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30年特刊:高考是“城市通行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00:23 新京报
对于农村孩子秋风来说,高考是他脱离农村的惟一途径
秋风 本名姚中秋,1984年从陕西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供职于媒体。 父亲把高考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高考是脱离农村的惟一出路。 秋风所在的那个村子,就他一个人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他记得,高考恢复之前有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情况,那绝对是一个不平等的时代,所谓的工农兵学员全部都是乡村干部的子弟。 秋风是1973年上的小学,1978年上的初中,这时已经恢复高考了。 秋风的父亲在“文革”前参加过高考,但没有被录取,后来他就把希望寄托在秋风身上,对他有很多鼓励。受此影响,秋风在初中、高中学习一直都很认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实际上是考试比较好)。“就我的学习来说,并非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有兴趣的因素在里面。”秋风的高中是在陕西蒲城县杨虎城中学上的。他们那个年级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农村来的,编班的时候,有两个班的学生全部来自城镇、城郊,属于普通班。他所在的属于重点班。来自城镇、城郊普通班的学生,大部分在预考的时候就被筛选掉了。到最后,他们班四十多个参加高考的同学中,城镇学生只有几个,家庭都是“吃皇粮”的。“在我的印象中,城镇的学生很少有认真、刻苦学习的,这可能是他们有退路的缘故。”秋风他们准备高考的过程完全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疯狂的复习,疯狂的做题。 农村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比城市考生高几十分 1984年,秋风参加高考。临近高考的时候,学校为了激励大家,增加大家高考的保险系数,让他这个不积极的学生入了团。有趣的是,他连申请书都没有写,就成了团员。“还有一个现象是,有很多高考成绩非常好的农村学生,上的都是非常烂的大学,这就是老师误导的结果。老师为了保险起见,故意压低一档,让学生报那些比较差的学校。”当时,他们班里面有好多孩子在老师的这种导向下,都报考了较差的大学。 秋风回忆:“我当时很想报考北大,但是,老师劝我报考人大,因为人大的录取分数要低一点。从后来的分数来看,我上北大大概也没问题。考上人大以后我知道了,和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相比,我们的录取分数线要高好几十分。”
秤 者,公平之具。 高考欲以固定之器于芸芸众生中取舍。 固定变化之间,命运改变甚巨。 在“文革”前十七年的教育制度中,虽然农民和市民在表面的高考制度前享有同等权利,但事实上,农民和市民的不平等非常明显,中国的农民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和市民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基本没有公平可言。对农民来说,高考从来都是以改变身份为第一追求目标。高考制度的恢复,至少在初期,其实并没有更多考虑农民的利益,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城里人。恢复高考制度,无疑迈出了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这一制度恢复初期的历史事实还需要进一步清理。 □点评人谢泳(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