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2002-2007我们这5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0:12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2002-2007我们这5年
2002年6月6日创刊号

国际先驱导报:2002-2007我们这5年
2005年6月3日第一次改版

国际先驱导报:2002-2007我们这5年
2007年元月第二次改版

国际先驱导报:2002-2007我们这5年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号外

   这是夏日里普通的一天,这是我们第269次和你见面。美国弗吉尼亚的校园枪声已经消逝,伊拉克战争的烽火依然蔓延,巴勒斯坦人为了保护家园仍在前赴后继地发出“人弹”,“世界警察”插手他国内政的调门也并未缩减。

  在这个战争和灾难频仍、冲突与发展并举的世界上,中国股市前所未有地引得全球侧目,北京奥运也正迈着稳健的脚步向世界招手。

  这是一份报纸的5年,也是一群人梦想的5年,更是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5年。

  “五步之内,必有芳华”。当人们在为“三十而立”还是“三十八而立”争执不休的时候,我们知道,对于一份报纸来说,5岁,应该是进入成熟期的时候了。所以此刻,我们更愿意乐观地回首,回首我们或许并不铿锵但却绝对实实在在的脚步,回首我们带着和平梦想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呐喊。

  我们乐观地回首,我们现实地记录,我们欣慰地前瞻,我们在以中国的角度看世界的同时,又反过来以世界的视角看中国。而后,当你今天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又已整装待发,怀揣着梦想踏上了新的征程。

  【成长·改变】

  我们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让读者更满意。

  在“入世”后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中国读者对国际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的2002年,依托新华社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参考消息》雄厚的采编实力,《国际先驱导报》在6月6日如新生儿一般呱呱坠地。彼时,或许谁也不会料到,她会长成今天这般模样:历经数次改扩版、报型由大到小、版面由少变多、出版周期从周一刊到周二刊。一周两期,紧随中国崛起和社会发展的脚步;16个版面,囊括世界政经大势,深刻解读国际风云变幻。

  我们认真地测量读者与新闻的适度距离,以保证在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既不迷失,又不至过分疏离。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改变,最终也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为实现创刊之初“超越狭隘,才能博大;超越肤浅,才能洞察”的目标,这5年,我们一直不断地创新求变。

  【独家·迅捷】

  那一刻,我们离战争最近。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对于创刊仅9个月的《国际先驱导报》来说,确然是一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遭遇战。

  《国际先驱导报》迅速“应战”,临时转变周报机制,3月20日当天,我们率先推出16版的伊拉克战争特刊,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市场上第一份全面推出战争特刊的报纸。编辑部组成的10人小组历经10个昼夜的辛勤劳作,吹响了平面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快速反应、科学策划的号角。从3月20日至4月11日,连续出版10期战争特刊,发稿近60万字,成为国内第一家连续以日报形式出版战争特刊的国际新闻类报纸。

  第一时间上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战争特刊,不仅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更得到了同行的赞誉。当年《新周刊》评出的“伊拉克战争媒体大战不完全排行榜”上,《国际先驱导报》荣获“中国纸媒最佳报道奖”,同列的国内其他媒体有:中央电视台(电视媒体最快进步奖)和新浪网(最佳网络报道奖)。

  【权威·政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世界依然是政治家主宰的世界,他们的言行,往往会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创刊伊始,我们就致力于与世界领导者近距离接触,这不仅是维系本报权威性的一个支撑点,更可由此更真切地洞察国际风云之端倪。

  所以,当2003年10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为《国际先驱导报》撰写的《不同的国家共同的任务》一文发表后,迅速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作为一国总统,能够给中国国内的报纸专门撰写文章,这在中国新闻史上也并不多见。而普京却在2003至2005年两次选择《国际先驱导报》发表文章的举动,更是少之又少。

  此外,阿拉法特、加利、戈尔巴乔夫、久加诺夫、谢瓦尔德那泽、世界500强企业巨头……重量级的人物纷纷“登陆”本报,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

  【深度·热点】

  当他们不在的时候,我们会独家赶到新闻现场;在他们蜂拥而至的地方,我们则开始着力挖掘热点背后的动向。

  在独家报道已经成为传媒界“奢侈品”的今天,追寻热点新闻的深度,权威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同时表达自己鲜明的立场,成为我们设立的又一标杆。

  2003年,来自网络的中国民间力量开始大规模萌芽。当年,围绕“京沪高速铁路”兴建引发的百万网民签名反对引进日本新干线技术事件发生后,《国际先驱导报》敏锐地把握住了新闻热点,并率先提出“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将2003年视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之年。香港时事评论员杨锦麟先生在随后的一篇文字中高度肯定了这种定位,还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2005年的日本企业赞助歪曲历史教科书系列调查、2006年的日本人新疆非法测绘调查等报道,体现了我们不断追求新闻真实的努力。

  【主流·影响】

  “《国际先驱导报》一篇文章,台湾股市暴跌9000亿!”

  2004年6月,台湾岛内媒体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当时刚刚满两岁的《国际先驱导报》。6月4日,时任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经济研究室研究员的王建民在本报发表《台湾抗不住大陆经济制裁》的纯粹理性分析文章,竟引来台湾政商界的剧烈恐慌,台北股市因此大跌204点,跌幅达3.4%。

  在“绿色台商”人人喊打之际,本报约请专家撰稿发表独立意见和观点,本是媒体正常的工作范畴,却在台湾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让人看到了台湾经济的脆弱。台湾有报章揶揄,台湾才宣布斥资6000多亿新台币添购军备,却不及大陆报纸的一篇文章,不费一兵一卒,即“攻陷”台股。

  【客观·理性】

  在信息时代的汪洋大海中,当民族主义成为时髦的外衣被人纷纷披在肩上的时候,我们再一次选择了客观和理性。一分为二看世界,成为2007年本报报道的鲜明特色,而新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中国人误读的世界》,及随后的《中国人为何误读世界》等一系列报道推出后,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无数的读者、网友、媒体和专家参与讨论。探讨中国人的世界观,成为2007年元月中国媒体上最热门的一个话题。

  “从反思外国为何误读中国,深入到反省自己,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义桅如是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宏则认为本报的这一特别报道“确实为一桩伟大事业——造就在世界事务和对外关系领域开明、先进和优秀的中国公众舆论——做出了很可贵的贡献”。

  【先驱·责任】

  当同行们几乎都在以“回访”的形式策划一年一度的年终特刊时,我们选择了前瞻。

  从2003年年底开始,特别策划《中国策》应运而生。突破原有国内国际新闻的分野,以大国际概念关注国际新闻,让中国人成为全球人,让新闻摆脱地域分割,让思想跨越不同领域和行业,评估新一年的中国政治、经济、民生、文化走势,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以建设性的态度观察中国和世界,而不做单一的信息二传手,这不仅体现了《国际先驱导报》“先驱引导”的特色,更是一份媒体对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应尽的自我责任。如今,这份已持续4年、集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并结合本报驻全球采编力量之大成的年度策划,已经成为《国际先驱导报》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过去的五年,读者们的关注和支持,鞭策着我们不断探索。

  未来的岁月,身为媒体人的责任感,将驱动我们继续前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