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沈长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09:44 《廉政瞭望》杂志

  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北京市昌平区纪委常委沈长瑞

  □文 本刊记者 孟 盛

  老沈爱笑,他那张写满和善的圆脸上,随时挂着亲切的笑容,让对方不由自主地信赖他、亲近他。

  第一次见到老沈,是在“忠诚卫士英模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首站四川报告会上。他第二个出场,大高个子,一身笔挺的西装,一开口传来浓浓的京腔,笑意盎然地面对台下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让严肃的会场气氛增添了几许活泼,而爱笑的他汇报的题目正是《为了群众的笑脸》。

  会后,趁午餐前短暂的休息时间,记者向沈长瑞试探性地提出采访要求时,略显疲惫的他还是爽快地应允了。

  “大家都叫我老沈!”沈长瑞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记者的采访便从老沈的笑开始的……

  以笑暖心,天生就古道热肠

  “就找老沈!”在昌平,这已经成为许多老百姓的口头禅,但凡有了委屈,有了困难,有了伤心事——去区纪委找沈长瑞,在那里你总能得到亲切的笑容,温暖的问候,舒心的宽慰与真诚相待。

  老沈今年56岁,地地道道的昌平人,16岁入伍,19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他一股子韧劲儿,转业到地方工作8年后,他调任昌平区纪委常委,分管信访举报工作至今。

  “我在纪委分管信访有13年了。”老沈向记者感叹道,“我从小长在深山里,穷惯了苦惯了。当兵那时,父母对我说,不能欺负咱老百姓,欺负就等于欺负你爹妈。”父母的话在他心底扎了根,既然把老百姓当爹妈敬,上访者都是老百姓,自然都得当爹妈待,凭着这个理念,老沈把一个个棘手难办的信访案件化解开来,用他的笑容,用他的爱心与智慧将冰雪消融,温暖人心。

  面对上访者,老沈总是笑脸相迎、倒水让座,他办公室的抽屉里装满了感冒药、胃药等常用药品,若上访人身体不适,他立马递上开水加药片,还叮嘱对方注意休息,这样一来,脾气再大的也消了火;一日晨,他把早餐放在办公室出去打开水,回来便碰上两个刚到的上访者正吃着他的早餐,老沈立即从口袋里掏出饭票边走边说:“这么点两个人哪够吃,等着阿!我去食堂再给你们买。”二人顿时不好意思了。

  老沈最佩服的人是焦裕禄,电影《焦裕禄》他反反复复地看,“我的脑海里经常会出现电影里的一些场景,”老沈说,“要想办好信访,就得善待老百姓,你想想,老百姓总是受了委屈,遇到了棘手的事儿才大老远从深山里跑出来找我们,容易么?你若再给他们摆臭脸,还让不让人活啊!”

  有一次,一位老太太拿着举报信气鼓鼓地冲进区纪委,破口大骂。原来,她儿子没当上村主任,老妈心中不服,要告党支部玩猫腻。老沈赶忙送上一杯茶,笑着说:“大妈您消消气,谁让您受委屈了?跟我说说,我替您做主!”一句话就让老太太安静了,在听完老沈讲明道理后,她承认了举报信是儿子让写的,老太太惭愧了。还有一次,老沈去基层,上访人的母亲一听说是上面来人了,拉长了脸,老沈见了就吆喝:“大妈啊,您家水缸在哪?我渴了。”说着随手用瓢舀了水缸里的水喝。老人没想到“上面来的人”也会如此随和,敌意消除了,反而给他扇扇子:“看把孩子热的!”老沈就这样和大妈拉起了家常……

  老沈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对上访人承诺的事情,他无论再难也要办到。1996年冬,南口镇有个退休干部为房屋产权的事到处告状,老沈通知他:“我明天来看你!”不巧第二天下了暴雪,连汽车都无法通行,老沈就一步一个深坑,赶了2个多小时的路。当看到意外出现的雪人竟然是老沈,对方激动不已:“没想到区纪委这么拿我的事当回事……”

  古道热肠的老沈名声在外,就连外省的上访者都慕名找他帮忙。2004年4月的一天,老沈收到一封来自湖南的信。原来,写信人是看了报纸上刊登的老沈的事迹后找来的,他本在县邮局工作,文革中受了冤案,平反后公职一直没恢复,他想请老沈“伸冤做主”。一个月后,这位70多岁的老人真的来到了老沈面前,并冲动地说,没结果就死在北京!

  这件事显然不属于昌平区纪委的受理范围,但老沈并没有推脱,他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了情况,并苦口婆心地劝慰老人,请老人吃过午饭后,他画好去邮政总局的路线图,亲自提着行李,把老人送上公共汽车,并反复叮咛:“千万别采取过激行为,到家就给我来电话。”不久,老人来电话了,说事情有了着落,如今也平安回家了,惟一的遗憾是不知道怎么报答老沈。

  13年来,老沈为举报人解决难题,也和他们交朋友,他有300多个信访朋友,村民刘东海就是其中的一名。他因为上访与老沈结交,现在反而成了老沈的信息员。一天凌晨2点左右,老沈突然接到刘的电话,说60多个村民等天亮要去冲击镇党代会。“我当时就急了,不到天亮就带人一路截回4批,那一触即发的场面,可把我累坏了!”老沈回忆道,“幸亏老刘及时通知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积极配合老沈的工作,这些朋友们知冷知暖,对他关怀备至。“他们得知我有腰椎病,忙着给我介绍偏方、找医生……”老沈很欣慰,“老百姓中无理取闹的极少,都是有实际困难才上访。中国农民很善良,只要你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就会加倍报答你。”

  以笑暖心,老沈用他真诚的笑煨热了上访群众的心。

  以笑报怨,淡定于风口浪尖

  始终处于激烈事端的风口浪尖,办信访肯定会承受不小的压力,老沈这些年来没有少受委屈,但他觉得值。对委屈,他一笑而过。

  1999年4月,燕丹村5个村民想当村官,虚构事实煽动30多名不明真相的群众打着“反腐败”的旗号越级集体访,反映村“两委”干部违纪违法12大“罪状”。 老沈带队展开了2个多月艰苦的调查,最终发现反映的问题均不属实。

  6月14日上午,老沈一行冒雨来到燕丹村公布调查结果,虽然他隐隐感觉会有大麻烦,但坚持由自己来宣布结果。果然,会场外突然响起了口号,自称“临时自治小组”的那些人闯了进来,一人跳上了桌子,用脚踢碎茶杯,指着老沈的鼻子骂:“沈长瑞你给我听好了!你们今天不把村干部给撤了,就甭想回去!非把你脑袋给砸烂不可!”后面的一群人跟着扑了上来,有的抓扯他的衣领,有的撕扯他的衬衣,有的用伞尖扎他,老沈根本无力还手,混乱中一人冲过来将杯里的热水泼向他的脸……

  就这样折腾到下午5点,老沈被围攻了8个多小时,没水没饭,连上厕所也不许。他筋疲力尽,喉咙嘶哑了,嘴唇干裂了,衣服被扯成了条状,满身都是伤,却还在给对方讲道理,丧失理智的一群人根本不理会,老沈索性豁出去了!他对闹事者张某说:“看来我是回不去了,死也要死在这里,可我有个要求,死之前到你家喝口水。”张某说:“只要你敢去!”

  被“押送”到张某家后,老沈并没有喝一口水,他还是尽力劝说着,张某有些动摇了,对妻子说:“快!去用最好的面给老沈烙饼,用最好的茶给老沈沏水!”这时,老沈正色道:“你的饼我不吃,水我也不喝,你马上把人撤回去!”张某拍案而起:“沈长瑞你是条汉子,今天我服了,我要亲自开车送你回家。”老沈说:“我不用你送,我不能就这么走了,我还要回村党支部。”最终,老沈平息了这场混乱。

  后来,那些人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被公安机关查处,燕丹村又恢复了宁静。“自那以后,燕丹再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还连续几年获得市级首都文明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老沈告诉记者,“说实话,当时我特委屈,我也是来解决问题的,咋就那么狠地收拾我。不过,一切都过去了,那些委屈变得微不足道。”

  老沈对每一封举报信都分外谨慎,甚至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因为这关乎当事人一生的命运。多年办信访的经验让他总结出了一套识别真伪的诀窍——约见举报人当面核实,老沈逐字逐句地将信中内容念给对方听,事实确凿之处用蓝笔划线,含糊其辞之处用红笔标注,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分析对方的语言,初步判断所陈述事件的真伪。这样既减少了查实的工作量,也让举报者更加慎重。13年来,老沈主办了500多起信访案件,没有一起冤假错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49.8万元,并为392个受到错告、诬告的同志澄清了事实。

  以笑报怨,老沈用他包容的笑,宽广的胸怀将委屈释然。

  以笑赠人,共分享幸福味道

  早上6点上班,晚上10点开饭,阅信批件到深夜——这是老沈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分管信访工作量大,既要参与办案,又得接待来访,没有8小时之外,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然而老沈却笑称此为“好人沈长瑞的幸福生活”。

  13年来,他阅批信访举报6800余件,接待来访2600多人次,查处信访案件500多件……与此同时,他的个人生活被完全占去,他的身体超负荷运转,落下了严重的腰椎病……

  老沈每天雷打不动地大清早来到机关。他说,提前2个半小时上班,是为了方便那些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的上访群众。“人家从山区里出来不容易,有的人连夜赶路,天一亮就等在门口,我早点去,至少可以让他们进办公室歇歇,喝口水。”老沈告诉记者,“还有,现在一些举报人盲目地认为‘越往上找,领导越重视;参与的人越多,问题解决越快’,我主动一点,也防止问题扩大化。”

  老沈整天忙活着别人的事,自己家的事根本顾不过来。家里晚上10点以后开饭的规矩,让老伴颇有微词,却也无奈,谁让老沈回家没个准数?不是在基层了解情况,就是在机关解决问题。

  老伴提前退休赋闲在家,好多次有举报人打包票说,帮忙给安排个轻松的活儿干,老沈一口回绝:“那不行,不是正道来的咱不稀罕。”女儿大学毕业工作没落实,老沈不去找人,鼓励女儿自强自立,老沈说,自己首先得挺直腰杆;他家门铃设了只有家里人才懂的暗号,找老沈说情托关系的人,一律被挡在门外……

  这些年来最让老沈痛心的,是二老辞世时他未能守在身边。父亲去世时,他没赶上最后一面,让他悲痛不已;老母病危时,他正在基层处理一起严重的集体访,实在脱不开身,怕老人担心,他在电话中编了个谎:“妈,我有个扶贫的大娘病得很重,我把她送到

医院就回来守您。”母亲理解了他,殊不知这竟是母子的最后一次通话……

  在采访结束之时,老沈的手机又一次响起,他乐呵呵地安慰听筒那边:“别急别急,慢慢说……”

  电话挂后,老沈告诉记者,他的手机号码是公开的,上访群众乐意找他倾诉,找不着人时,就给他打电话,有时候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我都成中国移 动的VIP了!”老沈笑言。记者问他:“从来都不厌烦么?”老沈又笑了:“只要能让他们心里好受点,这些都值!大伙称心了,我才舒心。”

  以笑赠人,当老沈用微笑送走记者时,让人不禁想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语。赠人微笑,想必也会品味到点滴感动与幸福悠长的味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