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报考专业需紧密联系就业取向 转换专业门槛较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00: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填报志愿时到底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南开大学招生网上的调查显示:共有1039人参加了投票,其中选择“先选学校后选专业”的人数为721人,占69.39%,选择“先选专业后选学校”的人数为246人,占23.68%。针对这一有代表性的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供考生参考的建议。 把握自身实力兴趣 了解学校招生动态 研究高考的专家认为,填报志愿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情,不可能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有一个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找准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结合平时成绩,准确定位自己的录取批次。“知彼”就是要对高校的招生动态和政策有很好的了解,避免因盲目填报而与好学校和好专业失之交臂。 据统计,近3年来,北大和清华在北京招收考生的人数逐年下降,而报考人数却不断上升,很多高分考生因志愿填报失误错过了原本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紧密联系就业取向 不要迷信录取批次 专家们认为,具有一流实力、竞争力出类拔萃的考生当然可以报考一流大学的一流专业,但是对于竞争力稍弱的其他考生而言,专业应该成为最先被考虑的因素。对于大多数考生和家庭来说,填报志愿应该和将来的就业紧密相联。 专家指出,专业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学校,只是学校可能稍稍降低一个档次,但是专业或许可以上两个档次,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同样是重点大学,为什么一定要填报清华、北大的次专业而不去考虑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合适专业呢? 专家表示,有些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过分看重学校批次也是填报志愿的误区,其实学校批次的划分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有些学校虽处于二类本科甚至专科,但却有很好的特色专业,考生在报考时也应予以考虑。 当然,专业优先也不意味着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因为,“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一定时期以后可能会相互转换,有的“冷门”专业也不一定就业差。 转换专业门槛较高 “曲线救国”必须慎重 今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21所高校承诺,考生进校后可以根据具体政策转换所学专业。今年的高招咨询会上,“进入学校之后,能否转换专业”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咨询的重点。对此,许多专家提醒:高校的这种做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空间,值得鼓励,但对“先挤进门再转专业”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要慎之又慎。 据了解,虽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但是很多高校对转专业的限制是比较严格的。例如西北工业大学规定转专业有三个条件:第一学年学习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5%的学生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第一学年学习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10%可以申请跨学院转专业,或者在所在学院范围内转;文经法类学生不允许向理工科转专业,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不能转专业。而河南大学对省内外12所高校部分在校生所作问卷调查显示:41.2%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过转专业的想法,但是真正离开原专业的比例仅为3%。 为此,很多专家也呼吁,今后高校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转换专业的门槛,让更多的考生在报考志愿时,少一些顾虑,给考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核心提示 选专业,切忌“望名生义” 近年来,许多高校新增了很多专业,这些新专业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而开设的,但并非都有令人神往的好听的名字。也有些学校为了招生的需要,仅仅把原来的专业改一个“热门”的或好听的名字,摇身一变就成了新专业。 这就需要考生和家长仔细研究专业的内涵,而不是“望名生义”。在咨询时,一定要认真询问这个专业是研究什么的,学什么课程,以往的就业率如何,未来的社会需求怎么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的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水平,这个专业所在的学校是否具有博士点和硕士点,这个专业有哪个名师等情况。 在填报志愿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专业避“冷”趋“热”,造成落榜。专业的“冷”与“热”,是由于近年来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盲目从众人为造成的。今天被认为“热”的专业,不仅入学竞争压力大,而且由于办的学校多,招的数量大,今后的就业压力也大,到4年后毕业时“热”的可能会变“冷”。今天没人关注的所谓的“冷门”专业,恰恰会因为强劲的社会就业需求在学成之后变得炙手可热。 董小芳 黄 娴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