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无锡17小时化解供水危机背后的故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03:19 第一财经日报
作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环境工程博士,张晓健已成功解决了三次严重的城市供水危机,成为国内水源地污染事故城市应急供水领域的领军人 6月2日,《无锡日报》头版刊登了《感谢你,除嗅专家》的文章,向清华大学环境系水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晓健表示敬意和谢意。 作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环境工程博士,张晓健不仅能对自来水“除嗅”,而且到现在已经成功地解决了三次严重的城市供水危机,成为国内水源地污染事故城市应急供水领域的领军人。 在几百万人饮用水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成功解决危机的人受到更大的感激,这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在几百万人饮用水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必须紧急恢复供水所面临的压力,很少有人能体会。 国家城市供水(排水)监测网济南监测站站长、山东省给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贾瑞宝是张晓健的学生,这次也一同到无锡参与供水危机的解决。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评价他的老师,“做事情非常执著”。 紧急攻关17小时 “张老师放下电话后,拎上包就上了飞机,下午3点就赶到了无锡。”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对张晓健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供水危机爆发后的第三天,5月31日上午,无锡市副市长刘鸿志给张晓健打去求助电话,邀请他过来解决自来水发臭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张晓健来无锡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国家环保总局应急中心、建设部城建司的领导也都给他打去电话。 对于张晓健来说,自来水发臭的成因其实并不难分析,关键的是必须找出致嗅物质,并将其全部去除。 张晓健说,水体污染后,自来水为什么一下子这么臭,味道这么大?是因为今年天气比较热,水位低,造成水体缺氧。水里就出现大量的致嗅物质,包括厌氧的微生物、藻类尸体分解的产物等,而无锡采用国内常规的水处理净化技术,而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样常规的处理,无法应对致嗅物质造成水的味道问题。 “应对措施就两条:一是尽快搞清产生嗅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二是完善净水措施,尽快完成除嗅技术。” 一到无锡,张晓健迅速与无锡市方面的专家会合,讨论制定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张晓健来无锡之前,无锡市自来水监测站和无锡市公用市政局等单位的专家已经在5月30日开展很多工作。他们借鉴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中所采取的利用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氧化剂的手段来去除嗅味,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问题在哪儿?张晓健抵达无锡之后便和助手直奔自来水厂,一头扎进了水质检测中心的实验室,了解情况、取样、试验。从晚上7点开始连夜开会,制定了方案。 “会议开到12点有了方向。”张晓健果断地决定对高锰酸钾和活性炭投放工序进行调整。 张晓健的办法是,充分用高锰酸钾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在取水口投下高锰酸钾氧化剂,利用取水口到水厂2个多小时、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管道中,把大部分致嗅物质氧化掉。然后在水厂里加入粉末活性炭,把剩余的致嗅物质去除掉,并且吸收残留的氧化剂。 方向确定之后,张晓健马上开始做实验。“到了凌晨4点基本有了数据,到早上7点40分,得到第三批的最后一个数据,所有特定的项目都达标。”也就是说,工艺取得成功。 6月1日早上9点,张晓健向刘鸿志汇报,又向建设部做了汇报。随即张晓健和专家组的技术方案变成工程实施,自来水厂也迅速改进制水工艺,按照专家组优化完善后的方案运行。从5月31日下午3点抵达无锡到6月1日早晨7点40分,张晓健用了近17个小时。 6月1日晚上8点,太湖蓝藻治理应急指挥部举行第三次会议前10分钟,毛小平收到了卫生部门鉴定,采用专家组新制水工艺制的水达标。 应急供水“救火队员” 这是张晓健第三次面对严重的供水危机。在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他便成了城市应急供水的“救火队员”了。 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导致哈尔滨全市停水四天,造成极大的社会震动,张晓健作为建设部专家组技术负责人,紧急赶赴哈尔滨参加紧急供水的工作;2005年12月,广东北江流域发生镉污染,造成一些城市停水,他又作为建设部专家组组长,到当地开展工作,紧急恢复供水。 “(松花江污染事件时)他喉咙刚做了手术就赶过去了。”贾瑞宝告诉记者。而据报道,从5月31日抵达无锡之后,张晓健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到无锡4天,他的睡眠时间还不到10个小时。 贾瑞宝还告诉记者,张晓健一直和已经回到济南的他保持着密切联系,张晓健现在仍然在无锡对制水方案和工艺进行调整和完善。 据报道,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当时有两个净水方案。一个是在污染团全部过去、地表水源完全达到水源水质标准后,再进行净水供应;另外一个是避开污染团高峰,在尾峰浓度尚超出饮用水水源标准的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净化水质,及早恢复供水。 为了赢取时间,以张晓健为技术负责人的专家组认为第二个方案更适合当时的情况,于是选择了在水源地仍然被污染的情况下紧急恢复供水。 几次重大的水源地水污染造成城市的供水危机,对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社会效应考虑,张晓健他们已经不可能选择其他方式来治水,紧急恢复供水正常成为必须承担的任务。用毛小平的话说,打仗期间,要争分夺秒。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张晓健他们接到任务就是必须在4天之内实现供水。 领衔应急供水研究 “到现在,如果松花江遇到上次那样的硝基苯污染,哈尔滨已经可以不用停水了。”张晓健在无锡时这样介绍,因为现在他们开展的研究能够成功应对这些突发性事件。 两次国内重大的水源污染事件对饮用水严重威胁,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建设部的领导下,由清华大学和建设部组织了全国六家自来水公司,共同开展了一项研究,就是“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城市供水应急技术”。 这项研究就是要对水源水可能会发生的污染事故要采取应急的手段,在水源地仍然被污染的情况下,尽早恢复供水。 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广东北江污染事件之后,张晓健等人开展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2006年4月14日上午,张晓健做客中国水网时说,一方面是对当时所采取的技术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是扩大研究领域,以确定可以应对各类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技术。也就是说,“上一次是硝基苯污染,下一回如果是苯污染或者酚的污染是否也应采用相同的技术、治理措施,控制参数是多少?北江是镉污染,如果下回发生了铅的污染,控制措施应该是什么?” 贾瑞宝告诉记者,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编制《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导则》。 张晓健说,经过近两年的工作,积累了如何处理这些事故的经验。比如说,全国的水质标准有100多项,对100多项污染逐一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它相应的技术和对应的技术参数。比如,无锡市自来水监测站承担20多项农药超标的研究,也就是说如果农药超标100倍也能去除。 张晓健 ●1954年出生 ●197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1981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86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环境工程博士 ●在国际学术团体中担任国际水协理事(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IWA,中国仅2名理事)、美国水环境联合会(Water Environmental Federation,WEF)会员、日本水环境学会(Japan Society on Water Environment,JSWE)海外会员 李秀中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