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鼎力合作的浩大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0:13 中国新闻周刊

  全球鼎力合作的浩大工程

  从2000年开始,登录上海图书馆网站的读者可以发现一个新链接——家谱数据库,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通过这个数据库来搜索某个姓氏的家谱信息,比如孔子的《孔子世家谱》、毛泽东的《韶山毛氏五修族谱》、刘少奇的《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荣毅仁的《无锡梁溪荣氏家谱》等。

  这是上海图书馆从1998年起开展的一个工作,在两年多时间里,把上海馆藏的约17000种、110000余册中国家谱编纂成提要式目录,供学者和普通读者检索。正是在这个工作基础上,才产生了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动机。

  顾燕是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中国家谱总目》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也是此前建立“家谱数据库”的参与人,她说,“已经开辟的家谱阅览室,查阅范围是我们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家谱。但我们觉得有缺憾,因为有些人来之后查不到。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可能他家里没有修过谱,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家的家谱可能在其他地方,比如其他省份甚至海外……所以客观需要我们把全世界的家谱搞一个集成性的联合目录。”

  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文文献资料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中国家谱总目》正式立项,上海图书馆成为此项目的主编单位。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家谱联合目录,涉及到海内外众多文藏机构的合作,它将为查询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家谱路线图。

  2000年11月,在上海图书馆的组织下,海内外25个成员单位举行联合会议,召开第一次总目编纂会议。

  “最初的设想是用三年时间来完成这个工作,但进行之后,发现涉及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结果到目前已经进行了六年多的时间。”《总目》总编王鹤鸣说。

  在谱牒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按照“《中国家谱总目》著录项目表”填写家谱的相关信息。在项目表中,罗列着书名、责任者、版本、载体形态、附录、先祖、收藏者等条目。

  “一般的目录,只要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几个要素就可以构成一个简要的目录。但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你的始祖、始迁祖,祖上有什么名人,迁徙过程等等。”顾燕说。

  这种提要式目录对编纂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想完成一张项目表的填写,至少要把家谱翻开,读读序跋,提炼需要的信息。

  “但家谱的信息都是由各地的人员在撰写,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时候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说。很多时候,对方发来的项目单上只写了一个简单的书名。这给谱牒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汇总编纂时增加了很多困难,经常要一遍遍与合作单位沟通协商。

  此次总目编纂,除非洲、南美、中东地区之外,各大洲均有覆盖。其中,上海的家谱最多,约18000种,其次是台湾,为10234种,北京排在第三位,8102种。而在海外,北美、日本家谱数量较多。欧洲的英国、荷兰、德国、法国等都有华人家谱收藏,但数量较少。以英国为例,约有华人家谱100多种,虽然量少,但全部是解放前修的旧谱,质量很高。在国内,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的数量仅次于上海图书馆,但质量高,尤其以少数民族家谱极具特色。

  在诸多的合作单位中,特别要提到位于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这家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各国死亡者档案资料的图书馆,这与其摩门教教义背景有关。该图书馆不但负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目录汇集工作,在上世纪中后期,他们还曾在台湾、日本制作了大量中国人家谱的微缩胶片,数量达17099种之多。据王鹤鸣介绍,该图书馆提供的中国人家谱微缩胶卷的目录信息,大大补充了《中国家谱总目》的内容,他们还给以此次目录编纂以大量资金帮助。

  截止目前,上海图书馆共收到“家谱项目表”达76000余份,去除重复的复本,家谱总目的规模大约在47000种以上。

  《中国家谱总目》主体内容将在今年年底定稿,之后会对《总目》编制索引,预计将于一年后正式出版,同时推出的还将有升级版的“家谱数据库”——像董孝忠老人这样的寻谱人再也不需要各地奔波了。

  平民的回归

  每当向别人介绍自己,董孝忠会提及,他是董仲舒的第76代孙。只要说出是什么地方的董姓人,老人便可以讲出这支董姓家族祖上的变迁,这是多年来奔波的结果。

  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的门边,坐着管理员陈乐民。如果按照陈乐民的定义,董孝忠应该是被称为“谱痴”的一类人。六年来,陈乐民一直在这个阅览室里工作,像董孝忠这样对家谱越来越感兴趣的读者,他每天都会遇到。他们慕名而来,直奔这个处于图书馆二楼东侧的小屋,寻根问祖。

  “他们有学者、有高校学生,主体还是普通百姓”,陈乐民说,“以前,家谱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排斥的,现在国家也不干预这个事情了,盛史修谱,经济发达了,生活好了,大家在精神、文化上面的需求就显露出来了。”

  在这次《总目》编撰过程中,仅中国大陆地区,就有3000余种家谱是由民间私人珍藏捐赠给图书馆的。王鹤鸣介绍,这些民间捐赠的家谱,绝大部分是这些年来重修的新谱。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回忆,曾经有一个江苏“是”姓的家族,在家谱修好后,特意为之做了一个红木盒子,捐赠给上海图书馆。据其族人讲述,“是”姓在国内只有两支,一支在常州、一支在苏州。

  类似这样的个人捐赠从未停止。

  家谱本是平民的历史,也应由平民百姓来写。而此次《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作用不只在寻根问祖,它是平民历史的回归——让它回归历史的本来地位之中。 (记者 何晓鹏)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