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金像奖前主席吴思远:港片十年低谷与回归无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01:21 新京报
金像奖前主席吴思远谈香港电影人10年变化,从犹豫、支持到合作
吴思远 身份:香港资深电影人,导演及监制,香港电影金像奖第15届至20届主席。 出生日期:1944年 对话理由:除金像奖前主席之外,吴思远还是香港电影导演公会终身荣誉会长、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等。在这些位置上,吴思远为促进两地电影人合作及很多关键决策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吴思远于199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勋章,且于2001年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 港片十年4阶段 ●1997年迷茫期 代表作:《甜蜜蜜》、《半生缘》 经典台词:黎小军同志,你来香港不是为了我,我来香港也不是为了你。 ———《甜蜜蜜》 点评:一批电影人因不了解,存在怀疑态度,对内地电影审查制度也有一定担心,不少人移民去了加拿大。但也有不少电影人选择了留守,例如刘德华、吴思远等。 ●98年—03年试探期 代表作:《花样年华》、《卧虎藏龙》 经典台词: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走。 ———《花样年华》 点评:受香港金融风暴和非典影响,香港电影也受到极大冲击。一些电影人尝试到内地取景。但这一阶段,两地在人员合作、投资等方面,合作还是相当有限。 ●03年—05年恋爱期 代表作:《无间道》、《大块头有大智慧》 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无间道》 点评:CEPA协议的签署后,一系列限制措施放开。合拍片大行其道。 内地导演冯小刚、张艺谋的武术指导、造型师中也出现了香港人。 ●05年—07年携手期 代表作:《功夫》、《黑社会》 经典台词:别以为长得帅我就不打你。———《功夫》 点评:两地合作进入日趋成熟阶段。合拍片的票房令许多纯港片惊叹。不少内地女演员成为女主角,如徐静蕾在《伤城》中的出演。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吴思远说,在回归前后许多人感到没有方向,他率团进京沟通。得到的答案是,包括三级片都可以继续拍,一切维持原状。CFP供图 吴思远有香港电影教父之称。这个称号不仅是指他作为电影人,有杰出贡献;另一层面上,是指在人心浮动时,他是一颗“定心丸”。 1997年,当许多人选择移民时,吴思远率团来京,与相关方面沟通,稳定了大局;在香港电影陷入漫长低谷时,他投巨资在内地开设华星电影城,成为“吃螃蟹者”;当香港金像奖现任主席文隽提出辞职时,又是他挽留住了文隽。 作为香港电影导演公会终身荣誉会长、金像奖前主席,63岁的吴思远见证了从香港电影人十年的变化。5月底,在回归10周年前夕,吴思远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壹 “三级片可以继续拍” 刚开始许多电影人感觉失去了方向,后来我组团来了北京,得到的答案是一切维持原状 新京报: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香港电影人对回归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吴思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电影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这个时候面对回归,其实不仅是电影人,全港人对前途都抱有一种怀疑态度,人心惶惶,对未来感到困惑甚至恐惧。对于电影人来说很多人都会担心是否会受到内地电影审查制度的诸多限制,感觉失去了方向,于是很多人都移民去了加拿大。 新京报:你当时作为香港电影导演公会会长等诸多权威机构的负责人,针对电影人的这些心态做了哪些工作? 吴思远:内地和香港对于回归做了很多宣传,但是仅靠口号是无法让港人真正体会一国两制的意义,在很多切实具体的问题上都需要有一个答案。当时我组织了香港电影代表团来到北京,与相关领导就很多具体层面进行了讨论。 比如问到审查制度的问题时,有人提出能否继续拍三级片,结果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一切维持原状,不但三级片可以拍,四级片也可以拍。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于香港给予的支持。 经过这次沟通,港人感到很安心,并开始有了信心。 贰 “董建华接受了我的建议” CEPA协议刚开始不包括电影工业,我与董建华特首几次会面争取,于是电影也被纳入其中 新京报:能否具体谈谈回归后对香港电影在政策上给予了哪些支持? 吴思远:香港经历金融风暴之后,经济发展处于低潮。当时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是帮助香港经济复苏、实现两地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最初该协议是不包含电影工业的,因为电影不属于纯粹的商业产品。为此我同董建华特首几次会面争取,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在CEPA正式宣布实施的时候,把电影也纳入其中了。这个消息让香港电影界人士感到振奋。由此香港电影可以与国产电影享受同等的待遇,原来很严格的1:1合拍片比例开始放宽,允许有香港和内地两个电影版本,纯港产电影不再作为进口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即不再占进口片配额),可以到内地投资、拍摄,港资可以成立公司、可在内地建电影院等等。这些措施都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电影的支持,在香港电影最困难的时候打了一针强心剂。 叁 “内地才是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 十年低谷完全是因为自身;《功夫》、《伤城》等影片为挽救香港电影起到非常积极作用 新京报:但是回归的十年也是香港电影进入低谷的十年,对此你怎么看? 吴思远:香港电影进入低谷与回归没有关系,问题完全是出于自身。首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发展得太快,每年几百部的产量除了精品之外,不乏很多跟风的粗制滥造之作,创新的作品也越来越少,风格、题材都没有突破,留下了很多隐患。其次,当时香港电影的繁荣主要是由于海外市场的繁荣,但是近年来由于日韩、东南亚一带自身电影的崛起,再加上香港电影最大的市场———台湾电影市场的没落,使得港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危机,开始走下坡路是必然。虽然近几年香港电影的年产量仅有几十部,不过我个人认为减产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香港电影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样才会再次回升。 新京报:回归后两地电影人的合作日趋密切,这种合作对于彼此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吴思远:我是香港比较早与内地合拍电影的电影人之一,那时还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开拓的态度,没有想得太多。众所周知,功夫武侠片是香港电影最大的市场,但是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都会由于拍摄场景的不足而大打折扣。九十年代初一部《新龙门客栈》风靡一时,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片中的大漠场景。还有同期的《黄飞鸿》系列,很多场景都会让观众找到武侠的感觉。 这些影片都是与内地合拍、并在内地取景,为未来的两地合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是那时的合作主要的主创人员都还是香港人,内地实际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并不多。 回归之后,香港电影人已经逐渐意识到内地市场才是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而且内地电影近年的迅速发展,两地电影人的合作已经越来越频繁。这种合作一方面是香港电影把较为成熟的工业化拍摄模式带入内地,另一方面内地的资源和人力也为合拍片带来了新的生机。 此外,香港电影的市场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内地电影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电影市场,近年来很多卖座的华语片如《功夫》、《霍元甲》、《伤城》、《门徒》等等影片都是两地电影人智慧的结晶,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影片在内地的票房远远高于香港本土,在东南亚一带的海外销售成绩也很不错,为挽救香港电影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肆 “没有分级制合拍片”受限 目前分级制度还没有实行,很多题材在拍摄和发行时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新京报: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电影界将会举办哪些活动? 吴思远:我现在知道的在全国将有六百多个活动。就香港来说,将会于六月中旬举办四大活动:一是两地电影人的盛大晚宴,很多出席的导演、演员都会表演节目,就像一家人在一起过节一样;二是关于十年来两地合拍片成就的研讨会;三是十年来两地合拍作品的展览会;四是将举办以纪念香港回归的电影《老港正传》的首映礼。这些都将是两地电影工作者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聚会。 新京报:你认为目前在合拍片的发展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吴思远: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分级制度还没有实行,很多题材在拍摄和发行时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直接影响到电影市场,阻碍了电影的发展。 新京报:港片目前被指处于断层期,在导演和演员上都缺乏接班人,投资电影的公司也逐渐减少,你认为这种状况在未来发展时会有什么样的改观? 吴思远:香港刚刚成立了电影发展局,每年拨出3个亿用于发展香港电影,其中2个亿用来投资,而剩下的1个亿就用于对新人的培训和相关的宣传,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支持香港电影的决心。 我认为从今年下半年起,香港电影会进入回升的阶段,到今年年底产量会增至八九十部,在各方面都会有所起色。 此外,在针对电影市场目前在内地最大的“天敌”———盗版的问题上,香港电影人做出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近期甚至成功起诉了网络盗版下载的案例,在版权的保护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回归十年里香港成立了电影工作者总会,我担任了会长一职。总会下面包含九个协会,基本涵盖了电影界的各个环节。令人欣慰的是,香港电影人在大是大非上能够做到齐心协力,都愿意为之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回顾十年,香港电影人从怀疑、犹豫到信任、支持,我有幸从头到尾参与其中,看到了其中的变化,也看到了未来的契机。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终结,也就意味着是一个新的起点。 ■记者手记 香港电影向北看 10年,香港电影交出的一份成绩单,令人心痛。 记者查看香港电影资料库数据发现,每年在香港上映的港产片数量(包含合拍片),1997年是186部,2006年是52部,成逐年递减趋势;票房数字从几十亿元骤降至三四亿元。一度,香港圈内甚至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这年头,谁再投资电影,绝对是够有胆,但无脑。 而这十年,恰好是香港回归的十年。 香港电影持续10年的低谷,恰好是回归的10年?10年穷途与回归有关系吗?对此疑问,香港电影界权威人士吴思远等向记者表示:这是香港电影发展自身的问题,不但与回归并无关系,内地甚至为挽救香港电影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港片衰落的端倪就已开始显现。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港片辉煌之后“复制品”太多,创作上缺乏开拓和创新。举例来说,刘德华就曾笑称在自己拍摄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有六七十部演的都是同一个角色。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近年日韩本土电影的迅速崛起,以及台湾市场的缺失,使得港片市场损失巨大。 幸好,CEPA协议的签署,让香港电影看到了一线生机。 2003年6月,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签署了CEPA协议。 根据CEPA的政策规定: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可获国产片待遇;港产片不再作为进口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即不再占进口片配额);合拍片、港产片粤语版可在广东地区发行、上映;港资可在内地建电影院等。 而到2004年,香港电影到内地取景、拍摄等一些列政策进一步放宽,一阵北上合拍热潮骤然兴起。南国的水乡,北国的大漠,都摄入了镜头。 合拍片一路攻城略地,呼啸而来。到2006年,华语电影票房前十名当中的前四名都是合拍片,即《霍元甲》、《宝贝计划》、《墨攻》和《满城尽带黄金甲》。 许多在香港的著名电影人也纷纷“北上”,图谋新的空间。其中刘德华、成龙、刘伟强是杰出代表。难怪,有香港电影教父之称的吴思远提出:“香港电影必须向北看。” 虽然,目前,香港电影仍处于低谷,但有潮落就有潮起。去年,香港成立了电影发展局,结束了自港英时期起就没有任何电影政策的局面。吴思远认为,香港电影的“青黄不接”,将会逐渐改观。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孙琳琳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