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0年特刊]1977:高考恢复时间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1:27 新京报
[高考30年特刊]1977:高考恢复时间开始
  1977年8月4日早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8月4日

  人民大会堂

  1977年8月4日,一身军装,神采奕奕的邓小平出现在人民大会堂,这是他恢复工作后的第18天。

  这一年最重要的会议之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不久前,确定在这里召开。恢复高考的序幕,随着小平的讲话,拉开了。

  30年后,清华大学教授潘际銮说起当时的场景来,记忆犹新:“由于邓小平耳朵不好,邓楠坐在他旁边,有人发言完以后,邓楠就凑在他耳旁,告诉发言要点,有时递给他一支烟。”小平说,自己向中央建议,科技、教育已经荒芜一片,要先管科技和教育,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你们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尽管提出来。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左的思潮还很盛行,33个代表面面相觑,没有人发言。

  经过再三动员,大家推年纪最大的人发言。当时最年轻的参会代表温元凯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杨石先教授,他一开口就检讨自己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一定要好好改造,下工厂,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自己比较年轻,也比较活跃,就观察邓小平的反应,发现他老皱眉头。听完他的检讨以后,邓小平要大家畅所欲言。

  12天之前,也就是1977年7月23日,邓小平恢复工作刚刚六天,他在同中共长沙工学院临时委员会正副书记张文峰、高勇谈话时指出,教育要两条腿走路,要有重点。大学要从工农兵中招生,重点学校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不仅如此,他还准备立即着手推进这项工作。29日,邓小平在听取方毅(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领导)、刘西尧(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教育部部长)等汇报教育工作的时候,指示最近准备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

  8月4日

  30位与会代表

  邓小平29日的指示下达之后,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很快被提上了日程。

  被任命为教育部党组成员、高等教育司司长不到三个月的刘道玉参与了具体的筹备。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从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大学,各挑选15名参加会议。很快,刘道玉确定了这30个人的名单。

  参加会议的人员中,科学院系统的科学家有钱三强、张文裕、王大珩、邹承鲁等;教育系统确定的人员有周培源、张光斗、杨石先、苏步青、唐敖庆、沈克琦、温元凯等。其中,年龄最大的是

南开大学的杨石先和农科院院长金善保,他们同为82岁,年龄最小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温元凯,年仅31岁。此外,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中共中央委员方毅,科学院负责人李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副部长雍文涛等。科学院的吴明瑜和教育部的刘道玉,分别代表科学院和教育部组成了会议的秘书组,负责会议的记录、简报和会议代表的生活问题。

  8月初,北京饭店迎来了参会代表。4日,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除了北大代表周培源在黄山参加另外一个会议未能到场之外,其余的人都到齐了。

  

北京大学前副校长沈克琦记得,会议一开始,大家首先讲的是“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是1971年7月在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里提出来的。这“两个估计”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知识分子身上。

  邓小平接着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做出的贡献大一些。假定他们不是贡献大一些,我们这么多年的成绩哪里来?他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8月6日

  小平决定恢复高考

  8月6日,在清华大学代表何东昌说到工农兵上大学存在的问题后,来自武汉大学的教师查全性做了一个系统的发言,对现行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招生方法提出了异议。

  查全性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据了招生名额。其次是败坏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而且越演越烈。

  接着,查全性提出建议,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查全性的发言结束后,吴文俊、汪猷等人都发言表示支持。

  听到大家的发言后,邓小平就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的招生工作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刘西尧说,刚刚在山西召开过工作会议,已经做了决定,还是按照过去的方法办。不过,这个文件刚送到国务院,国务院还没有批,如果要改的话,还有可能。邓小平说恐怕还是应该改。刘西尧就说,要改的话,今年的招生工作恐怕要推迟。因为按照惯例,9月份学生就要入学。大家就七嘴八舌,说即使推迟也必须改,邓小平就决定当年改。

  温元凯回忆,“听到邓小平这个决定后大家都很兴奋,全体代表起立鼓掌了好几分钟,连在人民大会堂工作的女孩子也情不自禁地一起鼓掌。”

  45天

  招生会议迟迟不决

  根据邓小平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1977年8月13日开始,教育部重新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准备重新部署、安排当年的招生工作。《人民日报》的记者穆扬被派到北京饭店驻会采访。穆扬记得,“我本来以为这次会议会很快结束,不料一开就是45天。”

  虽然邓小平在8月8日对1977年的招生制度有新的指示,但是穆扬看到,教育部召开这次会议时,与会代表意见仍然分歧很大。一部分现在刚解放,原来就是教育系统的代表希望尽快推翻“两个估计”,按照邓小平的指示来办,恢复高考。但是他们刚刚复出,不太敢讲话。而各省招生代表团团长有很多是军宣队、工宣队的人,他们掌握着实权,在这次会议中仍然坚持,今年的招生应当继续按照过去的十六字招生办法办,还有一部分人态度模糊。

  “每天一开会,大家就争论不休。教育部领导没有摆脱‘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的影响,见到这种情况,不敢越雷池一步,迟迟没有表态。”穆扬说。

  从8月13日开始到9月初,招生会议陷入胶着状态,没有任何进展。一首打油诗很快流传开来:“招生会议两度开,众说纷纭难编排,虽说东风强有力,玉(育)门紧闭吹不开。”由于旅游旺季来临,代表们不得不从北京饭店移师前门饭店,接着又移师友谊宾馆,继续开会。

  由于穆扬参加过1971年的“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深知“两个估计”出笼的背景和过程,也就更能体会到推翻“两个估计”对于恢复高考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此,他分别找到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副部长李琦和雍文涛,说:“照这个样子,会议开不下去,我想把这次会议的分歧写一份内参向上级反映。”刘西尧和李琦不置可否。只有雍文涛对他表示支持:“你可以写。”

  9月3日下午,穆扬邀请了六位参加过1971年的“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的人座谈。

  整整半天的座谈会结束以后,穆扬连夜赶写了《全教会“纪要”是怎样产生的?》这份材料,又对原稿逐字逐句进行推敲,三天后,他把稿子修改、誊写清楚了,请另外一位记者帮忙看了看,然后把稿子送给报社值班编辑黄植。

  12月

  570万考生进考场

  9月15日,编辑部把穆扬写的材料以内参《情报汇编(特刊)》(第六二八期)报送中央。邓小平看过以后,在9月19日上午和方毅同刘西尧、雍文涛、李琦等谈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他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招生的条件,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邓小平还指示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他再一次重申:“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思想一致。赞成中央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对于教育部送审稿上关于招收新生的文件,邓小平认为“太繁琐”,说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邓小平说,总之,教育部要思想解放,争取主动。过去讲错了的,再讲一下,改过来。拨乱反正,语言要明确,含糊其词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办事要快,不要拖。

  9月20日上午,参加会议的代表到教育部礼堂听传达,会前人们只听说“昨天中央找教育部领导谈过话”,详情就不得而知了。这天天气阴冷,还下了小雨。“最近《人民日报》记者找了六位参加过1971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同志座谈,写了一份材料……”穆扬一听,因为不知道结果如何,心提到了嗓子眼。

  直到传达过了好一阵才平静下来,接着又从平静转向激动,跳得快而有力。

  其他参会者的表情也从茫然转为舒展眉头,露出了笑容。由此,“两个估计”终于被推翻了。

  穆扬写的那一篇《情况汇编(特刊)》作为有关材料下发给与会代表,于是,这份内参也传遍了全国。经过几天热烈讨论后,会议终于在9月25日结束了。

  经由邓小平一系列的政治运作和推动,恢复高考的工作终于水到渠成。10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就今年高等学校招生问题,教育部负责人答记者问》的报道,正式宣布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12月,570万从18岁到三十多岁年龄不等的青年参加了高考,许多人的命运,在这个历史的拐点,改变了。

  关键推手

  ①刘道玉: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科教座谈会筹备者之一。

  ②查全性:武汉大学教授,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上建议恢复高考制度关键性发言者,其发言直接触发邓小平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

  ③穆扬:《人民日报》记者,以一篇内参,加速高考恢复进程。

  ④沈克琦: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⑤潘际銮:清华大学教授,1977年科教座谈会参会者之一。

  ⑥温元凯: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最年轻的参会者,提出“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新“十六字”方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