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村民称中国“三汽”是利润驱使的产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4:57 中国质量万里行
号称“三汽”:规模翻新拼车20载 “汝州拼装车辆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80年代的时候,我们这个地方拉石子的多,随之修车和改装车厢的也开始增多。一辆新车开个两三年基本上就不能开了,当铁卖感觉可惜,于是逐渐就有了改装汽车的。把车上还能用的一些配件拆下来,组装汽车。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好多专门拼装汽车的厂子。到后来,法律不允许了,那些厂子都消失了。我们会拼装车的也就逐渐在家里进行了。”高庙屯村的陈姓男子自称做拼装车已有20个年头,谈起拼装车的历史,他说得头头是道。 据汝州市相关部门介绍:汝州废旧汽车拆解市场从1986年起步,1988年形成规模。市场是由当地群众自发形成,跨越汝州市骑岭和庙下两个乡,分布于10个行政村,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纵深各达2公里,鼎盛时期有固定摊位(场地)350个,专业拆车商户350户,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拆车1万余台,交易额2000余万元,回收各种金属5000余吨。 改装车辆为交通安全埋下了极大隐患,许多报废车辆重新上路后成了“马路杀手”。此现象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6月16日,国务院下发了第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拉开了整治打击非法拆卸和改装汽车的序幕。 2001年夏,汝州市政府对当地非法拆车市场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和取缔行动。 汝州市多部门联合对该拆车市场依法进行了取缔,基本达到了“人走、房拆、场清、复耕”的取缔标准,绝大多数经¬营场地已种上树木和庄稼。 但因该拆车市场存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从业人员多。大部分有拆解专长的人员转行从事出租、出售工程机械、废旧金属回收、汽车维修行业,仍有少数人重操旧业。目前,在汝州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汝州拆卸车辆的技术高超被称为“中原¬第一拆”,汝州也被称为“中国三汽”,可见当地拼装车规模仍不容小视。 汝州市相关部门介绍,上述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骑岭乡许寨村至庙下乡弯子村沿界公路两侧出现了工程机械,主要是装载机、挖掘机、吊车等,有的是对外出租,更多的是转手出售。二是原¬市场所在地存在一些合法的废旧金属回收点、汽车大厢厂和焊接维修点,均有相关部门办的证照,取缔时相关部门曾限其搬迁,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搬迁到位,这样在客观上为拆解、拼装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由于受巨额经¬济利益的驱使,违法经¬营活动呈现出隐蔽性强、流动性强、夜晚活动等特点,表现为集中变为分散、白天变为晚上、地上变为地下、公路沿线变偏远河滩和家庭中,甚至2小时内就能将一辆整车拆解完毕,客观上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加之迫于严厉的监管,原¬从事拆车的个别群众,把拆解行为和车辆、物品均隐匿在自己居住的私宅中,也给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四是汝州市在原¬拆车市场附近筹备成立了两家合法的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这也给一些非法行为的抬头造成了错觉和影响。 “买一辆报废的车也就四五千元钱,到这个地方拆开买一个发动机就能卖三四千,再加上前后桥,大梁都能卖,一辆车就能赚几千元钱。若是翻新的话赚得更多。这样的利润谁不干!”当地一不愿公开姓名的村民则认为中国“三汽”是利润驱使的产物。 死灰复燃:拼装车为何难取缔 针对拆车市场死灰复燃的现象,汝州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4月发出了《关于对原拆车市场进行规范整治的通告》。通告中明确指出了整治的范围和重点—无照从事报废车辆拆、拼装的行为;由该市商务局牵头协调,依照乡镇政府、工商、质监、交通公路、土地和公安等部门的职能,明确了各部门在规范整治活动中的任务和职责。虽然整治原¬则中已经¬明确指出:按照“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综合整治”的原则进行,实行监督管理责任制,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新机制。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高压下,这些无照从事报废车辆拆、拼装的行为依然存在。 3月13日,记者将多天调查的情况通报给汝州市工商局的翟局长时,翟局长称,这个拼装车的情况他知道:“以前那十里长街,公路两边都是,后来治理的多了,现在剩下的都只是个别现象。”他认为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并表示现在存留的是个别现象,他们会继续打击。 为了了解相关的监管执法情况,3月22日,下午5时,该市工商局以及商务局执法人员和记者一起直接去黄寨村南赵永利的旧机器车厂外,只见赵永利的厂房门已上了锁。执法部门站在该厂墙外,看到厂院里有数百台废旧发动机和汽车后桥,工商局随后把该厂查封。 随后,执法队伍来到弯子村,只见前几天记者走访的数十家出售汽车“五大总成”农户家的大铁门都是家家上锁。6时许,高庙屯村的改装汽车的数家农户一样是大门紧闭,门口处有明显的车轮印检查期间,任凭执法人员怎么敲门,就是没人开门。 随后,记者又查看了其他村庄,发现先前拼装汽车和销售汽车“五大总成”的农户全都大门紧锁。 3月23日上午12时,记者再次来到被查封黄寨村南赵永利的厂房,厂房门上的封条,被柏树枝盖着,记者站到墙外,看见院内干干净净,被查封的数百台发动机不翼而飞。 当日下午,记者见到了汝州市工商局尚副局长,尚副局长称,3月22日被查封的发动机将全部销毁,当成废铁处理,坚决不能流入市场。当记者称机器都已不见时,尚副局长显然愣了一下,说:“我们还不知道被转移的情况,如果说是拆封,转移的话,我们局现在就向公安机关报案。” 汝州市政府相关部门3月底给记者发来的传真显示:3月22日,汝州市政府组织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120余人,再次对该市场进行了清理整治,“遏制了不法行为,情况已明显好转”。 同时汝州相关部门表示:下一步汝州市政府将研究出台整治方案,按照“部门联动、综合整治、职责明确、追究到位”的原¬则,逐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并由所在乡镇召开村民组动员会议,逐户宣传政策,营造良好的群众工作氛围,不断加大对个别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坚决制止非法拆解拼装行为,绝不允许原¬拆车市场死灰复燃。 4月12日,记者再次来到汝州市进行走访,意外地发现,3月份记者曾走访的一些村庄,拼装并销售汽车“五大总成”的现象的确有所收敛,不过局部仍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在弯子街的公路两旁,许多院子内依然放着汽车的“五大总成”,不时有起重机吊来吊去。在路边和一些院子里,一些村民正在对一些车辆进行焊接和组装。 在曾经被查封百余台机器的黄寨村南赵永利的厂房,厂门畅开,院子内恢复原¬貌,依旧放着数台废旧发动机和汽车前后桥,几名男子在门口有说有笑。 在其北边的院子里,也发现了同样放有废旧发动机的院子,并有一辆四轮车头改装成的叉车从该院子内吊了一台发动机向南行去。 经¬过高庙屯村时,在该路中间,一些村民正在为自制的车厢喷漆。而在许寨村一面粉厂的东边,在路的中间,一户村民正在改装汽车的前后桥,对路过的陌生人视而不见。在其东20余米处,一辆卡车接近改装完毕,村民正在对发动机进行最后一步焊接改装。 [记者手记] 中国“三汽”去向何处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治安状况实施监督,堵塞销赃渠道。然而,在汝州买卖组装改装后的报废车,却能顺利上路;同时,该细则第十八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监督;对未取得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擅自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活动的,应当予以查封、取缔。然而,汝州中国“三汽”存在如此之久,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依法坚决取缔呢? 采访中,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当地部门怎么查他们都不怕,要是新闻媒体曝光一下,他们的生意就会耽误,但一段时间后还会照常开业。这些话似乎在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中国“三汽”已根深叶茂,要拔掉这棵毒草绝非易事。 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有关部门曾多次对违法组装、改装以及出售汽车“五大总成”的行为进行打击,对这些打击包括对机器等原¬料会集中封存。然而,3月22日被查封的黄寨村南赵永利厂房里的数百台发动机还是全都不翼而飞。 拼装车生产者似乎已经¬谙熟于逃避监管的猫鼠游戏。记者在回访中调查发现,黄寨村南赵永利的厂房又恢复原貌,院子里依旧摆了很多废旧发动机和汽车前后桥等机器。 不可否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把这项工作推进一步。公安交警部门应加大交通监督力度,杜绝报废车和拼装车重新上路,参与营运;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要吊销牌照,强制报废;对各种报废车除不予年审外,还要及时收缴牌照、注销车籍。交通客运部门对符合报废标准的公共汽车、出租车一律不办理营运执照。 从中国“三汽”多次治理、反弹、再治理的现象不难看出,仅仅依靠高压监管是不够的,建立可回收零配件的处理、销售体系,拓展正规的拆车企业利润空间,才是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报废汽车的收购价,让利于报废车主,从而遏制非法拆车业。在抓行业规范化经营的同时,还须运用税收和政策等手段,有计划地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汽车回收处理体系。 报废车回收和拆解子系统的任务是,能够方便、快捷和低成本地报废、回收和拆解报废汽车。国外由于汽车保有量巨大,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报废汽车的露天堆放问题,而国内由于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对拼装车和低价零配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报而不废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三汽”并非一个孤立现象,综合整治非法拼装新车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