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现状拷问公平 录取潜规则值得深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2:16 新京报
恢复高考30周年调查 剑者,利器也。高考如剑,择玉剔瑕。因其双刃,披靡处,泥沙俱现。欲擎公平之剑,须决策者行庖丁之技,亦须集民众之智。 高考现状拷问公平 招生指标 法大改革受冷落 现状: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宣布,该校将按照各省份人口总数投放高考招生指标;当年,该校高招指标改革迈出了第一步。4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在校园网公布该校2007年分省招生计划,按照各省份人口总数投放招生指标的做法得到延续。 质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表示,这种改变令人钦佩,但也看到其他高校没有什么响应,这说明习惯阻力非常大。这不是一个大学或者省份的问题,如果没有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调配的话,指望政法大学的举措起到牵动作用,恐怕是做不到的。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许章润称,这种改革会侵犯一些既得利益,比如大学所在城市的利益。有省份硬性要求位于本省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投放相当比例指标。 教育部要求大学保持一定的就业率,给高校造成强大压力招本地考生,因为他们不存在户口问题,就业相对轻松,这样就压缩了在外省尤其是相对贫困的人口大省的招生指标,对教育公平造成严重冲击。 自主招生 警惕致腐败温床 现状:2007年,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发展到53所。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各拿出300个名额,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采取面试为主的方式录取学生,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受5%自主招生权的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限制。 质疑:徐友渔表示,大学自主招生应是我们的最终方向,但他反对立即实现自主招生。最大的问题在于腐败问题。给予大学足够的招生自主权,会不会搞成不可收拾的全面腐败?徐友渔觉得可能性很大。“文革”中我们也实行过群众推荐、本人报名、领导批准的方式,效果怎样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这种学校说了算的自主招生,让大家对公平问题很不放心,同时,不同学校各行其事的测试、面试,明显在加重学生的负担,而非真正导向“素质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的疑问就是,高校能不能有足够的公信力来实施自主招生。《2006中国教育蓝皮书》指出,中国高校的社会声誉与公信力持续下降,高校的这种状态,也就制约了高校自主招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西方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调节社会关系的最根本亦最有效的手段,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国力常盛不衰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现在已经到了下大决心解决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的时候了。重要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政治的视角和政治意志的介入,否则,很难解决。 □点评人王一兵(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及远程教育计划专家,原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剑 者,利器也。高考如剑,择玉剔瑕。因其双刃,披靡处,泥沙俱现。欲擎公平之剑,须决策者行庖丁之技,亦须集民众之智。 分数差异 考生状告教育部 现状:2001年8月,青岛市三名高考考生认为,国家教育部以制定招生计划的形式,造成全国分数线差异,从而使全国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侵犯了考生平等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决定状告教育部。该案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宪法诉讼”,并再次引发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质疑: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许章润表示,高考录取分数的差别,侵蚀或消解了高考作为当代中国最富平等性体制安排的信誉,进而对于高考作为调节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对于作为一个社会赖以存活的基本价值的公民机会均等,已然形成了冲击。三考生起 诉教育部案,揭示了民间对于这种不平等感受,已经强烈到了何种程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称,以前全国统一命题可以看出各地录取分数的高低;但是,现在统一时间分省命题的高考,进一步将以前全国一张卷时,地区间由于招生指标分配不合理而出现的巨大录取分数线差异,悄悄地掩盖。 不限年龄 教育资源被占用 现状:2001年4月,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被认为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大举措,充分展示了中国高考人性化的一面。 质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表示,年龄和婚否限制的取消、时间的调整,某种程度应该看到进步,可是面对占农村居民年收入170%、城镇居民年均收入70%的大学学费,有谁感受到了多少高考的人文关怀呢?有人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机会,而是资源分配和有效利用的问题;老年人完全没有必要占用高等教育资源,而应该去读成人高校。这牵涉到如何定位高等教育功能的问题:究竟是学生把上大学作为改变命运、接受社会分工的机会,还是定位为拓展自己、发展自己需求的行为。 大学扩招 教育资源被稀释 现状: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从1998年的108万人,到2007年的567万,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 质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称,行政力量主导下的扩招,导致本来就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教育质量下降,造成了新型“高考独木桥”的出现。 国内公立学校、重点大学,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可以实现迅速扩招,但相关师资条件、办学条件并不具备,导致原来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达不到,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本应扩招的地方性大学、民办大学、社区性学校,潜在生源被名校吸引,导致无法正常发展。从而导致身份型大学生越来越多,质量型大学生越来越少,大学生就业难也就不再奇怪。 网上录取 科技难撼潜规则 现状: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组织了10个省(区市)和北大等400余所高校进行网上录取试点。到现在,高考网上录取基本普及,被认为实现了高效录取,更好地保障了高考的“公平”。但是近年来,民间对录取暗箱操作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质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表示,实行网上录取,高校招生人员看到的是“死”的档案材料、表格和分数,而不是活的人,不利于高校直接了解学生,很难达到录取适合学校要求的人才的目的。录取过程不应过分强调节省成本。 至于网上录取是否实现了公正公平,这是要打问号的。因为电脑不会自行运行,控制电脑的还是背后的人。各地招办按照1:1.2的比例投档,意味着有20%的人要被退档,退与不退之间有什么标准? 由谁来执行?2000年以后,高考录取潜规则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是值得反思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