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30年:无序的社会回归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09:58 南方人物周刊
恢复高考30年:无序的社会回归理性
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本刊编辑部

  1977年8月6日,北京。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已进行到第3天,邓小平还在听。

  参加会议的33位科学家和学者中,最年轻的武汉大学副教授、52岁的查全性坐不住了——他已经几年没上过课了,他鼓足勇气站起来,向主席力陈已持续7年的“推荐录取”招生方式的四大弊端,建议尽快恢复高考。话头一开,数学家吴文俊、光学家王大珩、化学家汪猷等人纷纷表示赞同,并对恢复高考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阐述。

  倾听,沉思,邓小平随即拍板:高考一定要恢复!两个月后,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终于打开了,570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考场。

  对于他们来说,那一年高考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那次高考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此要逐渐走向诸神归位,意味着无序的社会就要回到常识,回归理性。

  于是有了恢复常识后的这30年——30年间,国家的命运,和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命运,相互勾连、相互叠加,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命运的解读,来体会整个国家划过的轨迹。

  30年来,高考改变个人命运的讲述者,既有查建英、葛兆光、杨迎明、方铁姐弟这样考上大学77级、78级的下乡知青,也有今天迅速在市场中创造了自我价值的80后IT精英戴志康。特殊年代给了77、78级大学生历史性的磨难与后来者再难享受的厚遇,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田间地头走来,走到今天执掌中国命运的位置上;而今天人头攒动的人才集市上,更多的毕业生们正在为2000元的底薪激烈竞争。

  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大学扩招了,学费涨了,但人们对于高考却没有存着更高的期望,倒是骂声渐渐多了。媒体不断呼吁: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而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分配保障的大学生们,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态:一些人愤怒、抱怨、满心失落;一些人却庆幸因此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并坚定地走上自己选定的道路。

  今天的学生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弥漫的今天,我们难以代为作答。但我们又分明感觉到,无数个人的命运累积成国家的命运,而国家的命运又反过来作用于个人,无从逃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