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0年花费对比:从零投入到上万元消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13:23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当时的考生李明华这样形容自己:“前脚放下大锤,后脚便进了考场。”对那时的很多人而言,高考没有营养品,没有舒适的宾馆。随着2007年高考落下帷幕,又一轮围绕考生、商家之间轰轰烈烈的“高考经济”拉锯战划下休止符。家长李林算了笔账:“为孩子购买考前营养品、聘请高考保姆、订住高考酒店,一共花了上万元。”从零投入演变到上万元开销,在看似繁荣的高考经济背后,考生的心理又进行了怎样的变化?

  来到2007·商机

  家长花钱给娃娃买个安稳觉

  高考前,商家们再次“嗅”到了大量的商业气息,从学习用品到保健食品、甚至心理辅导,五花八门的高考商品开始在成都走俏。但五花八门的高考服务也是把双刃剑,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削减了家长和考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自信心,换句话说,“养优处尊”只会让人的心理越来越脆弱。

  高考保姆乘虚而入

  今年,家政行业首次在高考经济中分了一杯羹。成都一家政公司负责人林讯说,面临高考,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往往需要有经验的人进行辅导,并搭配合理膳食,这给家政行业提供了机会。他招募了两位曾经就职于某重点高中的退休教师,为高考学子提供服务。“高考保姆的价格肯定比一般保姆要高得多,但相比一些家长求助心理咨询师,则要便宜得多,实用得多。”

  猜题书籍供不应求

  为了应对高考,许多书店均不约而同打起了高考“牌”。一些标注“名师指导”、“参与出题老师字样”的书籍供不应求。海椒市某书店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一些学生由于紧张等原因,对高考没底,特别信任这些猜题的试卷,

  “也算是临时报佛脚,期望能通过做模拟试卷来提高自己的信心。”5月中旬,家住海椒市的李林带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到成都某大型连锁书店买了许多猜题试卷,“这样猜得更全,更把稳。”

  考前补品分一杯羹

  药材商显然也看中了高考这一香饽饽,品类繁多的补品市场在高考前又冒出许多与考生有关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价格从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6月4日,一位家长就同时选购了几种保健品,一次花费400多元。“这些保健品都是能够提高记忆力或者改善睡眠的,对娃娃有好处。”这位家长说,虽然对这些保健品的真实效果并不确定,但想达到一种心理安慰的效果。

  酒店订房不误进场

  高考前,全国各地的酒店都推出了“高考房”,一些酒店甚至推出“

状元房”,成都的酒店显然也不落人后。大石西路一宾馆的工作人员说,他们附近有两所中学,都是指定考点。为了方便家长和考生有安静的学习准备空间,他们特意提供了优惠的高考房。高考开始前不久,该宾馆的高考房就已订完。入住该酒店的家长张先生表示,高考时,学校外面的交通比较拥堵,为了不耽误娃娃进考场的时间,他特意在酒店订了房,“这样能保证娃娃考试时心平气和。”

  来到2007·故事

  高三一年花费20000元

  家住双楠的王女士向记者介绍了她家里的情况。进入高三后,女儿小敏的生活饮食成了全家关注的焦点。王女士全家收入为每月4000元左右。“小敏从小身体不好,如今面临高考,学习压力和精神负担都大,我经常到市面上购买营养保健品。”

  营养保健品3000元

  “营养保健品种类太多了,全靠其他家长向我推荐,只要质量可靠的,我都会买给女儿尝试。”王女士说,她购买的这些保健品价格每盒都上百元,一个疗程大概要吃三四盒。小敏在备考期间一共吃了三种品牌的营养保健品,共花费3000多元。

  补课费资料费10000元

  王女士说,除了饮食营养上的花费,小敏在学习上的开销更厉害。小敏的英语成绩一直是王女士的心病。为了提高女儿的英语成绩,王女士在去年12月请了家教,一直帮小敏补习到高考前。家教每个星期上两次课,每次2个小时收费120元,“补课费花了6000多元。”为提高成绩,还买了不少高考辅导资料、题库等,又花费了4000多元。

  王女士粗略算了一下女儿整个高三期间的开销,“一共花了20000多元,这还不是很高的呢。她们班上有些同学的补课费、上突击班花费就接近20000元。”

  其他事情家长包了

  某家政公司负责人说,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高考成败几乎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一生。因此,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是不遗余力的。事实上,家长为孩子操劳也是有所依据。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考生考场晕倒、考生粗心大意,延误赶考的事件,给很多家长敲响了警钟。

  在成都七中门外,一位等候孩子考试的家长说:“我不亲眼看到娃娃从考场出来,绝对放不下心。”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平时在家娇生惯养,衣食住行都是由家长操心,沿路护送很有必要。“娃娃高考是关键,其他的事情由我们帮忙做了,也没什么。”

  然而,一些低年级学生却表达了与家长不同的观点。成都七中一位学生说,他不希望家长为自己操办。“高考其实也就是一次考察,只是意义不同而已,用不着这样紧张。

  钢铁工人千锤百炼进大学

  家长们需要如此紧张吗?曾经的一位“新三届”(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讲述了自己的高考故事。1977年,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为人父母、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重新燃起了读书的火焰。

  抡完大锤就看书

  时年25岁的李明华已是成都某钢铁厂工人,高考时间定在12月,从李明华知道能够参加高考的通知到考试只有短短三个月。为了圆大学梦,李明华拼命找书看,由于条件限制,没有足够的教材,更不可能找到辅导老师。他不得不四处借书学习,但身边朋友的书非常有限,而且也很难借到,最终,还是父亲从外地给他买回了一套18本的自学丛书,解了李明华的燃眉之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李明华不得不加快工作进度,只要一有空就立刻翻书学习。李明华说,工厂里有一间堆放杂物的小单间,平时很少有人使用,成为了他的学习园地。“我的书本上基本都是脏的,因为我的工作是抡大锤。一放下手中的活,立刻捧着书冲进小单间,也不讲究洗不洗手了。”

  由于学习过于投入,李明华三次缺席组员会议,除被组长批评外,还遭到了旷工扣分的严厉处罚。李明华并未因此放弃,相反,实现大学梦想的愿望让他废寝忘食。为了尽量拓展学习时间,他经常“猫”在小单间里看书直到深夜,经常忘记时间。“饿得实在不行了,才想起回家。结果刚出厂门,就看见满天星星。”

  吃两个鸡蛋上考场

  1977年,大学录取比例是29:1。李明华清楚知道当时考大学的难度。在高考前一个星期,他很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考试前默念自己的名字,这是他在做练习题时想到的方法。“做题前默念自己的名字,便忘了紧张,我就是靠这个土办法进行心理辅导。”12月开考的那天,李明华煮了两个鸡蛋,算是给自己补充营养。李明华的努力没有白费,1978年1月,他如愿成为了

南开大学的一名学生。

  “我觉得如今的家长对孩子太过宠爱,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只会读书,有用吗?”李明华认为,高考本来就是锻炼孩子的知识储备、意志力和斗志的地方。“家长们放不开手脚,只能让孩子成为读书的典范,而不能成为成才的典范。”

  专家观点

  高考紧张  是教育投资过高的体现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陈武元教授:由于家长对高考非常看中,导致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对娃娃的高考患得患失。如果算笔经济账,高考是

家庭教育投入“阶段性成果”展示,高考的成败事关家庭教育投入的“效益”。据一普通家庭的家长估算,从幼儿园到高三,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至少需花费10万元。过高的教育投入让家庭和学生对教育寄予厚望,对高考十分紧张。

  社会学家胡光伟:参加高考也许关乎个人前途,但不是决定性的。家长过分关爱,无形加重了高考的影响力,对考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如果家长在家里能制造一种宽松的气氛,考生也决不会因此而放松,适度的压力和适度的放松都会产生最高的效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