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年 利弊同生中不断改革嬗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5:2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六月六日电 题:三十年高考,三十年嬗变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一九七七年八月六日,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再也坐不住了,举手要求发言。他向在座的邓小平建议,应该尽快恢复高考,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纷纷赞同。邓小平随即拍板:“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这一年的冬天,共有五百七十多万人参加了此前已中断十年的高考。这一年,每二十九个考生中才有一个考上大学。由于报考人数过多,造成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最后,只得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三十年过去了,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超过一千万人,录取比例约为二比一。 三十年的高考,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事实上,高考从恢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部对高考做的主要改革是从试卷和教材入手,引进了美国的试卷模式,以取代原来相对粗糙的出题方式。这一时期,整个国家的主题是体制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随之启动,二百多所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 八十年代末期,大学生出现了“公费生”和“自费生”的区别,高考渐渐演变成了“双轨制”,一条腿走在计划的老路上,另一条腿开始迈向市场。 这种状况持续到一九九六年,“双轨”并为“一轨”。并轨后,免费的午餐没有了,所有的学生都成了“自费生”,学费从此只涨不跌,成了家长心中的隐痛。 世纪之交,高考的变革开始加速。一九九九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从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变得相对轻松,但随之到来是,大学生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保障,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 高考的形式在变。一九九八年,教育部提出“三+X”改革方案;二000年,一些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以缓解考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二00三年,高考时间由传统的七月七日提前到六月七日,让考生免受酷暑;次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新举措扩大到上海、北京之外的九个省市。 人们对高考的评价在变。恢复高考,使千百万被“文革”剥夺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第五代导演”、“第四代画家”都拜恢复高考所赐,得以登上历史舞台。那时,不会有人想到,高考这一“利国利民的好制度”,会在三十年后被一些学者称为“制约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 今年的全国“两会”,人大代表范谊提交《关于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引发了新一轮“废除高考”的热议。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教育部部长周济出面表态:高考必须改革,但不能取消。 在中国教育这根长长的“链条”上,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点”。过去三十年,每一个改革方案的推出,大都利弊同生。这项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引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友渔悲观地说:“经验与智慧并未向我们提供无限的制度创新空间。”(完)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