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是天灾更是人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14:52 南方人物周刊

  十问马军

  实习记者 周璇

  5月28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使得无锡市自来水出现臭味,全市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直接引发了一场影响全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危机。都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发生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前夕的无锡水危机,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警钟。城市的繁荣发展是否仍旧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水污染治理出路何在?为此,本刊特别专访了著名环保问题专家、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1

  蓝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马军: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高温暴晒下,蓝藻大量繁殖之后再大量死亡,导致湖水变绿变臭。

  2

  蓝藻其实每年夏季前后都会在太湖上蔓延。但今年蓝藻爆发得特别早,而且特别厉害,其主要是什么原因?

  马军:的确,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区域内的太湖出现低水位,同时天气连续高温少雨,这些都是引发蓝藻爆发的诱因。但是,蓝藻爆发的内在因素,还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归根结底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结果。

  3

  也就是说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马军:对。天气因素只是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根本上还是人为污染导致的富营养化,这也是现在困扰很多湖泊的关键问题,太湖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4

  这些年政府投入超过百亿元去治理太湖,主要采取了哪些治理办法?

  马军:治理分长期和短期两种。“引江济太”和清淤都是一个长期的治理策略,一直在做。而短期方法就像这次危机爆发之后,请专家来解决自来水除臭问题。

  5

  投入了那么多钱治理,可似乎水质并未见好转。

  马军:现在的太湖水质其实比90年代中期还要恶化。一部分原因是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90年代外资的大举进入,这些年来,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尽管太湖治理一直没有停歇,但治理的速度终究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因此抵消了一部分努力。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没有能够真正做到达标排放。政府投入中的很大部分,都用在了对污染源的控制上,比如1999年的“零点行动”一下关停那么多企业,成本极大,但实际落实的效果并不好。

  6

  您曾经搜集整理了全国各省、市水污染信息,做成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在这张数字地图上,太湖是不是特别严重的一块区域?

  马军:对,太湖是目前受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周边好几百家工业企业在过去几年里都发生过超标排放。政府用处罚的手段治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是企业被罚了一些钱后依旧在超标排放,污染没能得到有效控制。所以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也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做到对公众负责,同时公众也应当更多被纳入到环境管理中间来。

  7

  在减少企业的污染排放和推进环保的进程中,公众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马军:公众具有购买权利。当环保组织把环境污染数据整理好,分类好,让公众像走进超市一样,一目了然到底哪些厂家在生产过程中超标排放,那么消费者就可以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污染企业证明已经改正之前谨慎选择其产品,用自己的购买权力促使企业改进其环境行为。

  8

  近年来城市水体污染事件接连爆发,这对于我们发展城市的思路是否有所警示?

  马军:我认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目光一定不能只盯着高楼大厦、宽阔街道这些脸面的繁荣,也要看到后面的部分,比如下水道、污水搜集处理设施是不是完备,一定要同时把面子里子都做好。

  9

  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都存在矛盾,这种矛盾要如何协调和解决?

  马军:其实我国水污染防治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了,而且这些年投入的资金也不少,目前主要还是环境管理机制存在问题,阻碍了技术和资金的有效使用。而这机制弊端中最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让公众知情和参与意见,这也是这些年太湖治污没有成功所要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现在讲求的是和谐发展,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10

  我国水环境治理的出路何在?

  马军:其实有很多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防止很多恶劣项目的上马。再比如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可以极大缓解城市污水对水体的破坏。这些好的经验手段在我国使用起来却效果不佳,主要还是执法不力,因此一定要严格执法,要让受到污染影响的公众群体加入到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来,他们是不会让自己要喝的水被污染的。这种坚决保护水源的力量,实际上就给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原动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