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意产业遭遇发展瓶颈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14:17 SMG《七分之一》
上海创意产业遭遇发展瓶颈期(图)
上海创意产业

    SMG《七分之一》5月27日播出《创意产业 成长的烦恼》,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莫干山路50号、泰康路210号、建国中路8——10号、光复路181号,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门牌号码,如今却演绎成上海创意产业的代名词,M50、田子坊、同乐坊已经成为上海创意文化发展的全新地标。这批凭借着上海老厂房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园区,如今在上海已经有75个。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创意产业,存在7年来,是否正在遭遇“七年之痒”? 它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又在哪里呢?

  正文:

  《我的M50》歌词实况:啊,妙啊...苏州河南面,恒丰桥后头,莫干山路 50号,还是看得到老早...

  这段上海话的说唱,来自于一首名叫《我的M50》的歌,短短几句,却唱出了莫干山路50号的韵味和历史。但是当记者走进莫干山路 50号的时候,这里却弥漫着一种担忧的情绪。

  莫干山路50号创意集聚区 负责人 金伟东:如果拆迁了 这里就不复存在 他们都必须得搬。

  金伟东,莫干山路50号创意集聚区负责人。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年轻的负责人显得忧心忡忡,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公告,这是一份房屋拆迁公告,公告要求,莫干山路50号最迟于2007年6月底进行拆迁。

  记者:这样的东西出来的话,会对你们有影响吗?

  莫干山路50号创意集聚区 负责人 金伟东: 我觉得这不是对我一个企业的影响.怎么讲?因为M50这个地方已经具备了一定影响力,它其实是代表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

  记者:当你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 韩妤齐: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这种事情一直在,比现在可能叫得还要响。

  面对这次的动迁公告,一直在呼吁保护M50的韩妤齐显得很是平静,这位供职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的副教授,对于这片老厂房格外地钟爱,在莫干山路19号楼的小楼上,就是她自己的影像工作室,她是最早把自己的工作室安在M50的人之一,她也一直在呼吁保住莫干山路这片老厂房。

  记者:最开始有关于M50说要拆迁的这样一个消息,是在哪一年?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 韩妤齐: 2003年就一直要拆。

  韩妤齐告诉记者,关于莫干山路50将要拆迁的消息,其实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流传。2003年7月,紧邻莫干山路50号的莫干山路120号原福新面粉厂最先传言拆迁,这幢老厂房在一百多年前,曾经是全国规模最大,创建最早的面粉厂。为了能够引起政府对老面粉厂厂房的重视,韩妤齐立即召集志愿者赶制出了莫干山路文化保护规划建议书,有关部门在接到了这份规划建议书后,拆迁方案暂时被调整了。

  记者:您认为权衡的标准是什么?

  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 何增强: 可能房地产短期的回报率会比创意园区要高得多,但是从一座城市他整个产业的布局而言,从它这种形态的存在和人们国际之间的这种文化的交流而言,这种的价值性是不可评估的。

  记者串场:

  莫干山路50号经过了七年的发展,目前这里已经入驻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200家创意公司,其中包括著名的香格纳画廊、木码设计等知名的品牌。但是莫干山路50号一旦面临拆迁,在上海要形成一个同等规模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可能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那么像M50这样依托于老厂房的创意园区,能否有其他的路可走呢,事实上,这也正是几年来人们在努力摸索的。

  坚硬的钢梁、粗壮的钢绳,老式的三叉式电风扇,这是位于泰康路210弄2号乙的著名摄影家尔冬强艺术中心,这个有着800平方米的工作室,被称为上海目前最大的艺术家个人工作室。在它的隔壁2号甲,就曾经是已故画家陈逸飞的工作室。这些都是泰康路田子坊创意园区里许多工作室的典型形象。

  泰康路田子坊总策划人 吴梅森:陈逸飞(当初)借这个房子,实际上就每天5毛钱(一平方米)、(每天)3毛钱(每平方米)借下来的,那么现在经过我们的文化打造,这个价钱已经远远超过这个价钱了,现在大概里面的3毛,现在已经到(每天)3块(每平米)都不止,所以我们的房租最高已经到(每天)8块(每平米) 了,实际上这个什么原因的,这个就是一种文化打造。

  泰康路210弄原先是弄堂工厂的聚集区,弄堂两旁多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工厂像上海人民针厂、上海纸杯厂、上海美华无线电厂的老厂房。1998年开始,画家陈逸飞、尔东强等人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入泰康路210弄,并带动了一大批艺术家入驻,后来这个地块被著名画家黄永玉取名为田子坊。然而和莫干山路50号相似的是,这里在三年前也曾经面临被拆迁的危机。

  泰康路田子坊总策划人 吴梅森:我们这里实际上已经规划为动迁了,这个房子,包括厂房,包括民房,全部列为动迁范围。

  经历了80年的历史,泰康路这条老马路在今天显得有些破败,不改造将有碍城市的形象。但对于上海市来说,泰康路却代表着一种情怀、一段过去的历史。在方方面面的呼吁下,2004年底,上海市城市规划局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对泰康路田子坊进行保护。目前田子坊已经入驻了来自18个国家的近百家创意公司,但同时他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老厂房租赁爆满,“螺蛳壳里做道场”,会不会限制这个行业的发展呢?

  上海市泰康路田子坊总策划人 吴梅森:就是厂房已经没有办法发展了,那么那个时候我就在考虑,是不是我们可以向民间的民居发展。

  泰康路的田子坊,是上海典型的老石库门弄堂建筑,房屋普遍都比较狭小,加上年久失修,配套基础设施差,居民们一直在寻求改善的办法。看到周围的厂房都被出租,一位居民也动起了脑筋,居民周信良成了第一个尝试的人。

  泰康路田子坊居民 周信良:我是第一个租房子出去的,当时还是非常犹豫的,就是想万一租不出去怎么办,没有想到真的有人要了。

  周信良的老房子是在泰康路田子坊二井巷的16号,不足20平米,三年前,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花了几千块钱将老房子进行了装修。没有想到的是,一位服装设计师竟然愿意以每月35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

  上海市泰康路田子坊居民 周信良:现在就是有很多想做创意企业的人想进来,居民们都非常想把房子租出去,这样的情形已经非常红火。

  更让老周没想到的是,随着泰康路田子坊的不断发展,他的房子租金已经上涨了很多次,他的这次尝试,很快引发了整个田子坊老民居的出租热潮。在老周拿给记者看的这叠厚厚的名片中,都是海内外希望来田子坊从事创意产业的人,而这张电脑桌上,随处贴着的则是暂时来不及登记的信息便条。已经尝到甜头的老周,现在每天都要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再转给周围的老街坊们。

  上海市泰康路田子坊总策划人 吴梅森:居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然后进驻的企业他也得到发展,那个房子也得到保护,政府也得到税收,这个是一个新的城市改造的一个方案,而且是用和谐的办法,解决了这个城市发展的一个困惑。

  2006年,泰康路田子坊以结合老厂房、老弄堂的创意产业新模式成为一大亮点,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这里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泰康路已经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泰康路,而不单单是一个吸引游客的旅游区。

  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 何增强:田子坊的这种创意产业,它的传播力,它对整个城市的推动性和对于整个这个世界的传播,对国内的传播,这时候人们看到了它的价值形成。

  正是有了这种扶持,凭借老工业厂房相对高层写字楼较为低廉的租金,以及老建筑深厚的文化沉淀,吸引了大批有创业冲动的创意公司,上海创意产业超常发展,2005年上海市经委开始审批第一批18家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短短两年来,上海市一共审批了4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共计75家。

  目前,上海市创意产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都集中在经过改造的老厂房、老建筑当中,这些在市中心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成为这个城市颇具特色的景象。那么,栖身在其中的这些艺术家、创作者,目前又有一些怎样的渴望和企盼呢。在静安区的同乐坊,记者进行了走访。

  阆风艺术画廊 燕军:在文化这一块他们也在努力的宣传,但是毕竟画廊这个经营的人太少了,门口一共有三个,但是在这个园区之内的,就我们两家,三楼一家,我们一家,气氛上不是那么火爆。

  金爵艺术中心 毛茜:还需要相配套的所有的东西,比如说艺术家的工作室,后续的一些广告制作,后续能吸引这些目标客户过来的一些其他的相关产业,在这方面肯定是不够的。

  在这里,人们对于创意集聚区内浓郁的商业氛围表示了一丝担忧。据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介绍,创意产业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从一个原生态的自然集聚发展为政府引导示范。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集聚区,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表示将会立即剔除。2006年,他们在审批第四批创意产业集聚区时,第一次取消了两家已经挂牌的集聚区的资格。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 何增强:对一些不符合创意产业的业态、形态的创意园区,打着创意产业旗号的,在从事于房产或变相地一种手段的园区,我们将进行剔除。

  在遍布上海的75个创意产业园区中,目前已经聚集了2万多名创意人才,这些建筑、文化、消费品、咨询策划的创意设计,蕴涵着独特的魅力,散发着生活的情趣和艺术的美感。但是,对于这些设计师和主管部门来说,心头的隐忧总是挥之不去。创意园区要吸引国外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进驻,必须跨过一道门槛。

  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 何增强:每次米兰都有国际家具展,人家家具的设计上面会放着一个名片,上面写着华人谢绝参观,他就谢绝参观,华人谢绝参观,就是防止你去拍照拷贝,会提取他的资料回去进行抄袭。

  上海木马设计机构 候正光:恰恰是这样的高平台,对于中国的制造商是喀嚓关门的,你如果是以中国大陆这样的身份去参加那个,大陆制造商的身份去办理参加米兰展,可能性几乎是零。

  候正光,2003年从英国留学归来,在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从事家具创意设计产业,面对美国、德国等海外市场,他最担心的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上海木马设计机构 候正光:国内没有法律说,拷贝家具你的标准是什么,就我改了,我改了七八个地方,我说我没拷贝你,你凭什么说他拷贝你了,你这数字怎么去认定,这样一个拷贝状态下,所有的这种外国厂商都是胆战心惊。

  王静,服装设计师,在泰康路田子坊三号楼她拥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公司,公司里所有的服装饰品,都是自主设计的。每天来这里光顾的顾客很多,但是最让王静头疼的是,就在这些顾客中,有些人是专门来抄袭的。王静说自己的一件新设计,往往刚出来没多久,马上就会被仿冒。

  服装设计师 王静:有的时候也不是完全百分百的模仿,他稍微做一些修改,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据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介绍,伴随上海创意企业实力的不断扩大升级,和国外设计公司交流也不断加强,因此知识产权问题的确成为了不少创意企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串场:

  2006年4月, 就是在我现在所在的泰康路田子坊,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最早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仅仅过了一年时间,也就是今年的5月23号,经过了长期论证筹备的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也终于成立。对于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打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个瓶颈,创意产业就会遭遇拆迁之外的新的危机。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陈志兴:因为说侵权得不到制止,那这种情况长期下去,那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环境,就没有更多的人去投资,也没有更多人去创业,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 何增强:首先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专利,什么叫版权,因为我们很多的企业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因此这个本身他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也容易被别人去抄袭,他也容易抄袭别人。

  在莫干山路50号创意园区,各个工作室依然按照原有的节奏生存着,3月份贴在园区的6份拆迁公告已经被管理人员揭下来锁在抽屉里了,在大家的心里,都希望事情还能够有转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 韩妤齐:我觉得只要我们在一天我们还会坚持一天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地块的重要性不是因为它是艺术家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对上海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想想看,这样一个地块而且已经营造了这么多年,M50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2007年已经五年了,其实文化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去积淀的。

  记者串场:

  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如巴黎、柏林、伦敦、纽约,每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都有艺术家们的聚集地。政府扶持艺术家,不单纯是出于商业的目的,而是因为艺术家们的存在对城市的文化起到了丰富的作用,是他们使得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层面得到提升,上海,也正行走在这条道路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