呙中校:应学香港法治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10:00 南方日报

  以《深圳,你被谁抛弃?》成名,如今就职香港回看鹏城

  呙中校:应学香港法治精神

  深港人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2002年11月,一篇洋洋万言的网文“终结了网络灌水只有调侃和宣泄的浅层次价值的命运”——是的,就是那篇深圳人熟知的《深圳,你被谁抛弃?》。2003年,经过媒体的穿针引线,文章作者呙中校与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见面。那一年,呙中校大概是全国最“红”的网民。

  4年过去了,呙中校对现在深圳的看法似乎并无太大改变,有些观点甚至有失偏颇。深圳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但是,对于像呙中校这样曾经以言闻名的人,各界不妨放低身段听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兼听则明,不同意见都能听进去,决策才可能更科学。这也是我们刊登本篇报道的初衷。

  成名后的呙中校似乎突然从深圳人的视野中消失。从网络消息中得知,他成了香港《亚洲周刊》的编辑。2004年12月,呙作为引进内地专才去了香港。

  再见亦是在网上。他的MSN签名总离不开内地的时事;问他要照片,传过来一张酷酷的3/4侧面照。背景的那片海,不知是在深圳还是在香港?

  呙中校每个月要回深圳两三次,他说自己还是喜欢回深圳过周末。问他离开几年,回过头看深圳有什么不同。他轻描淡写地说:“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还是那样吧。”

  在发表了《深圳,你被谁抛弃?》之后,呙中校曾接受香港《亚洲周刊》的采访,藉此与该周刊方面认识。后来《亚洲周刊》招编辑,便把呙中校作为内地专才招了过去。

  刚到香港的内地人都一样,习惯性地把眼前的城市与电影里的香港两相对照。呙中校说,初到香港,发觉眼前的景观和电影里还真是“一样一样的啊”,但呆久了,渐渐觉得这座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不是一般的先进和文明。“因为我们以前看的香港电影,都是黑社会横行的,但是去了香港之后,发现治安蛮好的,你很难碰上或接触到黑社会的。”看多了港片的人可能不相信,香港是全球治安最好的大城市之一。

  人人都知道香港人的生活很忙碌,而呙中校把这种忙碌的原因之一归结于地价高,这种解释比较特别。他说:“这里地皮很贵,租金高,那么你就要想办法加快资金周转赚钱,租用酒店会议室必须准时,因为房间还有其他人接着要用。租金都是按小时计算,律师的工作也是按小时计算,因此大家不节约时间不行。”在这方面,呙中校觉得自己不是很典型的“香港人”——媒体的工作按部就班,节奏不会太快,“感觉与内地差不多”。

  在深圳,几乎每一个网友都知道“网络三剑客”。当年共同创办因特虎网站的三个人,现在论坛上依然常常看到老亨和金心异的帖,而“我为伊狂”(呙中校网名)却很少露脸了。他说在香港要看到深圳的报纸不容易,要上内地的网站速度又很慢,所以渐渐关注得少了。但问他最近深圳有什么大事,他又能马上说出上周末深圳成立光明新区的事:“光问深圳的朋友,有的说,是行政区划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呙中校在香港工作,却喜欢在深圳过周末;他一个月过罗湖口岸两三次,路上要花两个多小时,他说还不太有“同城”的感觉;他对深圳还是那么了解,只是,“有的事情只能说说”。

  访谈

  深港关系历经三阶段

  记者:你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深圳,你被谁抛弃?》,在4年后的今天,你如何看待当时那篇文章?深圳的处境与当时比是否有大的改变?从今天来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的观点有没有要修正的地方?

  呙中校:我那篇文章没提出什么观点,也就没什么要修正的。那篇文章是2002年11月在网上发表的,已经4年半了,现在看来,深圳的处境与当时比没有太大改变。写那篇文章的动因之一就是感觉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始下降,直到现在都还是这个趋势。而面对这种趋势,深圳一直不能明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现在开始提出“学习香港,服务香港”,但以前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因此说,总的来看,没什么变化。至于我文章中提出的那些问题,你对照去看,就会发现有多少改变。

  记者: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能不能用你的感受说说你对回归这几年来深港关系的变化?

  呙中校:回归十年,深港关系大概以2001年、2005年来划分为三个时期。2001年以前,香港对深港合作是很冷淡的,与内地关系也是这样,强调两制甚于一国,但是2001年以后好多了,香港与内地关系开始密切起来,通关的大型基建开始建起来,泛珠三角也积极参与,等等,不过对深港合作还是不热衷,因为他们不屑于与深圳来谈合作,但是2005年以来,香港在这方面也开始有重大改变,香港开始认识到深圳的优势,与香港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除了在口岸等大型基建项目之外,与深圳的合作加强,例如深港创新合作圈,就得到香港的积极响应。我想,这些可能与曾荫权有密切关系,2001年曾荫权接任政务司长之后,就积极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与沟通,2005年他升任署理特首之后,对香港大局的把握和对深港关系的认识更进一层,所以我们能看到这种积极转变。

  学习香港专业精神

  记者:以往在谈到深港合作的时候,人们都认为两地的态度是深圳热、香港冷。所以曾荫权在竞选提纲中主动提出与深圳共建国际大都市,深圳民间还是感觉有些意外。以你的观察,香港高层为何如此主动?

  呙中校:应该说在深港合作问题上,以前是深圳热、香港冷。曾荫权在竞选提纲中主动提出与深圳共建国际大都市,一方面是一种策略,另一方面是回应深圳方面,反正合作不是坏事,如果搞得好对香港自然有利,香港的短处在于科技创新很弱,而深圳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另外,香港服务业成本高,如果金融后勤基地转移到深圳,对香港金融业发展自然很有益处,因此香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的。不过,就香港社会总体来说,对这个事不热衷。因为香港人太看重短期的实际效果,商人如此,普通老百姓更是如此。

  记者:深圳市市长许宗衡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你认为现在深圳迫切要向香港学习什么?而香港又迫切需要深圳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

  呙中校:香港可供深圳学习的地方很多啦,包括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等。例如,香港的斜坡管理是世界第一,深圳就正在学。最迫切的是学香港人的专业精神和法治精神,严格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例如申请办公司拿执照,只要条件满足、手续齐全,政府部门不能有借口拖延或者不给你办。但这似乎是学不来的。至于服务香港,就可以包括金融后勤基地的服务,科技创新产业的服务,以及港人在内地置业安家、消费娱乐提供服务,等等。

  加强合作就是双子城

  记者:在深港两个城市都生活过,经常穿梭在两个城市之间,你对近年来热炒的“深港同城化”有什么感性的感受?

  呙中校:深港谈不上同城化,即使从地理上的距离来说,从香港中环到深圳中心区,也要一两个小时。我回一次深圳要花上两个多小时,很累的。像这样奔波于两个城市是不会有同城化的感觉的。从文化、制度上来讲,两者差异更大。

  记者:你认为“深港同城化”会实现吗?最大的障碍在哪里呢?

  呙中校:“同城化”或许不是一个适合的提法,谈“深港合作”更现实些。如前所述,深圳和香港二者无论从地理距离,还是从文化、制度来看都不可能。而且香港人心理上会非常排斥“同城”这种概念。我去过美国的双子城,两个城市那么近,也没有制度文化上的差异,但它们就是两个城市,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一点小小的竞争。这种模式可以去学去模仿,深港之间加强沟通合作,自然也就是双子城了。

  专题撰文 曾妮

  图:

  呙中校资料图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