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威胁论”不客观也不公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03:45 新京报

  中国出台首个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马凯指出国际社会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发展权

  本报讯(记者杨华云)全面阐述2010年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4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

  作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该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方案是发展改革委和17个政府部门,集中多领域几十位专家,历时两年研究制定的。

   中国不接受减排量化指标

  针对国际舆论关注的中国是否制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标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不承诺量化减排目标,并不等于中国不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是中国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凯引述胡锦涛主席在前年八国峰会上表明的立场:气候变化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马凯指出,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地排放了温室气体,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也应当承担主要的义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历史累积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当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

   马凯驳“中国环境威胁论”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马凯对“中国环境威胁论”用三组数字予以反驳。

  第一组,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累计排放量的9.33%;1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更少。

  第二组,中国人均排放水平。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经合组织国家的33%.第三组,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从1990年到2004年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但是中国仅仅增长0.38%,说明中国的弹性系数小。

  马凯表示,“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没有人说那些历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弹性系数大的那些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反而说历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弹性系数小的中国构成了主要威胁,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部委声音

  “比较排放水平应客观全面”

  马凯指出中国温室气体部分是发达国家转移排放

  本报讯(记者杨华云)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合理看待,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还要看转移排放。中国的排放量中就包括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

  马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今后某一个时点,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可能会超过美国,但是,在比较不同国家之间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

  马凯说,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排放量;不能只看当前的排放量,而且要看历史的累计排放量;不能只看排放的数量,还要看发展的阶段;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还要看转移排放。中国即使某一年排放总量超过了美国,由于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所以,人均排放量也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生产、出口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国家,要承担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进口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在他们的排放总量的计算中,就没有计算这部分产品的排放量。

  马凯谈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倡议

  中美气候变化共识逐步扩大

  据新华社电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4日说,在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美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也有着许多共识,而且这种共识还在逐步扩大。

  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5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倡议,这个新倡议表明了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态度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比如,新倡议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不应当影响经济的发展,强调技术进步和技术转让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作用等。

  这些都是一些积极的态度。对此,我们表示欢迎。

  马凯指出,但同时我们认为,美国的新倡议应该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在新倡议中,应当体现上述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新倡议的某些具体的内容,也有待与世界各国进一步沟通和磋商。

  马凯表示,“我们和美国之间尽管存在分歧,但是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始了,而且必将继续深入”。

  ■专家观点

  “2050年是参与减排合适时机”

  专家认为中国目前无法参加欧盟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本报讯(记者鲍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接受本报采访认为,目前中国制定节能减排量化指标时机还不成熟,中国难以承诺参加欧盟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潘家华指出,首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不可避免造成大量能耗。而随着消费品的升级,中国对汽车、住房等高能耗产品需求日益增大;其次,城市化速度加快,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每年会有1100万新增城市人口,老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能源;此外,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出口量,而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高能耗工业品,中国能源消耗很多是通过产品出口到国外了。今年前4月中国钢材出口达2000万吨,至少消耗了1600万吨标准煤。

  潘家华认为,中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合适时机应该在2050年前后,届时中国能源密集工业化趋于完成,国家整体进入知识密集型经济阶段,各项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能耗将大大降低,中国将有能力考虑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中国环境威胁论”不客观也不公正

   ■新闻述评

  家家有本气候经

  近些年来,气候变化不仅成为重要的政治话题,更是大国角力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德国力推八国峰会审议减排目标,布什抛出气候变化“长期战略”,还是中国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每个国家在这一问题上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

   欧盟欲当环保先锋

  5月底在德国汉堡举行的第八届亚欧外长会议上,德国积极游说亚洲国家接受欧盟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要求中国就减排量作出承诺。用德国媒体的话说,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努力“讨好”中国同僚杨洁篪,拍摄集体照时,施泰因迈尔多次与杨洁篪握手,有一次“甚至几乎要拥抱他”。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分析指出,欧盟的积极应该出于三方面考虑:政治方面,美国有意在减排问题上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提出中印等发展大国不接受减排方案,美国也不接受,中国若能有所表态,有利于欧盟推行其减排计划;经济方面,欧洲清洁能源技术领先,温室气体买卖市场(简称碳市场)趋于完善,中国参与与否将决定一个庞大的碳市场能否形成;环境方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增加速度都不小,没有这些国家的参与,欧盟的减排计划将事倍功半。

   美国打算另起炉灶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美国强调推动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但排斥所谓的“目标和时间表”,一直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其理由是不能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

  也许是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布什5月31日出人意料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根据布什的计划,美国将邀请全球十几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从今年秋天开始举行一系列会议,并争取在2008年底前共同设立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不过,关于新的排放标准,布什只字未提。

  分析人士认为,布什政府在此时抛出这一计划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一,表明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美国是“带头人”,华盛顿不容许欧洲人主导这一议题;其二,避免美国在八国集团峰会上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以占据“制高点”;其三,布什将于2009年初离任,其意图是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拖到2008年底,然后再把“皮球”踢给继任者。

  中国强调责任有别

  在节能减排问题上,中国并不回避责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在5月底的亚欧外长会议上提出,应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5月29日也在北京表示,当前关键是启动关于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义务的国际谈判,争取谈判在2009年前取得实质性进展。

  “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要求中国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根据中国的情况来承担我们的责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表示。他指出,中国能耗降不下来,西方国家同样负有很大责任,西方耗能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污染。中国工业结构中民营企业占很大比重,而这些民营企业中有一半是外资企业。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认为,技术手段是影响节能减排效果的重要因素,很多发展中国家不是不愿去做,而是缺乏相应技术,“诚心合作就应该在技术上给予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从道义、资金还是技术而言,发达国家都应首先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总不能允许你们(发达)国家每个家庭拥有两辆小汽车,而不让我们的百姓坐公共汽车。”

  本报记者 鲍颖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