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0年特刊:“北京的高中挺轻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00:03 新京报

  读小说看球赛,北京考生陈婧自称6年中学生活丰富多彩

  

高考30年特刊:“北京的高中挺轻松”

  陈婧

  北京考生,考入

北京工商大学新闻系。

  相比较为了上好大学而频繁转学、辛苦“移民”的甘丹,陈婧在学习上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幸福的。

  首先她家到学校的距离,就能让不少莘莘学子羡慕死,“我小学的学校就在家外面隔一条马路,初中的学校走路10分钟,高中的学校骑车15分钟。”从小在北京丰台区长大的陈婧,直到上了大学才求学到了海淀区。

  和大部分外地准备参加高考的孩子不一样,陈婧6年的中学生活非常丰富。

  全班养花养鱼

  初中时的班主任有着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不是一味强调学习,也很注重孩子性格人格的塑造。陈婧所在的班级,初一的主题是怎样做人,初二的主题是怎样做事。全班养花养鱼,放学后还跑步,一跑就是2000米。初一的时候,他们班在校运动会中排最后,后来跑到了第二名。

  由于陈婧性格内向,老师特意让她当了副班长,为了鼓励她多和人接触,变得开朗一些。

  在轻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下,陈婧成绩一直不错,中考压线上了十中,是丰台区的区重点。这个意料之中的成绩,还让一直照顾自己长大的奶奶激动得哭了一场。

  陈婧自己喜欢看课外书,中学6年里没少看书。尤其是郑渊洁,到今天仍然喜欢得不得了。高中的时候就拿到学校看,同学们也喜欢跟着一起看,还有很多名著她也都是那个时候读完了。

  比起很多其他地区考生的辛苦学习,陈婧不光可以看课外书,还可以经常看电视,即使在学校里也是如此。

  高中班级里有电视,到了课间和中午,大家都会打开电视,那时的天线不好用,同学们就扶着天线看。高三的时候,赶上女足

世界杯,学校还主动放给学生们看,那场比赛
中国队
输了,班上有个特别喜欢体育的小姑娘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文科卷像知识竞赛

  到了高中,陈婧学习很偏科,英语和数学都不喜欢,就不怎么学,语文则使劲学。她是2002年参加的高考,那是北京市改成3+X高考的第一年。文科的X是一个大综合,包括历史、政治和地理。因为是第一年,连可以参考的过往试卷都没有,那3科上课的时候,还都是做以前单科的模拟试卷。陈婧回忆起当年那张文综试卷时说,就像电视里的知识竞赛的题目,出的题那叫一个天南海北。

  那个时候北京很流行志愿测试,陈婧做的测试有两个,先是八中用来选特长班学生的脑电图分析,是在脑袋上贴好多测脑活动的东西,可能是脑电波之类的东西,连着仪器和电脑,然后按照指示做一些题,数学的,背诗的,以此来分析大脑不同领域的活动情况。

  测试出来的结果,陈婧的确偏文科。花费是250块,陈婧说当时有家长不信,就自己测,测的时候什么都不想,结果测完了,工作人员说:“你什么都没想。”另一个测试就是纯答题,最后按照专业进行排列,测出来陈婧适合教育学。

  最后陈婧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山东大学,考了465分,当年北京的文科一批线是460,陈婧没被山东大学录取,直接落到了二批第一志愿北京工商大学。那年上北工商新闻系的北京考生都上了一本线,但是比起外地考生他们或许应该道声幸运。因为很多外地考生都是仅以一两分之差,被清华北大退档来到的这所学校。

  

高考30年特刊:“北京的高中挺轻松”

  其实,如果没有统一的高考制度,像有些论者所说的实行各校单独招生,区域不公的问题照样存在,而且高校自主权加大,反而可能加大区域录取不平衡,区域不公问题更容易被掩盖起来。我们应该明白,古今900余年来关于这一两难问题的讨论观点如出一辙,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和完美的解决之道,只能在兼顾两端的情况下求得相对的平衡,渐进地加以解决。

  □点评人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