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02:41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张洁2006年,我省的环境状况到底怎样?《2006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让公民对此一目了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各省都要定期向公众发布头一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我省历来都是选择6月5日“世界环境日”头一天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其目的,不仅在于要让公民了解自已所生存的环境现状,还希望通过此举,唤醒更多公民的环保意识,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淡水环境堪忧子牙河污染最重

  2006年,我省地表水资源量约为43.8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为108.74亿立方米。2006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2.23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9.19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8.78万吨(其中,生活排放量为32.96万吨)。

  ◎河流:5成水质为Ⅴ类、劣Ⅴ类

  全省河流151个监测断面中,20个断面断流。在监测的131个断面中,55.7%的断面水质为Ⅴ类、劣Ⅴ类,13.7%的断面水质为Ⅳ类,30.6%的断面水质为Ⅲ类或好于Ⅲ类,七大水系污染由轻到重排序。

  子牙河水系共有32个监测断面,3个断面断流,Ⅰ类断面1个,Ⅳ类断面9个,劣Ⅴ类断面19个。该水系是我省污染最严重的水系。除滏阳河九号泉断面水质为Ⅰ类,绵河-冶河的地都、岩峰和平山桥、滏阳河的水泥厂桥和曲周、滹沱河的下槐镇、石津总干渠的兆通、杜北和黄壁庄桥水质为Ⅳ类外,其余河流断面水质均劣于V类。洨河、牛尾河、滹沱河、子牙新河、汪洋沟、磁河、邵村排干、滏阳新河、滏阳河衡水段和邢台段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

  ◎湖、库:蓄水减少,白洋淀水质下降

  年末,省辖大、中型水库蓄水比年初少蓄5.25亿立方米。海委管辖的三座大型水库蓄水量与年初相比,减少了2.75亿立方米。

  不计总氮、总磷两项富营养化指标,11座水库水质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黄壁庄水库、洋河水库、龙门水库水质为Ⅲ类。

  衡水湖水质为Ⅲ类,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白洋淀水质下降,75%的水域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地下水:质量总体稳定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15.12米,与去年同期比,平均下降0.48米,地下水蓄存量减少29.31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衡水56.61米,沧州58.42米,邢台中东部平原52.81米。与上年同期比较,衡水、沧州、邢台中东部平原分别下降0.76米、0.57米、1.17米。

  山区、山前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较好,中部平原次之,滨海平原水质较差,深层地下水水质多优于浅层地下水。与2005年相比,地下水质量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唐山岩溶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有增加趋势。

  与上年相比,平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变化为:浅层水永年东杨庄、邢台宁柏隆等漏斗面积扩大;唐山市区、肥乡天台山-曲周东大由、馆陶寿山寺等漏斗面积缩小;其他相对稳定。

  深层水沧州漏斗、任丘漏斗和邢台新漏斗面积扩大;邯郸东部平原漏斗、青县漏斗、黄骅漏斗面积缩小;其他相对稳定。其中,沧州漏斗面积扩大最多,增加了1025平方公里,黄骅漏斗面积缩小最多,减少了873.2平方公里。

  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多为继续加大,其中邯郸东部平原深层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幅度最大,达4.8米。沧州漏斗中心水位回升幅度最大,达9.59米。大城、肥乡天台山-曲周东大由漏斗中心水位回升幅度超过3米。其他漏斗中心水位升降幅度均在3米以内。漏斗中心水位最大埋深为衡水漏斗,达98.32米。

  ■海洋环境:污染面积有所扩大

  2006年,我省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状态。大部分海域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与2005年度比较,污染面积有所扩大。

  全省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59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了423平方公里。

  秦皇岛市开展了海滨浴场水质监测,共监测9个海滨浴场。海滨浴场水质良好,全部达标。

  2006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4次,其中,10月27日-11月6日,黄骅港、歧口到天津临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在该海域10月底发生赤潮实属罕见。

  ■城市二级天:平均299天

  2006年,我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4.55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32.5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18.24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99.19万吨);烟尘排放量为72.32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5.3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64.58万吨。

  2006年我省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为299天,比2005年增加4天。综合污染指数较2005年降低了5.5%。秦皇岛、廊坊两个城市达到了国家二类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1个设区市可吸入颗粒物的年日均值为0.105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上升了6.1%。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廊坊四个城市的年日均值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城市的年日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二氧化硫的年日均值为0.069毫克/立方米,比去年降低了13.8%。石家庄、秦皇岛、沧州、廊坊、衡水五个城市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唐山、邯郸、保定、承德四市年日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张家口、邢台两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二氧化氮的年日均值为0.032毫克/立方米,全部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60,比上年降低了5.5%。

  ■声环境:保定等7城市达国家1类标准

  影响城市区域环境的噪声源主要分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其他噪声五类。影响面广的噪声源是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染强度大的噪声源是交通噪声。

  ◎区域环境噪声

  11个设区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51.8-56.6dB(A)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是54.2dB(A),与去年相比增加了0.2dB(A)。

  ◎道路交通噪声

  全省11个设区市共监测道路长度为907.7公里,其中169.9公里的路段等效声级超过70dB(A),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18.7%,与上年相比下降1.9个百分点。

  全省11个设区市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65.7-70.5dB(A)之间,除沧州外,其他城市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6成

  我省全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14229.2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41.9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为61.68%,比上年增加了11.08个百分点。

  ■电磁辐射:污染源数量增长较快

  全省辐射环境常规监测表明,全省陆地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及室内氡浓度一年的平均变化值均为正常本底水平;土壤放射性核素和空气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监测表明,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中电磁辐射污染源数量增长较快,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满足国家相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规定。

  ■农业环境:部分地方污染问题突出

  2006年末实有耕地总资源6315343公顷,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33.6%(去年为35.3%),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低于全国人均平均水平。

  全省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

  由于水资源匮乏,农用水资源严重短缺,造成部分地区农民使用污水灌溉农田,全省污水灌溉面积为65380.37公顷,废耕面积92公顷。据统计,2006年,农业污染事故56超,污染耕地面积2583公顷,造成农产品质量损失6530.5吨。

  ■森林:全省覆盖率达23.25%

  全省人均有林地面积0.73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人均活立木蓄积1.2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按森林覆盖率高低排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是承德市。在全省五大地貌类型中,冀北山地森林覆盖率最高,为47.65%,其他类型区依次排序为:冀西北山地21.45%,太行山区19.84%,坝上地区12.70%,平原地区(含沿海)10.92%。

  ■气象灾害:损失程度大于2005年

  河北省2006年的主要气候特点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2.4℃,比常年偏高1.0℃,是1971年以来第三个最暖的年份。春、秋、夏季气温偏高,3月、10月分别有31个和27个县(市)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97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秋季全省季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之最高;冬季气温接近常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18毫米,较常年偏少20%。年内除5月份降水偏多外,其他大部分时段降水偏少,特别是秋季,全省季平均降水量是1971年以来同期次低值,仅次于1979年。

  气象灾害呈现出:干旱严重,出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少见的冬春干旱和秋旱,雷电、风雹频发,洪涝较轻等特点。4月11日—12日,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市还出现了近40年来出现最晚的降雪和历史同期罕见的低温过程。全年因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26.5万公顷,绝收23.6万公顷;受灾人口2449.5万人次,死亡47人(雷电、大雾各15人),55人受伤(雷电9人、大雾15人),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6亿元。总体上看,气象灾害损失程度大于2005年,属于中等偏重年份。

  :《公报》资料主要由省环保局、建设厅、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局、气象局、统计局等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