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特别节目:海上惊雷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6:49 东方卫视深度105
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特别节目:海上惊雷雨
三维制作的卡尔登大戏院

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特别节目:海上惊雷雨
曹禺之女万方

  撰稿:厉震林 李涛 东方卫视2007年6月4日播出

  序

  字幕:1936年2月15日 上海虹口 施高塔路

  (穿长衫的背影。鲁迅、斯诺照片)

  1936年2月15日 ,这一天,作家鲁迅和往常一样散步到内山书店,一本日文的剧本《雷雨》吸引了他,作者曹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不久,他意外收到了剧作家本人寄赠他的同一本书。恰好,美国《密勒士评论报》记者埃德加·斯诺来访,年轻的美国人问鲁迅,谁是中国最好的剧作家,鲁迅回答:郭沫若、田汉、洪深,还有“一个新出现的左翼戏剧家曹禺”。

  (老上海街景。卡尔登大戏院照片。京剧演出)

  差不多同一时间,也是在上海,闹市中名闻遐迩的卡尔登大戏院,“麒麟童”周信芳的戏班正结束一个档期的演出,一位风尘仆仆的远方来客,敲开经理室的房门,要求在卡尔登演出话剧,这在卡尔登是个破天荒的事情,在他的再三恳求下,经理勉强同意以“倒三七分成的”的苛刻条件演出十天。

  (唐槐秋剧照。《三年来的中国旅行剧团》封面)

  这就是那位远方来客,中国旅行剧团创办人唐槐秋,湖南人,1911年13岁时东渡日本,1918年到法国学习航空,但他真正热爱的是戏剧,1933年冬,35岁的唐槐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旅行剧团,这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

  (掌声。报纸广告。梅兰芳照片)

  唐槐秋导演的《雷雨》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登上大剧院舞台,此前,在这个城市还没有哪部话剧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观众连夜排队买票,有些人甚至是从外地闻讯赶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也观看了演出。

  (鲁迅葬礼画面。曹禺照片)

  鲁迅没有来看演出,这一年冬天,56岁的鲁迅因病在上海去世。曹禺参加了葬礼,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文学巨人,他感受着巨人对他的期望。

  (舞台。三维制作的卡尔登大戏院。雷雨中的天空。)

  1936年,《雷雨》在上海公演三个月,全城轰动,如同作家茅盾后来赠给曹禺诗中所称道的:“当年海上惊雷雨”。

  (茅盾手迹。雷雨交加,电闪雷鸣)

  一

  (老天津。曹禺故居)

  1910年,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在天津,海河边上一幢小洋楼里,万家生了个儿子,取名家宝,出生三天,母亲便去世了。万家的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剧作家曹禺。

  (上海外滩。街景。早期话剧剧照)

  一百年前,一群年轻的中国留日学生将一种新兴的戏剧样式引入中国,春阳社、进化团、春柳剧场等新剧团体,在上海频繁演出,人们称之为“文明戏”。

  采访:学者丁罗男

  4636文明戏是中国话剧最早的一个形态,所以又叫早期话剧,\那么文明戏的出现首先是对当时的中国传统戏曲比较脱离现实这样一个反拨,使得当时社会的那种变革,老百姓的那种心声都能够在一种新的戏剧形态里面表现出来。

  “文明戏”雅俗共赏,在辛亥革命前后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家宝少年常常跟着继母看戏,12岁那年进入南开中学,他的命运从此改变。

  采访:曹禺女儿万方

  3043我听不少人说过我爸爸是个好演员,我爸爸最早在南开的时候,他是演,他是演戏,他是作演员的,演过很多女角,因为他清秀,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清秀的脸,瘦瘦尖尖的,小尖鼻子,他演了很多女角,就等于算是反串\我爸爸是一个情感非常充沛的这么一个人,包括他如果跟你讲什么的时候,他会讲得非常的绘声绘色,或者很投入。

  (清华大学画面)

  1930年,曹禺从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清华园里很快传出,“从南开来个会演戏的万家宝”,不过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万家宝会成为改写中国戏剧历史的曹禺。

  (青年曹禺照片。清华图书馆画面)

  清华图书馆是曹禺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如饥似渴地扑在那里大量的西洋戏剧书籍上,阅遍古希腊的悲剧、契诃夫、莎士比亚、易卜生的作品,这时,一个念头在他的内心萌生。

  采访:曹禺夫人李玉茹

  1532他构思就5年,在南开的时候就开始构思,然后到清华,那时候写起来很快,并不慢,但构思是很慢的。1633当然也不止一稿了,很多稿,他说他先写每个人物的小传,他在宿舍里,床铺底下的草稿都堆满了,每个人的传,草稿,当然也是写了几易其稿。

  多年后,曹禺回到清华大学,到了图书馆,在当年的阅览室,他感慨万千。

  采访:曹禺女儿万方

  0343他说我那时候写《雷雨》的时候,就坐在那儿,他指着一个座位,说我要感谢一个人,就是这个图书馆,当年清华大学的图书馆的管理员,实际上他后来想起了这个人的名字,但是当时在清华图书馆里边,他一下,大概因此太激动了,他一下想不起来,(0441)这个管理员,这个图书馆的管理员叫什么,然后他非常郑重地说,实在对不起,我觉得他好像真的在跟这个人道歉,他说实在对不起,我想不起来他姓什么了,他说当年就是他允许我在图书馆里写作,甚至闭馆之后,他都可以允许我留下来写。

  (音乐。图书馆。曹禺的回忆文章)

  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的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10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

  (图书馆。稿纸。笔尖。《雷雨》人物的各种表情交错出现)

  (毛笔书写“雷雨”二字)

  (《雷雨》实况)

  《雷雨》讲述了二十年代某年夏日的一个午后,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侍萍,和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由此引出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当年,周朴园和鲁侍萍曾经是一对恋人,迫于家庭压力,周朴园抛弃侍萍,改娶了一个富家女子。侍萍的到来,引发了这个家庭的巨大危机:名为母子实为情人的蘩漪和周萍,名为恋人实为兄妹的周萍和四凤,在这几个人物之间,一场悲剧已经不可避免。

  (《雷雨》实况。雷声)

  采访:曹禺女儿万方

  0626他说那么雷就是天上轰轰隆隆的雷声震醒他们,雨就是从天而降的洪水把大地冲刷干净,他是这么说的。

  (鸽子哨、叫卖声远去。巴金、郑振铎、靳以照片。《文学季刊》旧址)

  1933年9月,作家巴金从上海来到北平,与郑振铎、章靳以等筹办《文学季刊》,靳以是曹禺的童年好友,曹禺经常到设在北平三座门大街14号南屋的编辑部和他见面,他把《雷雨》的手稿交给了章靳以,一晃,一年过去了。

  采访:曹禺女儿万方

  (2541)他说靳以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大大咧咧这么一个人,他说我们俩实在是太熟了,可能他觉得我就是他的一个小朋友吧,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所以我想这个靳以叔叔也许就是觉得,两个人像小哥们似的情谊,也许是忘了,具体的情况究竟怎么样,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道了,但是后来我知道的就是巴金在抽屉里发现了这个剧本。

  此时的巴金因为小说《家》的出版,已经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而曹禺则是一个二十三岁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也许是历史有意安排他们相识,否则《雷雨》可能会静静尘封在一个抽屉之中。

  (《文学季刊》封面、内文)

  采访:学者田本相

  2354当他一看到这个剧本,他就爱不释手了,(2507)就是连气收稿,而且这个章靳以一期发表出来,显然靳以那是非常赞同的,所以才能够一期,就是把这个剧本登完了,这个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动作,尽管它是一个很厚的大型的期刊,一下把这个年轻人的剧本这么登出来的话,是非常隆重的事情,

  (20年代话剧剧照。郭沫若剧作。田汉剧作。南国社剧照。)

  《雷雨》问世了,但它还是纸上的生命,需要有人赋予它灵魂。而此前,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还远没普及,与本土的戏曲相比,无论剧本、表演,都不可同日而语,《雷雨》也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中国话剧在走过二十几年以后,由一个二十三岁的大学生来开启一个新时代,颇耐玩味。

  采访:学者丁罗男

  4337因为一般来说中国话剧的成熟是从上个世纪的3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曹禺的作品应该说他跟五四这代的剧作家还有很大的不同,\《雷雨》首先表现出来的他是真正的完整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雷雨》是首先是写了人,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了典型环境中间的典型性格,你比如说繁漪,周朴园包括鲁侍萍,这些人物一个个性格复杂,内心丰富,这一些都是五四时代二十年代的剧作家达不到。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是曹禺真正的把现实主义的这种创作方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二

  字幕:1936年4月15日

  (码头。汽笛。唐若青与戴涯在码头的照片)

  这是中国旅行剧团的两个主要演员唐若青与戴涯,在《雷雨》中他们是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到达上海前,中旅已经积累了几十个剧目,影响日益扩大,此番回到上海,唐槐秋决定上演《茶花女》和《雷雨》。

  采访:学者洪忠煌

  2513唐槐秋他决定上演《雷雨》我想这个不是偶然,因为《雷雨》符合中旅,\一个就是它是艺术剧,一个就是它是感情戏,一个它有一个女主角,一个悲剧女主人公,适合这种著名有才华的女演员来发挥,形成对观众的号召力。

  (唐槐秋与曹禺合影)

  在《雷雨》演出史上,唐槐秋是第一个立志将其搬上舞台的人。1934年7月,《雷雨》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后不久,唐槐秋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致信曹禺,请他把首演权交给中旅,得到曹禺的认可,但当向官方申请时,三次被驳回。

  采访:学者洪忠煌

  010254《雷雨》刚开始就是在北平送检查,因为那个剧本也要送去检查,通过检查一开始是没有通过,是以好像是乱伦,以这个名义不批准。\那些旧官僚的那种封建道德,因为一看情节里头有大少爷跟继母相爱发生恋爱关系,一看有这种情节,他从封建这种旧的伦理道德出发,认为这个对市民可能影响不好,所谓有伤风化,这种乱伦行为,里头表现这种乱伦行为,所以他不批准。

  (《雷雨》日本演出剧照)

  1935年4月《雷雨》由杜宣、吴天等留日学生搬上舞台,在日本演出后,官方的态度有所松动。

  (三维制作的卡尔登大戏院)

  字幕:1936年4月30日 上海卡尔登大戏院

  8月,中旅在天津演出了《雷雨》。随后,中旅来到上海。当年在上海从事话剧工作的胡导先生在卡尔登大戏院观看了首场演出。

  采访:导演胡导

  5707中旅回到上海的第一次公演,这个早场是招待文艺界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票子,我想不起来了,反正拿到这张票子我就在看戏了,我就是这个印象。\那一场戏把我看得很震动了,话剧这么样好看,当然这个时候我已经看过一些戏了,\但是《雷雨》很抓人,就是曹禺先生这个戏,那时候认识曹禺先生,曹禺先生是个了不起的剧作家,剧本写的那么感人,那么样抓人,这是《雷雨》看了得到的印象。

  (《雷雨》演出说明书+演员照片)

  唐槐秋为《雷雨》排出了强大的阵容,这一阵容持续了三年,他们的表演给包括曹禺在内的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雷雨》第二幕片段)

  繁 (急迫地)萍,我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可信的人,我现在求你,你先不要走--

  萍 (躲闪地)不,不成。

  繁 (恳求地)即使你要走,你带我也离开这儿--

  萍 (恐惧地)什么。你简直胡说!

  繁 (恳求地)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

  蘩漪是曹禺构思《雷雨》时,最早想出的一个人物,在她身上倾注了深深的情感。

  (曹禺文章)

  对于蘩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惭愧不能画出她一幅真实的像,近来盼望着遇见一位有灵魂有技能的演员扮她,交付给她血肉。

  (赵慧深照片)

  21岁的赵慧深仿佛是为《雷雨》而生,她是四川宜宾人,出身书香门第,20年代中期考入上海南方大学,曾任上海梨花少女歌舞团秘书,后加入中旅。

  采访:导演胡导

  0438《雷雨》那个戏特别是那几个演员那是很了不起的创造,姜明是一个,还有一个女演员叫赵慧深,演蘩漪的,我认为她是,看到赵慧深这个蘩漪,我大概看过几十个蘩漪了,没有一个能够像赵慧深演的那么深刻,那么感人,那么有内在的感情那么深那么丰富,这个演员了不起\她天生的天赋的关系,特别眼睛特别深沉,好像里面从她的眼光里面射出的,好像她内在感情非常的丰富也非常的复杂,非常的玄妙,我没看过第二个人演得能超过她的,这是个好角色。

  (《申报》等对赵慧深的评价画面。)

  赵慧深以深沉含蓄,充满内心激情的表演,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蘩漪的复杂心理活动,广受赞誉。她的表演,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也成为几十年来,蘩漪这一角色的标尺。

  (《马路天使》片段)

  1937年,赵慧深出演电影《马路天使》,扮演妓女小云,同样出色。她被称为唯一靠一部戏、一部电影便留在两个领域历史上的人物。1967年冬天,53岁的赵慧深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人世。

  中旅在上海演红了《雷雨》,使话剧成为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样式。由唐槐秋导演的《雷雨》也成为后来全国各个剧团演出的蓝本。

  采访:学者丁罗男

  010642《雷雨》应该说它写的题材,这个大家庭,不是什么非常新鲜的东西,因为在早期文明戏的时候,在二三十年代大量的鸳鸯蝴蝶派的这种小说里面,都有。那么曹禺为什么能够《雷雨》一鸣惊人呢?因为他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给了它新意。

  (郭沫若画面。文章《关于曹禺的〈雷雨〉》)

  1936年,名作家郭沫若给了《雷雨》和曹禺极高的评价。

  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他的这篇作品相当地受到同时人的欢迎,是可能令人首肯的。

  (周扬《论〈雷雨〉和〈日出〉》)

  而周扬更是鲜明地指出,《雷雨》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作者看出了大家庭的罪恶和危机,对家庭中的封建势力提出了抗议。”

  采访:学者田本相

  3214当演完一轮以后,这时候卡尔登剧院主动地跟他们再定合同,就是倒三七了,可见《雷雨》这个情况,当时曹聚仁先生也在上海,他就说1936年是《雷雨》年。\(3424)《雷雨》连演三个月,这个合同,你想想,现在这个戏能演多长时间,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没有一个戏能够连着演三个月,将近上百场的演出,这个可见这个观众对他的喜欢,也说明话剧这个时候已经赢得人心了。

  到1936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雷雨》已经上演了五、六百场。颇有意思的是,1936年在南京中国戏剧学会演出的《雷雨》中,曹禺自己登台扮演了周朴园,成为戏剧史上一段佳话。

  (飞机轰炸画面。剧场画面)

  在孤岛和沦陷期间的上海,人们精神苦闷,剧场艺术繁荣,话剧迎来一个黄金时代,《雷雨》仍是观众最喜爱的剧目之一。

  (《放下你的鞭子》片段。《蜕变》演出海报)

  战乱频仍,“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话剧的主旋律,包括“街头剧”在内的抗战题材话剧增多,此时的曹禺也创作了与抗战有关的《蜕变》等作品。尽管这样,《雷雨》仍是他最受追捧的作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延安青年艺术剧院也演出了《雷雨》。《雷雨》的成熟,并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它培养了一批批表导演艺术家和无数观众,它使中国话剧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黄宗江剧照)

  戏剧家黄宗江接触话剧、演话剧都是从《雷雨》开始的,四十年代在燕京大学他曾经扮演周冲。

  (曹禺照片《雷雨》序言中关于“仆隶、金线”的句子)

  采访:演员黄宗江

  0045因为曹禺是话剧界的一个祖师爷之一,虽然他的年岁还不算最老的,比起李叔同他们,但是曹禺的话剧,我认为在他身上,古今中外的文化,尤其戏文化他都吸收了\所以在他身上,是不是,既有莎士比亚、莫里哀,又有关汉卿、汤显祖,他有继承的,因为我认为任何一种艺术,离不开传统,可是又必须突破传统去创新,曹禺就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一代大师。

  (曹禺和老舍照片。唐槐秋照片)

  抗战结束后,曹禺和作家老舍到美国讲学,1947年1月回国,这一年春节,中国旅行剧团在南京飞龙阁上演《雷雨》,从此,这个在中国现代话剧舞台叱咤13年的职业剧团黯然谢幕。1949年9月,唐槐秋等人以实际已经不存在的“中旅”名义在北平长安大戏院公演《雷雨》,这是建国前,《雷雨》的最后一次演出, 5年后唐槐秋默默辞世,时年56岁。

  三

  (开国大典画面。歌剧《白毛女》演出。曹禺解放后照片。工作证画面)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此时曹禺只有39岁。1950年、1952年他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他虽然欢欣鼓舞,却产生了困惑。

  (1950年10月《文艺报》三卷一期。曹禺文章《我对今后创作的初步认识》)

  我的作品对群众有好影响吗?真能引起若干进步的作用么?这是不尽然的。《雷雨》据说有些反封建的作用。老实讲,当时我对反封建的意义实在不甚了解。

  曹禺真诚地表示,《雷雨》是“一个有落后倾向的剧本”,要把“自己的作品在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的X光线中照一照”,他基本否定了自己过去的作品,他决定对它们做手术了。

  采访:曹禺女儿万方

  1121不光是《雷雨》,他写的所有的文字他都非常懊悔\那个时候他对他所有的创作都是恨不得它们没有出现,恨不得他是一个文盲,这是他亲口说过的,他非常羡慕我们那个街道上扫大街的那个老大妈,他说我要是能像她们就好了,如果我一个字都不认识那么我像她们一样,每天起来就是劳动,拿着扫帚就去劳动,他说这样我就可以过一种正常的人的生活。

  也许是由于他的真诚,躲过了文艺界一次又一次的批判运动。惶恐中,有消息传来,剧团要排《雷雨》了,这是继1949年中旅绝响之后,这部名作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采访:演员郑榕

  0255 53年吧,大概是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做了一个决定,开放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以前都好像不能演。五四的优秀剧目开放以后,人艺因为曹禺是院长,党委就决定,讨论决定,首先演《雷雨》,说这是开放五四剧目来的第一炮,\当时大家也很紧张,也很兴奋,(0606)但是当时思想状况也很复杂,想着第一炮想把这个《雷雨》演好,但是是解放以后了,解放以后怎么处理,据说以前有人批判过这个人性论,那么怎么避免这个人性论,怎么处理,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执导《雷雨》的是夏淳,他和这部作品有着特殊的缘分。1935年,夏淳还是北平一所中学的高中生,听说中旅即将上演《雷雨》,兴奋不已,谁料北平当局禁演,他苦苦哀求家人,让他去天津观看。

  采访:夏淳之子夏钢

  2343(《雷雨》)这种对人性的这种压抑,他是有感受的,就是说从自己的家庭中间,从自己周围的人们当中,从这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当中,能对《雷雨》有非常真切的感受,能引起非常强烈的共鸣,所以那时候他作为一个青年学生,看一场《雷雨》可能就激发起他内心的激情,要为自由而奋斗,要为人权而奋斗。

  在《雷雨》的影响下,夏淳不但走上了专业的戏剧道路,而且,日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四次排演了《雷雨》,确立了他的著名导演的地位。

  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情况,《雷雨》越来越被强调“阶级本质”。排练之初,大家试图用“阶级斗争”来解构剧本,把剧中人物分为左、中、右。

  采访:演员郑榕:

  (当时)在那个气氛下,第一步先分阶级。

  采访: 演员朱琳

  我们就感觉到这好像是个阶级调和的戏。

  采访:演员郑榕:

  我是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了,有鲁大海,我害怕了。

  采访: 演员朱琳

  所以演的时候就和开始的时候不同了,生硬了,后来曹禺也看不下去了。

  采访:演员郑榕:

  就是把一切都装在脑子里,都想演出来,实际上就造成了人整个的痉挛。

  (1956年《雷雨》录音。剧照)

  周朴园: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了,只要你用钱,你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你让警察杀死矿上许多工人!

  周朴园:胡说!

  鲁大海:你的来历我都明白。

  (周恩来画面)

  北京人艺复排《雷雨》惊动了周恩来,这位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但对话剧格外关心。青年时代,他热衷于话剧活动,与曹禺同为南开校友,40年代他们在重庆相识。周恩来以政治家高屋建瓴的立场对夏淳等人说: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戏的主题呢?要知道这个戏的主题是反封建。

  采访:夏淳之子夏钢

  3823周总理是非常关心话剧的,特别是非常关心人艺,经常到人艺去看戏,而且经常悄悄地,事先也不一定打招呼,可能开场以后他进去,悄悄地坐下看戏,看完戏以后到后台跟导演,跟演员一起聊,一起交流,甚至一起去吃宵夜,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周恩来与曹禺等合影。《周恩来论文艺》有关章节)

  1962年,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讲话中几次谈到《雷雨》,他说:《雷雨》反映的生活合乎那个时代,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

  采访:学者田本相:

  5456他说你看曹禺现在变得胆小了,说你看他过去,他那个《雷雨》,这个《日出》、《原野》,为什么这些戏还这么好,这么难得,难得的就是说跟他当时的思想是统一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没有造假,他没有故意地夸张一些什么东西\就是他写的是真实的\看起来总理的这个说法很平淡,(5617)但这个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实事求是的。

  细心的周恩来甚至注意到《雷雨》某一句台词的变化。

  采访:演员朱琳

  1544就是在第二幕了,鲁大海找周朴园来算帐,工人和资本家,这个周萍也在场,他们辩论,吵到比较激烈的时候,特别是鲁大海对他的父亲周朴园很不客气的时候,他上去打了他一个嘴巴。

  (《雷雨》演出实况)

  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什么?

  你现在还——

  你们简直是强盗!你是萍——,你凭什么打我儿子?

  采访:演员朱琳

  开始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说这句台词,我觉得一说观众就乐,跟相声语言似的,总理看完了戏,第二天就让邓大姐给我打一个电话,给办公室打的,找到我,就是朱琳为什么把这句台词拿掉,说一句很好的台词啊,让朱琳考虑考虑,是不是应该把这个台词还是要恢复起来。

  (《雷雨》1959年封面。曹禺手稿)

  周恩来说曹禺“没有主见”,不错,此时的曹禺已经不是三十年代写出《雷雨》、《日出》、《原野》的那个才华横溢、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了,他甚至有些偏执地对待自己的过去。1959年6月,他再次修改《雷雨》,对剧本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有些地方面目全非。同年8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据此演出,导演吴仞之。这次演出将主题归结为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

  (样板戏演出。)

  很快,“文革”开始了。中国文化遭遇了一场浩劫,《雷雨》自然也在舞台上消失了。

  采访:曹禺女儿万方

  写戏他是没有资格了,那么他有资格去当那个看传达室,这个他还可以,因为他可以分报纸,然后我就在这个首都剧场的传达室,在那儿看传达室,(1643)\有一个日本的代表团吧,中日友好的这么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然后他们就发现了他在那儿看传达室,大概在日本就有了,报纸上就有这些的报道,说中国的莎士比亚在看传达室。那么后来就把他调了,就不让他在这看了,就把他调到史家胡同,离这不远,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到那去看传达室了。

  (音乐。史家胡同口孤独的身影)

  四

  (话剧《于无声处》片段。曹禺与导演苏乐慈、作者宗福先。)

  1976年10月,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剧作家曹禺又回到戏剧生活中。这一年他66岁,他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

  (与米勒照片。英文版《遭遇中国》中米勒记叙曹禺句子)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来华访问,对曹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文章中写道:60多岁了,黑头发,矮小好斗,一分钟也坐不住,也忍不住开玩笑。

  字幕:1980年 巴金寓所

  (资料:巴金、曹禺交谈、看影集)

  巴金:这很早了,是35年。

  曹禺:我猜也是35年,这是莫里哀《悭吝人》这是我把它重新改过的,这是林徽音搞的(舞台)设计。这是(主人公)丢了钱以后的一段。这是我在南京演的周朴园。

  巴金:我记得,周朴园是你演的,你们在排练室。

  曹禺:你看了?

  巴金:我没看。我听他们谈起,那是……

  曹禺:36年。

  巴金:36年底。

  曹禺:对对对,你说得对。

  (1978年第三次印刷的《曹禺选集》封面、目录。朱端钧青年、老年照片)

  《雷雨》随曹禺复出再次与观众见面,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曹禺选集》。同年,上海戏剧学院排演《雷雨》,导演朱端钧四十年代便执导过《雷雨》,11月7日,他抱病从《雷雨》排练场出来,猝然倒地,他一生导演了八十七部话剧作品,《雷雨》成为他导演生涯的绝唱。

  (天津人艺画面。实况)

  伴随解放思想的潮流,《雷雨》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出新。1982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公演《雷雨》,导演丁小平大胆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采用了意识流等现代派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了处理。

  (天津人艺实况)

  你走了

  恩 走了

  他走了

  采访:学者丁罗男

  5640 80年代开始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话剧工作者也面临着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这样一个历史新的时期,\所以当时的局面是很活跃的,所以即便对曹禺这样的《雷雨》大家公认的是现实主义的名著,但也有的导演在探索过程当中他也想我可以做一些新的处理,做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

  (北京人艺画面。实况)

  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爸!

  跪下!

  198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四次公演《雷雨》,导演仍然是夏淳,顾威扮演的周朴园穿上了西装。

  采访:演员顾威

  5634实际上夏淳老师他是自己否定自己的,他把自己1954年\他把1954年那个解释实际上是否定掉了,\好像这么一种解释,他做了几项,我一听,我服了,(5737)一个是周朴园,他是一个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我们国家出国留学的留学生,他带回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新气象,这是一点,所以第一幕要穿西装,要穿正规的德式的那种服装。

  (王晓鹰版画面。实况)

  1993年,青年导演王晓鹰的新版《雷雨》,更是颠覆性地让剧中的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认,并去掉了鲁大海这个角色。

  采访: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

  0617那回过头来我就开始动鲁大海这个人物的脑筋,想到这件事情,我自己想起来的时候,我自己其实也吓一跳,就是我能不能把鲁大海这个人物和带在他身上的这条线索整个都删掉他,\把创作的注意力,以及这个戏在舞台上最后传递给观众的东西更集中到那些有情感纠葛的,有复杂的、微妙的那些强烈的情感纠葛这些人身上。

  (王晓鹰与曹禺合影)

  王晓鹰跟他的导师著名导演徐晓钟说了自己的想法,导师郑重地说,这要征求曹禺先生的意见。令所有人都未料到的是,曹禺居然同意了。

  采访: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

  1705曹禺先生有意思,他说《雷雨》这个戏以前很好演,过去很好演,谁演谁赚钱,这个剧团要活不下去了就演《雷雨》,因为看的人很多,(1806)很好演,但是到后来就越来越难演了,因为演的人多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演得最好,所以就越来越难演,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你,他说你要有一个新的路子,一个新的想法,这样就好了,然后他发了一个感慨,说还是年轻人有创造,敢于有一些新的思路。

  采访:曹禺夫人李玉茹

  1702我觉得曹禺先生最大的优点,我觉得他胸襟很开阔,人家动他的本子,他不是觉得动一个字都不行,像有的作者,他不是,\他当时没有私下跟我议论什么,那么我想他是不大同意的,但是他同意无妨试试看,对他的作品你怎么改,反正他的话是说,我反正是出了书,我的书在这儿,那么观众喜欢哪一个,做一个比较,不能不允许人家尝试。

  (晚年曹禺被人搀扶行走的画面)

  《雷雨》常新,曹禺一天天老去,他看过不计其数的剧团上演他的作品,他还是饶有兴味。

  (《雷雨》第四幕片段。曹禺在剧场看戏画面)

  采访:曹禺夫人李玉茹

  1240很新鲜,他还有新鲜感,他总是,因为他耳朵也很聋了,总愿意坐在第一排,实际上那个戏词他倒背如流了,他可以用不着听,但他还要听,他们的语气念得怎么样,所以他必须要坐在很前头,很累的看戏,而且他像普通的观众,该开怀大笑他也会这样子。

  资料:曹禺

  用浅近的话,没什么睿智,就是从我这一辈子经过吧,就感觉人很复杂。人的经历是千变万化,人是经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从好到坏,从坏到好,尤其是我现在病了,而且老了,许多事情都忘得精精光光,好的、坏的事情,记忆力都没了。

  晚年的曹禺常常陷入苦闷,他渴望自己再写出像《雷雨》一样的作品,但过多的社会活动使他无奈。曹禺的传记作者田本相与他有过很多接触。

  采访:学者田本相

  5951他经常说的一个东西就是什么呢,就说我这一辈子写得太少了,是吧,我现在真,他那意思非常渴望再写作,可是现在就是整个的,可是现在整个的状态就是说,好多的工作,好多的会议,(0054)接见外宾,看戏,约稿,这些东西就是整个陷到这个事务,他对这种生活非常地厌恶。

  采访:曹禺女儿万方

  1815我还记得有一次我都睡着了,也没有睡着,已经躺下了,后来我就听见他在他的房间里大叫我,就叫小方子,他叫我小方子,我以为出什么事了,就非常急迫地大叫,就赶快起来一看,他躺在床上瞪着大眼睛,在那儿就好像是喘粗气的,\(1952)说我要跳下去了\他不可能跳下去,但是我确实相信,他的那个,他的灵魂吧,或者说是站在那个窗台上,看着外面的黑夜的,实际上就是我觉得因为他的那种灵魂太痛苦了,就是他对的现状非常非常不满意,可是他又改变不了。

  (1996年12月曹禺逝世之广播新闻。各时期肖像)

  尾声

  字幕:2007年1月 上海兰心大戏院

  建造于1930年的兰心大戏院曾经是上海最现代的剧场之一,几十年来,这里曾经上演过各种版本的《雷雨》,今天,由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一台全新的《雷雨》将在这里与观众见面。

  (上海戏剧学院之新版《雷雨》实况。合唱)

  不久长……不久长……

  不久长……不久长……

  这次演出,恢复了《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在这部作品几十年的演出中,这两部分基本都被删除,曹禺本人多次表示过不满。王延松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雷雨》进行了大胆的删改,将八万多字缩减为三万多字。

  采访:导演王延松

  1300序幕和尾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太长了,85000字,曹禺可能曾经自己在南京排过一版全本的,演了四个多小时,他说他自己也受不了,后来他在《雷雨》序里面讲,他说他几次提笔都想解决这个问题,删改一下\后来他说也许将来会有一个导演,一个聪明的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一次合宜的删改,使《雷雨》有一个新的演出的面目,我相信他所说的这个新的演出的面目,一定是应该包含着序幕和尾声的。

  (王延松版实况)

  侍萍 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她就是侍萍

  繁漪 她就是萍儿的母亲

  十年前我们曾经重逢

  (话剧、沪剧、歌剧、电影、电视剧以及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画面)

  一部话剧被不停地搬上舞台,证明了它的经典性价值,但是,《雷雨》的经典,还体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母题,被其它艺术样式不停地改编、解构着。

  (曹禺照片。字幕)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经典剧作

  它创造了中国百年话剧的神话和奇迹

  它是中国话剧舞台上演出最多的一部作品

  《雷雨》的演出史

  也是中国话剧的发展史和社会接受史

  《雷雨》是中国百年话剧的一座丰碑

  字幕:2007年4月18日 北京

  (胡锦涛等领导与话剧艺术家们一一握手)

  胡锦涛:我们这一代人都曾从《雷雨》、《放下你的鞭子》、《胆剑篇》、《茶馆》、《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优秀话剧作品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在教室里排《雷雨》。)

  (镜头俯视整个校园)

  (轰轰的雷声)

  (《雷雨》初版本合上)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中国话剧百年诞辰

  2007-4-24夜,同里世德堂 初稿

  2007-5-09夜,上海安中馆 二稿

  2007-5-28夜,SMG五楼 定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