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你三十而立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07:50 法制日报

  30年,对于我们,意味着而立;30年,对于高考,同样应该如此。而立的我们,或事业有成,或正在成功的道路上奔波,或安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在耕耘;“而立”的高考,却如同莽撞少年,在成长的跑道上跌跌撞撞,争议颇多。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也相对最为严肃、最为公正的考试,高考不仅为祖国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而且她的公正性、严肃性,也早就为社会各界所公认。对于这一点,著名学者雷颐在《教育与社会》中就曾明确指出:高考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以及弹性的所谓表现作为录取标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人们对高考功过是非的评判也在逐渐增多,各种指责高考的声音也在逐渐响起。比如有人说高考无情地扼杀了他们曾经美好的大学梦,比如有人说高考是在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才的僵化取才模式,把许许多多的“潜力股”拒之于门外;有人甚至扬言应废除高考制度。

  当然,高考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高考不仅是全体考生的高考,也是整个国家的高考,整个民族的高考。她不仅承担着为国选才的重任,同样考量着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力。高考是公共管理的子系统,反映出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因此,高考管理者们所必须做的,是要让高考尽可能多地体现社会的意志,而不是少数部门、少数群体、少数个人的意志。

  近些年来,尽管高考形式三番五次地改革,

  命题方式也已从全国统一命题向分省命题过渡。

  然而,高考分数的不等值,高考模式的单一化依然未能改变,

高考录取的地区性不平,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抬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日渐堪忧等等不利因素,都给“唯分数论”的高考敲响了警钟。同时,高考纵然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却无法对考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科学考评。于是,深化高考改革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而立”的高考并未而立,等待她的,还是行加冠礼。

  无疑,高考的积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高考的“一次性笔试”的局限性,高考中存在的

分数线差异、高考移民、潜规则等现状却也在拷问着公平。如果把高考比作是一把刻度精确到毫米的1米长的尺子,我们可以用它来精确测量课桌的高度、步伐的跨度和板凳的宽度,却无法精确测量书本的厚度、声波的波长和楼房的高度。高考只是一种单一的工具,我们不能指望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事物的长短,这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理智的。一考定终身便是被不合理利用的最大特征,其次还包括诸如体育、音乐、美术、文学等一切特质均被纳入高考范畴,被高考“招安”,事实上,它们与高考原本是“志不同,不相与谋也”的陌路人,却被硬拼在一起强迫婚姻,没有缘分的婚姻,结出的当然是苦涩的果实。

  恢复高考30年后我们回过头来总结高考,其要义不在于回顾过去,颂扬成绩,而在于给高考重新定位,找准高考改革的位置和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而立”的高考能够尽快地成熟起来。当再过30年之后如果我们再一次回头看高考,我们就会自豪地说:30年前,我们为高考找准了前进的道路,我们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