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