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30周年专栏:杏坛春意早花发今更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08:41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王彦

  编者按

  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高等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培养了近100万本专科以上人才,为推进国家和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本报今起推出《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专栏,陆续报道恢复高考制度后发生的相关故事、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深远影响,宣传3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走过的辉煌道路,以及新时期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态势与前景。希望通过这些报道让经历过高考的莘莘学子重温历史那庄严一刻,焕发出做事创业的永久激情与豪迈!

  万业之基,兴于教化。30年前恢复高考这一历史性决策,让中国社会重新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等教育被优先摆上了历史舞台。

  三十年风雨洗礼,三十年沧桑更迭。1977年至2006年,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总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近100万人,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高校教师站在三尺杏坛,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秉承着化育桃李、锻铸师魂的历史重任,开创了敦品励学、弘毅志远的人文风范。他们燃烧着火一样的青春,为黑龙江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的智慧与热忱。他们,在恢复高考的30年中,走出了一条坎坷而又辉煌的育人之路。

  2007年,丁香盛开的五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师韩阳戴上了向往已久的硕士帽,成为一名英语教学硕士。在她研修班的同学中,有10人来自哈师大。至此,韩阳所在的哈师大外语学院的老师都拥有了硕士学位。

  韩阳1999年走上高校教师的工作岗位。还在求学时代,韩阳就对教师充满了敬仰。可是那个时候,她在哈三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认为去哈师大就读是一项多么好的选择,“即使从师大毕了业,成为一名高校教师,那又怎样?挣得实在是太少了。”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工资待遇却并不很高的状况,使很多人对大学老师并不“感冒”。

  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一校之长的刘志刚,对韩阳所描述的那个时代高校教师的境遇,有着切身的感受。刘志刚是恢复高考后的77级首批大学生,他毕业留校的那一年,全国仅有大学毕业生20万名,我省不过6000余人。尽管大学被社会所尊崇,可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对高校教师并没有高看一眼,“大学留人很困难,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留校任教。”原因很简单,大学老师挣得少,面临糊口问题,“所谓搞导弹的比不过卖茶蛋的”。刘志刚1997年开始担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时年月工资700多元,青年教师月工资仅为三四百元。工资待遇低、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那时高校都流行抢人,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很难被留下。”

  1977年,黑龙江大学拥有专任教师仅为413人,教师队伍非常薄弱。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跨越式大发展阶段。黑龙江,2006年录取人数达168800人,比1977年增长近35倍。2006年

高考录取比率达到75%,比1977年高出71.6个百分点。2007年预计录取比例甚至达到84.7%。同年,省内普通高校在校生2万人以上的达8所,1万人以上的达19所。

  昔日的荒土泥淖,披上青枝绿叶;昔日的泥浇石砌,被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和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所替代。一座座大学城,拔地而起。

  高等教育发展了,高校规模扩大了,高校教师队伍也壮大了。在扩大规模建设的同时,高校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永恒的主题和生命线。与其相关的,首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21世纪头一个五年,高校依旧流行抢人,不过现在抢夺的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高校进人门槛越来越高。仍然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很难留校任教。学校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种种优惠政策与支持,如良好的发展空间、出国进修平台、科研启动资金等。”此时的大学老师,不但拥有令人景仰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而且,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令人欣羡。哈尔滨工程大学老师的收入已经体现为岗位、责任、业绩等几部分,在社会上处于较高水平。

  与高校教师待遇提高成正比,教师的压力也加大了。于是,在高校,出现了很多个一边教书一边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韩阳。“现在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要更大些。课时多,学生量大。以前不太注重科研,认为只要认真教课就是一个好老师,但现在意识到只是埋头教书,知识内容陈旧,会成为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阻碍。进修,不仅仅是取得一个学历这样简单,而是可以更多地接受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

  与提高进人门槛相配合,各高校纷纷在教师培养上下功夫。在黑龙江大学,目前现有专任教师1911人,是1977年近5倍。为了造就一支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黑大采取了一种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分流培养方式,加大人才开发、培养和培训力度。针对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学校于2003年制定并实施了“名师工程”,同年进行了“黑龙江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的评选,共有12位教授当选;针对中青年教师的中坚作用,于1994年制定并实施“骨干工程”,培养中青年教师成长为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针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并实施了“青师工程”,通过助课制、助研制、学历提高计划等措施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及自身学历层次。针对学历提高计划制定并实施了“博士工程”,设立“博士基金”,专款专用于支持专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与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补充师资。同时通过岗位培训、学历继续教育、双语班、出外进修及出国培养等多种措施加强对优秀人才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学校目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0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1%。

  如今,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正在我省高校形成。

   链接

  30年来,我省高校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目前全省高校共有两院院士25人,另与海外共享院士10人。成功实施了“长江学者”和“龙江学者”计划,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长江学者26人,龙江学者52人,引进优秀海外学人230余人。全省高校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36人。据统计,2006年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3.68万人,分别是1977年和1999年的4.6倍和2.3倍,尤其是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1.6%,副教授以上的专任教师比例达43.5%。同时加强了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完成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近10万余人次,培训骨干教师5万余人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