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绿色江河创办者杨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5:58 外滩画报
专访绿色江河创办者杨欣
专访绿色江河创办者杨欣

  “危险是我的生活方式”

  1997年,在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成立了。10年来,这个保护站靠义卖图书和300个志愿者维系着生存。其中,背后的核心人物就是“绿色江河”的创办者“大胡子”杨欣。

  文/李琴 图/杨欣

  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的创办者杨欣有一个“大胡子”的绰号。4月北京举行的“SEE&TNC生态奖2007”颁奖礼上,他以一头乱发和满脸络腮胡子现身,从王石手上领走了唯一的一等奖。同事易晓华说他这造型经年不改,只是这一两年白胡子、白头发更多了一些。

  杨欣对自己造型的解释是:长发、长胡子是长期在高原生活最好的保护;“像羊毛一样”的头发、胡子使他更大程度上免受漫天风沙和紫外线的侵害。“绿色江河”以“青藏铁路长江源区生态保护项目”获得“SEE&TNC生态奖2007”最高奖。“绿色江河”,被人又称为“得奖专业户”:2000年“地球奖”,2001年“

福特汽车环保一等奖”,2002年“母亲河奖”,2004年“志愿服务与生态建设大奖”,2 0 0 5 年“中国首届野生资源保护奖”,2006年“中华环境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我们获得过中国大部分的环保类奖项。”杨欣说。

  身为成都人,“绿色江河”的总部也设在成都,但杨欣呆得更多的地方却是青藏高原和可可西里,用他的话说:“这也是我的故乡。”5月末,在“绿色江河”办公室里,杨欣接受了《外滩画报》记者的采访。

  “活过40岁,我已经赢了”

  杨欣最早的身份是探险家。

  1986年是中国的长江漂流年。当时,美国人肯·沃伦提出将首漂长江,整个中国为之群情激奋。这年年初,中科院成都分院牵头组建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23岁的杨欣也参与其中。

  除杨欣的这支队伍外,长江漂流的还有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和中美长江漂流探险队。经过175天的漂流,中国人最终征服了6300公里的长江,但代价惨重:尧茂书遇难通珈峡后,又有10人死于激流之中。多年后回忆,杨欣觉得自己能够漂过虎跳峡完全是“运气”。

  这是杨欣最早对长江的认识。之后,他又多次率队漂流长江并“死里逃生”。1995年,杨欣发起“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这是“绿色江河”的正式开始。从探险者到保护者,杨欣说:“一是有感情,二是熟悉……长江漂流奠定了我从事长江源考察和保护的基础。”

  长江漂流对他的另一个影响是结识了后来轰动中国的野牦牛队。1994年,杨欣长漂至青海治多县,听说了几个月前被盗猎分子枪击身亡的索南达杰书记的故事。他大为震惊,并特地前往索南达杰的灵堂拜祭。之后,他认识了重组野牦牛队的扎巴多杰等人,并多次跟随其进入可可西里腹地。扎巴多杰又是一个悲剧,1998年底在家中死于近距离枪击,死因至今成谜。

  杨欣将索南达杰和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故事带给北京媒体;后来索南达杰、可可西里和藏羚羊迅速成为大众词汇。

  2002年末,“绿色江河”招募的志愿者冯勇在可可西里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中国第一起志愿者遇难事件引发轰动,并迅速将“绿色江河”与杨欣推向困境。“冯勇之前,我曾送走过12个鲜活的生命。”杨欣说,“多少人在前面倒下了,并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就可以宣扬。”

  无论是探险者还是环保主义者,杨欣对死亡有最直观的感受。他说:“当年的长江漂流引发轰动,不是漂流本身,而是因为太多人死去,我们还活着,就成了英雄……可可西里,因为有了太多腥风血雨的故事,所以才能让人记住。”

  “以前我总想,如果我能活过40岁,今生我就赢了,今年我44岁,已经赢了。”而对于“危险”,他回答道,“这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习惯了。”

  卖书换来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

  1997年,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在可可西里地区成立。有媒体称其标志着中国民间长江源保护运动的真正开始。

  保护站的支撑是一本叫《长江魂》的书。

  杨欣后来在《亲历可可西里10年》一书中回忆:保护站的建站资金迟迟不能落实,扎巴多杰多次打来电话。有一次他酒后鼓足勇气打来电话:“杨欣,我很难,你一定要帮助我们,保护站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来?”

  写书的创意来自一位画漫画的朋友。 他提醒杨欣:“你有丰富的经历,为什么不写本关于长江漂流探险的书?我们帮助你出版,然后去义卖募集资金,再去建立保护站,哪怕建一个小木屋,要证明你在做。”

  两个月后,《长江魂》完成,在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然后以书为抵押,从香港“地球之友”借款订购了建筑材料,开始了保护站的建设。之后,杨欣陆续出版了《亲历可可西里10年》等书,卖书的钱用来继续建站。

  杨欣说,“绿色江河”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国内外获得奖项的奖金;二是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第三是义卖书籍。“卖书提供了大部分的资金,这是我们的强项。”他笑着说。

  依靠书籍义卖来支撑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虽然不是“绿色江河”的创造,但这种特别的筹款模式,“绿色江河”却是做得最好的。

  有一年,“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在柏林与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座谈中德的环境问题,有德国人在发言中指责中国没有真正的民间环保组织。梁从诫讲述了“绿色江河”,通过自己写书义卖,在海拔4500米的无人区建立了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并提供给政府的保护机构无偿使用,“你们德国有吗?你们听说过吗?”德国人开始沉默。

  杨欣是个很好的摄影者,“绿色江河最不缺少的就是照片。”他最近计划出一套大型画册—《中国长江》,这将是中国第一套展示长江全流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图册。

  图册的义卖款项将要用来支撑“绿色江河”在岷江地区的第二个自然保护站。这个站已筹备多年,按照杨欣的说法,这将是一个国际自然保护站;除“绿色江河”之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地区的环保组织也会参与其中。建站资金约在300万左右,“一边建,一边卖书筹钱。”

  10年剩下了300个志愿者

  “绿色江河”成立12年,早前除了杨欣之外,易晓华是唯一的专职人员。“前几年又招了1个,现在一共3个专职(还有2名兼职人员),他(指杨欣)基本没休息的概念。”易晓华说。杨欣给自己开的工资约是2000多元,“所有人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是7550元,这可能仅够一些国际组织一个人的工资。”杨欣说,“我们就像抗战时期的游击队—只有土枪、长矛和大刀。”

  “绿色江河”独特的项目实施模式是志愿者负责制。1997年创办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一直依靠志愿者运作,有“中国环保志愿者的摇篮”之称。“保护站建立十年,大浪淘沙,最后剩下300个志愿者,但个个有用。”杨欣说。获奖的“青藏铁路长江源区生态保护项目”就是依靠志愿者完成的。

  2001年至2003年期间,“绿色江河”志愿者沿昆仑山口到五道梁之间100公里的青藏铁路施工沿线进行了139次调查,取得1400多组数据,完成了2万多字的报告—之前国内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者个人对该地区有过如此长时间的关注和调查;二是“绿色江河”获得了国内一批顶级科学家的鼎力支持。

  2002年8月,“绿色江河”志愿者们完成了《关于为保证藏羚羊顺利迁徙急需采取措施的建议书》,建议书是下午5点提交,晚上8点铁路施工单位就回复了红头文件《关于采取紧急措施确保藏羚羊顺利迁徙的通知》,提出每天停工两小时以便藏羚羊迁徙。“这在中国的大型工程中是第一次。”

  “能做到这样,原因是我们对青藏高原的持续了解和关注。” 杨欣说。

  对于正在筹建中的岷江自然保护站,杨欣透露,目标是培养中国的3000个环保志愿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