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务督察协会为促融合组织港警学普通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15:4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政权回归一夜间 人心回归步步来

  收回香港,政权在一夜间回归,但人心却是在交流中逐渐向祖国靠拢。怎样交流?谁来交流?记者赴港采访,有幸接触到这样几位“先行者”,他们用自己的工作实绩和满腔热忱为人心的回归做了许多实事。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阮曾媛琪:

  力促学术交流提倡平等关系

  从1988年开始,曾教授就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同事一道,开始了与国内高校的交往。后来,随着回归进程的加速和互相了解的增多,她又参与开展了香港、北京以及英国的“三方交流合作计划”。接着,曾教授又组织了一个“图书馆计划”,在北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民政管理干部学院等四所国内高校建立社工图书馆。至今,她还主持着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社工硕士等项目。

  谈及这些交流,曾教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平等”。她说,学术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的伙伴关系上,不能一方自居带领者。

  曾教授还提到,从长远来说,香港高校的发展应与内地融合。目前从内地来香港上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是最优秀的,他们令香港学生感到有冲击。但这种竞争是良性的,同时也增加了香港年轻人对内地的了解。

  香港警务督察协会主席廖洁明:

  组织香港警察分期学普通话

  廖洁明说,他从1982年加入警队,1990年才有第一趟公干的机会去北京,而且因为不懂普通话,做笔录时还要带一名翻译。

  香港回归之初以及接下来的几年,香港警队虽然看上去换了国旗,但很多基层的东西还未跟上,比如普通话,很多香港警察根本不会说。2000年,廖洁明找到广州暨南大学时任校长刘人怀商量,看有什么方法能组织香港警察到那里学习普通话。随后,协会前后大概组织了1600多名本地警察分期分班到暨大学习。

  现在粤港澳三地的警务交流也增加了很多。廖洁明说,回归以来,香港警队在不断与世界融合的前提下,主要还是跟祖国加紧联络。

  谈到回归后的变化,廖洁明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以前警队操练都是用英格兰、苏格兰的乐曲,但现在很多步操音乐都换成了内地的“革命歌曲”,激昂雄浑的《歌唱祖国》更是每天都可以听见。另外,以前警队使用的语言以英语为主,现在除了特殊需要,很多文件都用中文发表。

  前香港高级

公务员协会主席马绍良:

  香港难离内地增强国民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社会开始讨论回归的事情,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弥漫开来。马绍良早在1983年就作为第一批高级公务员代表之一,主动与新华社香港分社取得联系,希望了解一些细节。

  在后来与全国总工会及国内其他部门沟通的过程中,马绍良了解到祖国更多情况。他说,看到中央政府是很有诚意要收回香港,不是把香港搞乱,我们作为公务员领袖,尤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维护公务员队伍的稳定。马绍良印象很深的一件小事是:国家人事部的领导亲口说,你们香港公务员的制度很科学,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看来祖国要改革开放是真的,真想学习西方文化、制度中的先进方面,很有决心”。

  马绍良认为,回归以后,一定要增强年轻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了解,在“公民教育”中要加入“国民教育”。所以他坚持学校里学生要升国旗唱国歌,“开始时有同学在笑,我不怪他们,但道理必须讲明白,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国家副食品、原材料的供应,香港支撑不下去”。

  香港工联会秘书长黄国:

  爱国主题不变加强考察交流

  对黄国秘书长的采访是在广州进行的,当时他正带团在广州考察、交流。

  黄国介绍,工联会是香港最大的爱国组织之一,成立于1948年,其前身曾参与过著名的海员大罢工、省港工人大罢工,创始人中还有人打过游击、参加过东江纵队。他们的宗旨就是“爱国、团结、权益、福利、参与”,“爱国”是不变的主题。

  黄国说,现在工联会下面有200家工会、约30万会员,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会计师、财务管理人员、保险

证券这类的专业人士已经占到了会员一半左右。这个阶层对祖国的了解亟待加强,所以工联会特意为他们组织了相当数量的交流活动,让其亲眼看到而不是道听途说,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黄国说,回归以后,工会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最大不同是以前港督不会见我们,我们与政府是对抗关系;现在我们的工联会会长是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是我们的政府。因此,政府对我们的重视程度提高,社会民生的问题可以反映上去得到解决,不像以前动不动就发展到围厂、游行”。本报记者 邓琼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